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位拉開黃土高原改革序幕的人:安吉祥

安吉祥,橫山人,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縣級待遇幹部,曾任區、鄉、社主要領導,在農場工作時被國家農墾部命名石馬窪農場為“紅旗”單位。2005年仙逝。

記一位拉開黃土高原改革序幕的人:安吉祥

記一位拉開黃土高原改革序幕的人:安吉祥

01

“改革”,在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推行四十年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可是當這個名詞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一經提出和推行的時候,習慣於因循守舊的許多人尚覺得十分陌生。安吉祥也就在那時間,在閉塞的黃土高原的一個國營企業——石馬窪農場披荊斬棘改革,被時任榆林行署專員稱為:“拉開了黃土高原改革的序幕!”

記一位拉開黃土高原改革序幕的人:安吉祥

02

石馬窪農場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解放軍某部農建師創辦的一個以種植農作物經營糧食為主的團級農墾企業,後下放給橫山縣管理。長期以來農場經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生產“大呼嚕” ,工人肩上沒壓力,人人端著“鐵飯碗”,個個吃著“太平飯”,大家唱著“信天游”,過著無憂無慮、逍遙自在的清閒日子。當時農場有工人350多名,耕作著8400畝水地,生產基本實現半機械化,但自建場以來年年虧損,而虧賠金額逐年攀升。到1977年全場虧賠高達25萬多元,比一年所有幹部、工人工資的總和還要多,成為縣上的一個老大難單位。

1978年4月,安吉樣在農場的危難之中被縣委任命為場長,有人戲稱他是“救火場長”。

老安土生土長在農村,有著從事領導農業生產30多年的經歷,不僅經驗豐富,而且很有謀略,很有創造性工作的天賦,且取得一定的成績。人們給他編了首順口溜:“沒文憑,有水平;沒文化,會講話;不僅說的好聽,幹得更是好看,人們都佩服,誇他真能幹。”就是這樣一位領導農業生產的行家裡手,面對農場的現狀他犯難了。他思來想去,農場這麼好的生產條件,不但不能為國家作貢獻,反而虧損那麼多,這個場長難當啊!“在我手上如若繼續虧賠,我將無顏見人,更無法向領導交待。”

當時有些職工對農場的境況也很著急,都說該到了想法子的時候了,不然農場非爛杆、倒塌不可,這幾百號工人又該怎麼辦呢?但是用什麼辦法治理好農場?大家一時又束手無策。

安吉祥對於農場的出路,不知冥思苦想了多少個日日夜夜。 他橫下一條心,“只有全面實行體制改革,才能救活農場,否則,天王爺的老子也無法。”

1978年秋,在上級沒有紅頭文件,其他地方也沒有示範經驗, 領導更沒有示意的情況下,安吉祥同志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頂著來自諸方面的壓力,果斷地提出一項震撼人心的改革新路,立刻在農場內外產生了很大的震動。老安的改革方案突出了生產責任制和獎賠制度,且詳實、具體、全面,受到場黨委多數成員的大力支持。

改革的方案有:

1、改變“大鍋飯”的現狀,全面推行生產承包責任制。分場實行定額管理、財務包乾、專業承包制,以攤核算,獎賠兌現。農業機械隊、車隊、商店等單位,年初下達生產任務,實行超額利潤提成,完不成任務者扣發工資;學校、衛生所等實行經費定額管理,超支不補,節餘歸集體所有。

2、改固定工資為浮動工資制。所有幹部、職工只發工資的80%,其餘的作為風險抵押金,年終獎賠兌現。招待所、食堂、理髮社、縫紉組、木業組等實行專業承包凝結工資制,超收部分由攤分紅,完不成定額者扣發工資。機關員工實行崗位責任制,根據“十項任務”指標進行綜合考評,實績同工資直接掛鉤。

3、撤銷和合並非生產性機構,壓縮非生產性職工,充實生產第一線。小汽車由機關服務型轉變為生產經營型,不論職工、家屬、社會都可以使用小車,按里程收費。

4、改變糧食供應制度。為了節約支出,節約時間,糧菜不再往返折騰,職工口糧暫時就地加工,就地供應;家屬糧食供應改為每人劃撥一畝口糧田、七釐蔬菜地(老弱病殘者除外),徹底甩掉好幾百口家屬供應中諸多麻煩的“愁帽”。

……

老安走馬上任不久,不怕神,不信鬼,不靠天,不求地,獨出心裁,敢想敢幹,大刀闊斧構思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動作、大改革。後來他深有感觸地說:“我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才真叫逼上梁山啊!因為那時是山窮水盡疑無路,只有背水一戰!”

當時農場其他領導對老安的改革方案看法不一,有的支持,有的保留意見。最後大夥說:“就當作摸著石頭過河,我們試著看吧!”

