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詞應該使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雨夜聽歌520

古體詩詞應該使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一、古體詩與舊體詩

一般認為,我們把詩分為舊體詩和新體詩,新詩誕生於五四的白話文運動以後。題主所說的古體詩詞,大概是指的舊體詩,舊體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格律詩)。

二、舊體詩用什麼韻?

隋唐以前用口語來押韻,隋唐以後有了統一的韻書,因此詩人大多以韻書的標準來押韻,隋朝陸法言等制定了《切韻》,唐朝用《切韻》的增修本:《唐韻》,宋朝繼承修改為《廣韻》、《集韻》、新刊《禮部韻略》(即平水韻),之後在清朝官方修訂的《平水韻》命名為《佩文詩韻》。

古人用的韻書,因為官方考試作為工具書,所以讀書人作詩以韻書為準,避免了各地方言的不同。今天的韻書從《切韻》一脈相承而來, 作詩用 《平聲韻》,填詞用 《詞林正韻》。

三、新韻與古韻

因為《平水韻》是從隋朝韻書傳承下來,一直到民國時期,舊體詩人還是嚴格按照古韻作詩。因此今天我們依然能夠讀懂古詩,能夠看明白古詩的各種詩體,大部分的聲韻還可以辨識。

中華新韻是現代新出的工具書,基本按照普通話來制定,與延續到民國的《平水韻》《詞林正韻》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取消了入聲字。其實有點像又回到了隋朝以前,重新按照口語的押韻來作詩。

四、今天寫舊體詩用什麼韻?

今天寫舊體詩用什麼完全是自由的,想用什麼都可以,因為已經取消了科考,不必按照官方的韻書來作詩寫文章了(律賦也是要押韻的)。

如果嫌麻煩就用新韻,如果不想背離傳統就用古韻。因為寫詩還要多學習古人作品,讀古人書必須知道古韻,用新韻就會出現太多的閱讀障礙,比如想理解《滿江紅》《念奴嬌》這些押入聲韻的詞,必須要學習入聲韻。

寫詩詞用新韻,學習古詩詞用古韻,如果不停地在新韻古韻中切換,不如直接就用古韻來寫詩填詞,實際上也不難。

另外國學注重的是傳統,不是創新。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平水韻是南宋末年,江北平水人劉淵刊行的,因此以平水地名而曰平水韻。平水韻是按唐朝人用韻的習慣,把漢字分成106個韻部,更早的時候還有206韻部的《廣韻》。到清朝《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修訂成正規的106韻,成為廣為使用的詩詞韻譜。上平聲15部;下平聲15部;上聲29部;去聲30部;入聲17部。共106韻部。

1,麻:a、ia、ua;

2,波:o、e、uo;

3,皆:ie,ue;

4,開:ai、uai;

5,微:ei、ui、(uei);

6,豪:ao、iao;

7,尤:ou、iu(iou);

8,寒an、ian、uan、van;

9,文:en、in、(ien)vn(ven);

10,唐:ang、iang、uang;

11,庚:eng、ing(ieng)ong(ueng)iong(eng);

12,齊:er、v;

13,支:i(零韻母)

14,姑:u;

(注:因沒有v魚字母,用v替,u是u,編者)

每個韻部,分好多個同韻字,初學者可將這些漢字抄錄備查。我在這省略不列。

關於平水韻和新韻,本人是菜鳥一律使用新韻,簡單地說,新韻按漢語拼音,一、二聲為平音,三、四聲為仄音。寫詩詞時比平水韻更方便,也比較通行。古詩詞的韻律,九九不離其宗,也基本上被這14字韻部,概括在裡面了,而且基本上差別不是很大。


老蛇正宗

詩詞就一個體,沒有什麼古體今體。詩詞連起來說,這個詩就是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詞就更不用說了,都有固定的詞牌。

格律詩講究平仄對仗押韻(絕句可不對仗),字數固定,也就五言七言,四句八句,一般只用平韻。

詞根據詞牌的不同,各有各的固定字數,句式有長有短,俗稱長短句。一般只講平仄不講對仗(少數詞牌個別句式需對仗),有押平韻的,也有押仄韻的,還有相當數量需押入聲韻的,更有平韻仄韻互相轉押的。

