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大奸臣魏忠賢的死亡反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1627年12月11日,明末一代奸臣魏忠賢在阜城自縊身亡。魏忠賢自萬曆年間被選入宮,一番努力之後終獲得明熹宗的賞識,不久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排除異己,權傾天下。

為什麼說大奸臣魏忠賢的死亡反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明朝中期以後,大臣的權力很大,大到連皇帝立太子都得聽大臣的。這些臣子以捍衛道德為己任,以身死留名為理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東林黨人。這些人的初衷是好的,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但是他們在施行自己的主張時,威脅到其他非東林黨人的利益。於是這些非東林黨的官員也效仿東林黨,以地域為單位,以高官為領袖,結成幫派。一時朝中出現了諸多黨派,宣黨、浙黨、楚黨、齊黨。黨派鬥爭日趨激烈,規模升級,性質更加嚴重。對朝政,對國力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並且使有志之君主無法施行自己的政策。期間,明朝從內政、軍事、經濟上不斷沒落。北方滿清崛起,領土不斷縮小南移。國內百姓生活困苦,起義不斷。最高統治者看到了這些問題,心急如焚,想勵精圖治,重振王朝。可是大臣們依然在進行黨爭,政策無法下達,只能深居後宮。

為什麼說大奸臣魏忠賢的死亡反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位皇帝便想到利用宦官制衡朝臣。並且用的很順手,成效斐然,皇權得到了捍衛,政令終於能夠下達。如大太監劉瑾當政期間,深明武宗的寵愛,數次升遷,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甚至有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實際上,劉瑾只不過是皇帝伸在外面的一隻手而已。許多受大臣掣肘想做不能做的事,通過劉瑾都能做。比如有建立內廠鉗制東西廠;嚴格執法,打擊官員失職和貪汙腐敗;降賦稅,減輕農民負擔等等。可以說,劉瑾為明武宗立下不少功勞。

為什麼說大奸臣魏忠賢的死亡反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很可惜後來崇禎皇帝並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一上臺便把魏忠賢一派誅殺殆盡,並且又複用所謂的東林黨人。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在魏忠賢當政時期見風使舵之人,滿口道德之言,卻無治國之才。雖然明後期積弊已久,但是崇禎能夠效仿先祖,利用魏忠賢整治朝堂,推行政策,提拔有才之人,徐徐圖之,恐怕又是另一番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