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位拉开黄土高原改革序幕的人:安吉祥

安吉祥,横山人,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县级待遇干部,曾任区、乡、社主要领导,在农场工作时被国家农垦部命名石马洼农场为“红旗”单位。2005年仙逝。

记一位拉开黄土高原改革序幕的人:安吉祥

记一位拉开黄土高原改革序幕的人:安吉祥

01

“改革”,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推行四十年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当这个名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经提出和推行的时候,习惯于因循守旧的许多人尚觉得十分陌生。安吉祥也就在那时间,在闭塞的黄土高原的一个国营企业——石马洼农场披荆斩棘改革,被时任榆林行署专员称为:“拉开了黄土高原改革的序幕!”

记一位拉开黄土高原改革序幕的人:安吉祥

02

石马洼农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军某部农建师创办的一个以种植农作物经营粮食为主的团级农垦企业,后下放给横山县管理。长期以来农场经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生产“大呼噜” ,工人肩上没压力,人人端着“铁饭碗”,个个吃着“太平饭”,大家唱着“信天游”,过着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清闲日子。当时农场有工人350多名,耕作着8400亩水地,生产基本实现半机械化,但自建场以来年年亏损,而亏赔金额逐年攀升。到1977年全场亏赔高达25万多元,比一年所有干部、工人工资的总和还要多,成为县上的一个老大难单位。

1978年4月,安吉样在农场的危难之中被县委任命为场长,有人戏称他是“救火场长”。

老安土生土长在农村,有着从事领导农业生产30多年的经历,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很有谋略,很有创造性工作的天赋,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人们给他编了首顺口溜:“没文凭,有水平;没文化,会讲话;不仅说的好听,干得更是好看,人们都佩服,夸他真能干。”就是这样一位领导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面对农场的现状他犯难了。他思来想去,农场这么好的生产条件,不但不能为国家作贡献,反而亏损那么多,这个场长难当啊!“在我手上如若继续亏赔,我将无颜见人,更无法向领导交待。”

当时有些职工对农场的境况也很着急,都说该到了想法子的时候了,不然农场非烂杆、倒塌不可,这几百号工人又该怎么办呢?但是用什么办法治理好农场?大家一时又束手无策。

安吉祥对于农场的出路,不知冥思苦想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他横下一条心,“只有全面实行体制改革,才能救活农场,否则,天王爷的老子也无法。”

1978年秋,在上级没有红头文件,其他地方也没有示范经验, 领导更没有示意的情况下,安吉祥同志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顶着来自诸方面的压力,果断地提出一项震撼人心的改革新路,立刻在农场内外产生了很大的震动。老安的改革方案突出了生产责任制和奖赔制度,且详实、具体、全面,受到场党委多数成员的大力支持。

改革的方案有:

1、改变“大锅饭”的现状,全面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分场实行定额管理、财务包干、专业承包制,以摊核算,奖赔兑现。农业机械队、车队、商店等单位,年初下达生产任务,实行超额利润提成,完不成任务者扣发工资;学校、卫生所等实行经费定额管理,超支不补,节余归集体所有。

2、改固定工资为浮动工资制。所有干部、职工只发工资的80%,其余的作为风险抵押金,年终奖赔兑现。招待所、食堂、理发社、缝纫组、木业组等实行专业承包凝结工资制,超收部分由摊分红,完不成定额者扣发工资。机关员工实行岗位责任制,根据“十项任务”指标进行综合考评,实绩同工资直接挂钩。

3、撤销和合并非生产性机构,压缩非生产性职工,充实生产第一线。小汽车由机关服务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不论职工、家属、社会都可以使用小车,按里程收费。

4、改变粮食供应制度。为了节约支出,节约时间,粮菜不再往返折腾,职工口粮暂时就地加工,就地供应;家属粮食供应改为每人划拨一亩口粮田、七厘蔬菜地(老弱病残者除外),彻底甩掉好几百口家属供应中诸多麻烦的“愁帽”。

……

老安走马上任不久,不怕神,不信鬼,不靠天,不求地,独出心裁,敢想敢干,大刀阔斧构思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作、大改革。后来他深有感触地说:“我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才真叫逼上梁山啊!因为那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只有背水一战!”

当时农场其他领导对老安的改革方案看法不一,有的支持,有的保留意见。最后大伙说:“就当作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试着看吧!”