詩詞到底是要使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詩詞界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只好作出如下原則: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但還有一個原則就是:要麼用今韻,要麼用平水韻,兩者不能混用。

說實話,平水韻好是好,但古今字音變化太大,要想把所有變化搞通,那真的就只能是皓首窮經了。特別是入聲字,南方人還好,還能說出一二;北方人就只能當外星音了!普通話已取消了入聲字,歸入到三四聲的還好,反正就當仄聲字;但相當一部分已歸入一二聲,變成了平聲字,要區分它可得費一番功夫了。格律詩倒無所謂,反正只押平聲韻;但很多詞牌如蝶戀花、念奴嬌押的是入聲韻,這就難辦了。

筆者個人認為,對於初學者來說,與其花那麼多功夫去鑽故紙堆,倒不如把精力多放在詩詞寫作提高上,待達到一定水平了,有興趣的話再回頭研究也不遲。如果一味地把門坎提得過高,讓初學者望而卻步,那詩詞的傳承真的就要斷代了。平水韻再好,那也是過去式,總不能因為過去的好,就放棄漢語拼音,再回頭去用反切吧?


雲卷飛山

由一開始,近體詩詞本來就是適用《平水韻》或《詞林正韻》體系,不存在應不應該的問題。自然,今人創作詩詞,用韻採用什麼標準,這個可以探討。



直接表態,我是不支持《中華新韻》的。總覺得是體制內那群專家吃飽沒事做,又或是為了申請項目經費的產物。其實也不單是我不支持,《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自2010年由中華詩詞學會公佈至今,在“知古倡今,雙軌並行”的政策下,到目前,即使是其老東家收到的稿件中,採用率也不到10%。究其原因,大多數人認為是韻部設置歸納不完善,將106韻部的《平水韻》,一下壓縮到14部,很多讀著完全不順口的文字,也歸納到同一韻部。官方對質疑的解釋是:“是為了給詩詞創作者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當然,我們不反對使用窄韻”。

問題來了,既然是為了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還為何要設立標準?今人創作,自己覺得音韻和諧,不就行了嗎?為什麼還要人去背記那“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的韻書。再說,唐人寫詩時也沒有什麼《平水韻》,那都是後人根據唐詩歸納整理出來的。

今人創作,當然可以使用新韻。但不應是《中華新韻》,而是開放讓創作者根據今音自己把握韻字韻腳的和諧。



另外,格律詩詞已定格,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產。你可以不屑,但不能不尊重。如果要依新韻創作,建議也在七律、七絕等詩體前面加個新字,免得日後我們的子孫懷疑唐詩宋詞不合韻。


筱靜隨筆

平水韻太複雜了,尤其入聲,好多古音跟普通話不一樣,不適合新時期詩詞創作的普及,所以中華新韻應運而生。

在現在的詩詞創作過程中倡導大家使用新韻,當然如你用平水韻,也可以,但是不能二者混合用,要麼用平水韻,要麼就用新韻。

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建議還是從新韻學起。


唐詩宋詞古詩詞

寫詩詞者,今天的人都是愛好者。沒有一輩子啥事不幹,就整天皓首窮經去鑽研詩詞的!


我最近幾年也喜歡寫寫詩填填詞,附庸風雅一回。三五天有感覺就寫一首。還是很有收穫的,最起碼懂得了煉字和意境的重要性。而不是糾結到底用什麼格律。我認為平水韻的,喜歡就儘管去寫。喜歡新韻的,自由暢快,同樣喜歡的人很多!互相不要攻擊,詩詞本身就是小眾藝術,在傳統基礎上創新未嘗不可,何必爭吵呢?

我的體驗就是,寫詩填詞按照寬鬆要求,用中華新韻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發音,只要符合平仄,有意境就是很不錯的作品了。

入門級別的新手,太深奧死板的格律要求,實在不是今天的愛好者能消化的。猶如戴著鐐銬跳舞,全憑興趣才喜歡作詩填詞的,不要把人都嚇跑了!