當人們穿慣了舊鞋,一時穿上新鞋總有些不適應。有的幹部、工人,尤其是沒有多大進取心的人們,對於“太平飯”、“大呼嚕”還是蠻留戀的。所以在改革之初正如孕婦生孩子前的陣痛,遭到一些人的非議也是必然的。人們最關注的是工資,對於工資的改制牴觸情緒最大。有的職工嫌定額高、任務重,到處罵街;被減縮和下放的42名非生產人員,有的威脅恐嚇,有的找關係走後門,有的甚至找縣長為他們說情;安吉祥下到一個分場檢查工作時,有牴觸情緒的管理人員只上一個鹽碟當副食招待他;有的幹部躺倒不幹,湊熱鬧起鬨.......改革引起的阻力來自四面八方。當然,對於有本事又有進取心的人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大好事,這可是他們施展才能的好機遇,因而拍手叫好。老安認為,改革觸動了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有牴觸、鬧翻騰也很正常,商鞅實行變法被五馬分屍,這些毛毛雨算不了什麼。他的改革方略不但沒有動搖,反而更加堅定,更有信心。

“任憑風浪起,穩駛頂風船”。安吉祥同馬祖國等場領導衝破內阻外壓,咬緊門牙下狠心,終於邁出了改革艱難的第一步。他們突破重重阻力,終於把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落實,實行嚴格考核,獎罰分明。僅就這一招,就極大地調動起員工們的生產積極性、創造性和主人翁責任感。許多員工深有感觸地說:“以往是為農場幹活,幹多幹少、幹好幹壞與自己沒有多大的關係;如今完全是為自己幹話,幹不好不僅要丟面子,而且保不住工資連生活也維持不住。”“哪怕是逼死騾子掙死馬,也要完成和超額完成生產任務。”

壓力變動力。生產任務落實後,全場上下人心思治,人心思富,人人動腦筋,個個想辦法,尋找致富門路,你追我超的勞動競賽熱潮在蓬勃興起,湧現出前所未有的苦幹實幹加巧幹、求真務實的生產態勢,成功實現了震撼人心的改革第一步。 改革第一年,全場總產值達73萬元,較上年虧損減少16萬元;第二年糧食總產122萬斤,不僅一舉摔掉虧損的帽子,還盈餘了7萬元。大河有水小河洪。農場拿出一萬元進行獎勵,有的工人年獲獎金600元,他們激動地燃放鞭炮進行慶賀。改革第一年人均口糧上千斤,工餘種植蔬菜自足有餘,還投放市場賣回零花錢。工人們高興地說:“自己種自己吃,再不用討錢買糧買菜了”。95%的職工完成和超額完成了生產任務,個人收益比改革前增加了三倍,在鐵證的事實面前,員工們嚐到了改革的甜頭,看到了改革的曙光,人們信服了老安的這一絕招 ,為往後的深化改革奠定了思想和物質基礎。

當時榆林地區農墾局局長蘇振雲、橫山縣委書記王漢昌等專門來場調研,一致肯定他們走改革的路子是農場求生存、謀發展唯一正確的道路,誇獎老安是個“大能人”,並且總結了他們搞改革的經驗。

改革初戰告捷。

1982年,全場糧食總產達到177萬斤,糧食每斤成本由0.69元降為0.20元,總產值高達41萬元,是改革前的2.5倍。農場已發展成為農工商綜合發展的新型企業,一切固定資產積累達80多萬元,銀行存款40萬元。

石馬窪農場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榮獲多方關注。縣農業局電影隊攝製成專題片,在全縣城鄉放映;省、地農墾局組織農場場長在石馬窪召開現場會,他們介紹了經驗;安吉樣的照片同副省長謝懷德的照片一同刊登在《沙區新貌》的宣傳畫中;榆林行署專員李煥政(後任中紀委常委)曾多次講到:“石馬窪農場的改革是橫山人的一大貢獻,安吉祥拉開榆林地區改革開放的序幕,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拉開黃士高原改革的序幕!”農場改革的成果在新編《橫山縣誌》中寫下濃重的一筆;國家農墾部命名石馬窪農場為全國農墾系統的“紅旗單位”....

石馬窪農場改革的實踐證明,生產承包責任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能調動千軍萬馬的生產積極性,它是企業擺脫困境,求得生存和發展惟一正確的途徑。

這篇訪談錄即將封筆,筆者還要給讀者提個醒——安吉祥同志在農場開始搞改革,要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還要早近一年。大家想一想,一個基層幹部,又沒有什麼很高的文憑,既不是專家,又不是學者,在國家尚未出臺改革開放政策時,不僅大膽提出改革的構想,而且有行動,有成果,把一個虧損農場變成全國的先進單位。他們的做法同中央以後的決策不謀而合,實在是個創舉,是個驚人的奇蹟。有人稱安吉祥是“當地搞改革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實這項桂冠戴在他的頭上再恰當也不過了,確實是當之無愧的。我想,安吉祥這個人不僅政治膽識過人,而且他的才能、智慧、謀略、勇氣和敬業精神也是驚人的。這怎能令人不敬仰,誰能不佩服呢?在全國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的今天,我們還要說一聲:“安吉祥啊安吉祥,你真是個不平凡的人,你的開拓創新精神十分可貴,值得載入史冊。”

時任中共橫山縣委黨校校長 朱直敘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