当人们穿惯了旧鞋,一时穿上新鞋总有些不适应。有的干部、工人,尤其是没有多大进取心的人们,对于“太平饭”、“大呼噜”还是蛮留恋的。所以在改革之初正如孕妇生孩子前的阵痛,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也是必然的。人们最关注的是工资,对于工资的改制抵触情绪最大。有的职工嫌定额高、任务重,到处骂街;被减缩和下放的42名非生产人员,有的威胁恐吓,有的找关系走后门,有的甚至找县长为他们说情;安吉祥下到一个分场检查工作时,有抵触情绪的管理人员只上一个盐碟当副食招待他;有的干部躺倒不干,凑热闹起哄.......改革引起的阻力来自四面八方。当然,对于有本事又有进取心的人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事,这可是他们施展才能的好机遇,因而拍手叫好。老安认为,改革触动了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有抵触、闹翻腾也很正常,商鞅实行变法被五马分尸,这些毛毛雨算不了什么。他的改革方略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更有信心。

“任凭风浪起,稳驶顶风船”。安吉祥同马祖国等场领导冲破内阻外压,咬紧门牙下狠心,终于迈出了改革艰难的第一步。他们突破重重阻力,终于把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实行严格考核,奖罚分明。仅就这一招,就极大地调动起员工们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许多员工深有感触地说:“以往是为农场干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如今完全是为自己干话,干不好不仅要丢面子,而且保不住工资连生活也维持不住。”“哪怕是逼死骡子挣死马,也要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压力变动力。生产任务落实后,全场上下人心思治,人心思富,人人动脑筋,个个想办法,寻找致富门路,你追我超的劳动竞赛热潮在蓬勃兴起,涌现出前所未有的苦干实干加巧干、求真务实的生产态势,成功实现了震撼人心的改革第一步。 改革第一年,全场总产值达73万元,较上年亏损减少16万元;第二年粮食总产122万斤,不仅一举摔掉亏损的帽子,还盈余了7万元。大河有水小河洪。农场拿出一万元进行奖励,有的工人年获奖金600元,他们激动地燃放鞭炮进行庆贺。改革第一年人均口粮上千斤,工余种植蔬菜自足有余,还投放市场卖回零花钱。工人们高兴地说:“自己种自己吃,再不用讨钱买粮买菜了”。95%的职工完成和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个人收益比改革前增加了三倍,在铁证的事实面前,员工们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看到了改革的曙光,人们信服了老安的这一绝招 ,为往后的深化改革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当时榆林地区农垦局局长苏振云、横山县委书记王汉昌等专门来场调研,一致肯定他们走改革的路子是农场求生存、谋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夸奖老安是个“大能人”,并且总结了他们搞改革的经验。

改革初战告捷。

1982年,全场粮食总产达到177万斤,粮食每斤成本由0.69元降为0.20元,总产值高达41万元,是改革前的2.5倍。农场已发展成为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新型企业,一切固定资产积累达80多万元,银行存款40万元。

石马洼农场改革取得初步成果,荣获多方关注。县农业局电影队摄制成专题片,在全县城乡放映;省、地农垦局组织农场场长在石马洼召开现场会,他们介绍了经验;安吉样的照片同副省长谢怀德的照片一同刊登在《沙区新貌》的宣传画中;榆林行署专员李焕政(后任中纪委常委)曾多次讲到:“石马洼农场的改革是横山人的一大贡献,安吉祥拉开榆林地区改革开放的序幕,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拉开黄士高原改革的序幕!”农场改革的成果在新编《横山县志》中写下浓重的一笔;国家农垦部命名石马洼农场为全国农垦系统的“红旗单位”....

石马洼农场改革的实践证明,生产承包责任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能调动千军万马的生产积极性,它是企业摆脱困境,求得生存和发展惟一正确的途径。

这篇访谈录即将封笔,笔者还要给读者提个醒——安吉祥同志在农场开始搞改革,要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还要早近一年。大家想一想,一个基层干部,又没有什么很高的文凭,既不是专家,又不是学者,在国家尚未出台改革开放政策时,不仅大胆提出改革的构想,而且有行动,有成果,把一个亏损农场变成全国的先进单位。他们的做法同中央以后的决策不谋而合,实在是个创举,是个惊人的奇迹。有人称安吉祥是“当地搞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实这项桂冠戴在他的头上再恰当也不过了,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我想,安吉祥这个人不仅政治胆识过人,而且他的才能、智慧、谋略、勇气和敬业精神也是惊人的。这怎能令人不敬仰,谁能不佩服呢?在全国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我们还要说一声:“安吉祥啊安吉祥,你真是个不平凡的人,你的开拓创新精神十分可贵,值得载入史册。”

时任中共横山县委党校校长 朱直叙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