我的觀點,擬寫了一副對聯——

上聯:書法未必盡師古,

下聯:詩風何如多鑑今。


作詩,我喜歡古風:

人生不過只如此,管他過往又如何。

浮沉去留淡無意,君子一笑亦罷了。

出口未必能成章,入心自然有江河。

唐詩宋詞伴殘夢,千年一瞬自在歌。:

作詞,我喜歡新韻:


沁園春◎一字歌

一筆春風,一曲天涯,一醉朝夕。一入詩書畫,一生痴笑,一爐香篆,一樽無敵。一眼千年,一枝一葉,一羽凌雲萬丈兮。溪中水,一心東入海,一派雄姿。

一一頓悟寬衣,一花漫燃十里熙熙。一眾星朗朗,一眸桃李, 一蹊葳蕤,一憶相思。 一境心生,一夢伊始,一往無前流水西。平天下,一條行者路,九九歸一。


古體詩詞就應該用古韻嗎?我想不少寫詩之人都沒想明白,到底“韻”為何物?

如今寫詩所用平水韻,今人以為是南宋所著那本,其實是清代編著的,其名曰《佩文韻府》。

於是就有一個問題,如果寫詩只能按照平水韻,那在清代或宋代之前,沒有平水韻,就不算詩詞麼?這個觀點本身就有些本末倒置。



我們可以回顧歷朝韻書的發展歷史

早在三國時期,中原就有第一本韻書出現,相傳為李登所著《聲類》。而後晉至南北朝,也有各種韻書出現,但首次成書併為官方採用的,是隋朝陸法言的《切韻》。

以上韻書均已失傳,自《切韻》之後,歷朝十分重視修韻書。

唐人在《切韻》的基礎上,又制訂了《刊謬補缺切韻》,因作者王仁煦,又簡稱《王韻》;而後孫愐又作《唐韻》。

北宋官方撰《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南宋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簡稱《平水韻》。

元代之後,出現第一本曲韻《中原音韻》,隨著入聲的消失,又出現了《中州音韻》,這是第一本沒有入聲的韻書。

明朝作《洪武正韻》,恢復入聲;清朝又作《佩文韻府》(平水韻);近代作《中華新韻》。

如果寫詩只能固定用一本韻書,那歷朝歷代何以重修韻書?



可以這麼理解,制訂韻書的標準是官話,歷代官話不同,自然也就有理由重修韻書,其目的是為了使韻書順應語言的變化。

站在這個角度看,當今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與此對應,寫詩用中華新韻也是為了適應時代趨勢,這本身並沒有過錯。

既然用新韻沒有錯,為何有一些用平水韻的人會攻擊新韻?

即便從《切韻》的近200韻,縮減到《佩文韻府》的106韻,但韻部依舊繁多。大部分人要掌握平水韻,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而新韻最簡單的只有區區14韻,短時間內即可掌握,這點是令前者鄙夷之處。

但是我們得清楚一點:詩是文字如此遊戲,韻是發音,衡量一首詩的水平是文字組成的意境,而不是讀來有多動聽。更何況,不少用平水韻之人根本不知道入聲如何讀。

再高深的韻都是用來讀的,一味用古韻寫,卻不知如何讀,或是用沒有入聲的普通話讀,如此學詩有何意義?



