“晏子使楚”中晏子說錯一句,楚王沒聽出來,到現在也很少人明白

“晏子使楚”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個歷史故事,其中晏子面對楚王咄咄逼人的話語,回答之機智不由使人拍手稱快,也因此挽回了齊國的顏面,然而晏子說的話是否正確,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番。

“晏子使楚”中晏子說錯一句,楚王沒聽出來,到現在也很少人明白

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設宴款待,期間楚王與晏子飲酒,就在酒意正濃時,大殿上突然有兩名公差壓來一犯人,楚王故意問道:“他是什麼人?”,公差回道:“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的罪名”。

晏殊雖然喝了點酒,但作為齊國有名的謀臣一眼便看穿了其中的“陰謀”,且先不說公差為何會大搖大擺的出現的宴席上,就是一個小小的“盜竊犯”怎麼需要楚王親自過問?

果然,楚王對著晏殊問道:“難道你們齊國人都喜歡盜竊?”,面對齊王的諷刺晏殊處變不驚,起身回道:“我聽說橘樹長在淮南就是舅子,長在淮北就結出了枳,僅僅是葉子相似,但結出的果實味道大不相同,完全是水土環境的原因。齊國人在自己的國家不偷盜,為何到了楚國就善於偷盜了?難道是楚國水土的原因?”

“晏子使楚”中晏子說錯一句,楚王沒聽出來,到現在也很少人明白

晏殊的一番話說的楚王啞口無言,不僅挽回了顏面,還反向羞辱了對方,他的話聽起來毫無毛病,然而其中卻有一個大大的錯誤。

晏殊的話中說橘生在淮南為橘,生在淮北為枳,許多人就認為淮河是橘和枳的分界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晏子使楚”中晏子說錯一句,楚王沒聽出來,到現在也很少人明白

我們首先來看看淮河的分佈,淮河是我國著名的大河,流經的省份有河南、安徽、最終流入江蘇的洪澤湖,而《辭海》中明確的說枳樹北至山東,南至廣東都有分佈,也就是說枳不僅可以生長在淮南,也可以生長的淮北。

“晏子使楚”中晏子說錯一句,楚王沒聽出來,到現在也很少人明白

若以“枳”不能定論,再看看《辭海》中對橘樹分佈的描述,其中提到橘原產自中國,中國南部中部均有分佈,由此可見橘和枳並非是以淮河為界,晏殊的比喻並不屬實。

“晏子使楚”中晏子說錯一句,楚王沒聽出來,到現在也很少人明白

而晏殊既然能提到淮河南北橘和枳,那麼他必定知道自己話語中的錯誤,之所以那麼說只是為了挽回齊國的顏面,撒個謊也沒什麼,更重要的是他料定了楚王不會知道這點,更何況一般人就算知道面對如此經典的比喻也不會一下子意識到什麼。

正是因為晏殊的比喻太過恰當,外加楚王的無知這才使得晏殊順利保住齊國名聲,試想楚王若是知道這個知識,又會如何反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