不論是格律或是押韻,目的都是為文字意境服務的,但今天有不少學詩之人本末倒置了。要知道,再精通格律或平水韻,文字底蘊卻不過關,所寫之詩也僅是入門之作而已。

與其花大量的精力在批評新韻,不如多花點時間提升文字水平。

我之所以寫詩用平水韻,是因為天生方言中帶有入聲,因此我可以輕易區分平上去入四聲,我相信古人也是如此。即便我用平水韻,我也認為新韻將是趨勢。




誠然如今的新韻並不完善,急需改進,但這並不是否定新韻的理由,更需要包容的環境使之成熟。

相信在不久之後,會有更完善又簡便的現代韻書出現,人們也會把目光放在意境之上,如此詩詞復興才有希望。


詩詞補習班

古體詩是指的的古詩詞中的相對於律詩的古風詩,也就是唐代以前的古詩體。個人感覺問題中的古體詩應該泛指所有的古詩詞吧。

先不說用什麼韻,先說說問什麼要用韻?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是為了讀音的優美。而個人認為,律詩講究平仄對仗韻律等等是因為律詩的創作方法和古體詩不一樣。古體詩創作沒有太多限制,比較隨性,能把詩人的情懷發揮出來。然而這樣隨性的古體詩卻無法比較,因為詩歌藝術本身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能否將作者和讀者建立起共鳴的情懷之中。而自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將詩文作為考核的項目。但如同李白一樣作古體詩,雖然能將詩人的情懷宣揚的非常濃烈,但作為行政人員可不是發揮他的自由浪漫而來的。作為選拔行政人員標準,必須是詩文技巧高,能夠寫正式公文,能夠通古博今最為重要。因此科舉考核的目的,並不是詩人浪漫,而是寫作的技巧和知識的廣度。因此,就有了對仗的要求。上聯寫什麼,下聯就要拿相對應,卻又不跑題還不能重複的內容來填補。要求越嚴格,就需要作者的知識面越廣。因此拿格律來判斷一首詩的好壞,是對比較容易。所以,格律詩的創作需要通今博古,知道怎麼引用典故。因此,到了宋代,格律詩因此就衰落了,被新型的詞牌所替代。詞牌的優勢在於填詞時沒有嚴格的對仗要求。在創作時要比格律詩要靈活,但又不失韻律之美。到了元代時,曲的興盛又打破韻律的規定,但又講究對仗形式。然而就總體來說,古詩詞衰落的情況已經不能避免。原因有三:其一,格律的規定,限制了情緒的抒發。由於格律的限制,一些更能體現意境的詞無法運用,必須尋找替代。格律詩的創作更像一種文字遊戲,而不是感性的抒發。其二,意境的重複使用,使人們逐漸產生了審美疲勞。尤其像李漁的《笠翁對韻》產生,已經基本將格律詩中的意境意象總結完了。想要創新已經非常非常難了。所以在清末民初時期,會有那麼多文豪反對格律詩,而創造了現代詩歌體系。新的載體,才能有新的審美情趣。其三,生僻典故的引用,限制了詩詞的傳播範圍。很多人讀古詩詞,尤其在詩詞創作的後期,不僅作者要博聞廣記,讀者也要有同樣的知識面才能讀的懂。現代人讀古詩詞,要是沒本註解,基本上也是沒法明白作者的意圖。而一些詞語意思的演變,也會造成後人錯誤的解讀。最著名的就是那句“貧賤夫妻百事哀”,原本是指懷念同甘共苦的夫妻,到了生死離別時更加哀痛。結果變成了,沒錢夫妻成天吵架的意思。

因此,個人認為古詩詞的填寫,更像是文字遊戲,而不是藝術創造。填寫格律詩,就得學習古代韻律和對仗形式、古代經典。沒有這些訓練,格律詩和詞牌就沒有了自己的韻味了。想要創新,可以按古體詩和語言的韻律美來寫作。不要恪守成規,更不要區分什麼平水韻還是新韻。只要自己情懷能順暢抒發,大家讀起來又非常優美,就是好詩!

最後,送大家一首顧城的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共勉!


王曉強30

當代人寫古體詩歌倡導用《中華新韻》!不刻意提倡用古韻《平水韻》!當然,雙軌並行,習慣喜好自己掌握!

詩詞提倡用新韻理由(一):聲韻學是一個龐雜的大工程學問,一般人難於研究!喜好創作詩詞植根於廣大基礎人群,不是個別研究者的特權!而且我們都出生於新生代,身處其中,願意或不願意都接觸的是新聲韻!用新聲韻說話,用新聲韻交流傳情達意,這個自然而然的就運用到了!即好掌握又能應用自如!非要把自己置身於古代聲韻環境之中,從頭開始,咬文嚼字的費力去仿效故人,感覺太迂腐了!真真的當代孔乙己!貽笑大方了!畢竟社會在進步,聲韻在變化,順應時代發展是正道!

詩詞提倡用新韻理由(二):不可否認,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是中國歷史上文化之豐碑!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人創作的成就無出其右者!聲韻的變化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古韻《平水韻》的定格也是詩詞高峰期以後很長時間後的事情!是人為的定格!如唐、宋當代的官方用韻書,《廣韻》之類,也是被後來的《平水韻》所替代了!為什麼?因為聲韻變了!《平水韻》當然比《廣韻》之類更適合那個時代的聲韻環境!在聲韻學上更有話語權!光陰荏苒,聲韻流年!到了新中國我們這個時代了!聲韻環境又一次發生了巨大變化!《中華新韻》隨之誕生!自然而然,雖然它還不是那麼完美,期待後來權威大師的完善!但是非常有必要!《中華新韻》是順應新時代的新聲韻而及時誕生的!

詩詞提倡用新韻的理由(三):古韻有古韻的魅力,新韻有新韻的優勢!推陳出新是歷史必然!打個比方:如果李白、杜甫穿越到現代新中國,他們用唐朝的官方“普通話”朗誦他們自己的詩歌!我們當今的所有人絕對沒有一個人能聽的懂!不知所云,並不知道他們朗誦的是什麼!就像中國人聽外國人講話聽不懂是一個道理!唐朝的“普通話”和我們新中國的“普通話”大不一樣!是兩個概念!就是因為聲韻發生了徹徹底底的改變!聲韻隨歷史的進步而改變是必然!聲韻學隨聲韻的改變而變化是科學!不必抱定古聲韻來作新聲代的詩詞,顯得悖逆科學而陳腐可笑!

總之!推陳出新,知古鑑今。完善和提倡《中華新韻》是正道!不必用今人的靈魂去擁抱著古人的軀體而活著!新韻新詩更陽光!

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常談老生

首先糾正問題的提法錯誤——只有古體詩,沒有古體詞。

正確答案是:兩者都不是。

要想回答此問題,必須要將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詩歌體裁形式與各時期的音韻特點結合在一起才行。

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大致發展與繼承脈絡為:詩經——楚辭——樂府——古體詩——近體詩——宋詞——元曲。其中“古體詩”處於東漢末期至唐初的這個時期。唐的中後期開始是近體詩(格律詩)盛行的年代。“詩詞”指的是唐詩與宋詞,是近體詩與其後的詩歌體裁概稱。

音韻學上,漢語的發展階段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音系統(對應的詩歌體裁是《詩經》至《樂府》),中古音系統(對應的詩歌體裁是古體詩與近體詩),近代音系統(對應的詩歌體裁是《宋詞》與《元曲》)。



上古音是指上古漢語時期(從西周初年到漢末)的漢語語音。歷時一千二百多年。這一時期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戰國時期;3、兩漢時期。

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詩經》的韻部系統和先秦的聲母系統。這一時期的發音特點是沒有輕唇音。

中古音是指南北朝——隋唐時期漢語的語音。中古漢語語音可以分前後兩期。南北朝的漢語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漢語是中古後期。中古漢語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韻》音系。

《集韻》與《廣韻》是宋時修訂的官方音韻,但也都是對《切韻》韻部的補充與增廣,其本質上還是《切韻》的延續。如今意義上的《平水韻》指的是清代校訂而成的《佩文韻府》,運用構擬切音模仿中古音而成,與唐宋時期的實際發聲並非是全部吻合的。

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時期的漢語語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韻》音系。

這裡面值得一提的是,《詞林正韻》也是校訂於清代,而《詞林正韻》與《平水韻》一樣都是後人歸納總結而成。由此可以看出,宋詞的出現,其音韻的運用已經脫離了“中古音系”,其發聲特點更偏向於“近代音系”。所以,《元曲》採用的《中原音韻》不但不是“北方語”的入侵,反倒證明了其是對宋後期聲韻的繼承。



《平水韻》構擬的是唐聲,《詞林正韻》附會的是宋音,而兩者卻處於不同的音系範疇,前者是“中古音系”,後者屬於“近代音系”。


現代普通話,屬於近代音系統,而當代的詩詞寫作,嚴格來說要把詩和詞的音韻區別開來,詩需依照中古音系的聲韻標準(當今的古聲代表是平水韻),詞依照的是近代音系標準(當今的古聲代表是詞林正韻)。


由上可以看出,漢語的音韻與發聲自古以來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是與時代的變遷緊密相合逐步發展而成的。《中華新韻》的韻部相較於其他韻部,目前為止是最貼近於普通話發聲標準的。至於當代詩詞的創作是遵循《平水韻》,《詞林正韻》還是《中華新韻》這取決於創作者本身的喜好。

當代人寫詩要麼用《平水韻》要麼用《中華新韻》;填詞要麼用《詞林正韻》要麼用《中華新韻》;三者不能混用。這是對不同時期漢語語言文化所作出的尊重與保護,與所謂的“限制”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