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歲到 35 歲,這十年決定了你的一生(值得珍藏)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灰犀牛》,作者米歇爾。灰犀牛是生長於非洲草原,體型笨重,反應遲緩的一種動物。

當你在遠處看見它時,你一般都會毫不在意,但你可能還不知道這個重達兩噸傢伙,此時此刻正用腳刨著土,憤怒地噴著氣,隨時準備向你撲來,將你撞翻。

米歇爾用“灰犀牛”來比喻必然發生或者概率很大的巨大危機。

你會因為灰犀牛“距你遠”、“行動緩慢”,而對它毫無防備,不會把它當回事。米歇爾覺得,面對灰犀牛,我們通常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否認事實,過於樂觀:

“或許我運氣好,不會遇到灰犀牛。”

一種是得過且過,甘當鴕鳥:

“等灰犀牛來了再說,船到橋頭自然直,總有解決辦法。”

於是,終於有一天,那隻灰犀牛咆哮著衝了過來,你閃躲不及,被撞到在地。

經濟學家米歇爾說:“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項目、一項決策,甚至是一個人,往往毀於我們的並不是平時看不見的黑天鵝,而是毀於我們視而不見的灰犀牛。”

25 歲到 35 歲,這十年決定了你的一生(值得珍藏)

灰犀牛

其實中年危機就是一頭灰犀牛。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中年危機這頭灰犀牛,必然會在 35 歲之後“猛然衝來”。

雙親漸老,病患漸多。孩子尚小,嗷嗷待哺。房貸車貸,遙遙無期。婚姻感情,已亮紅燈。事業發展,也遇瓶頸,

你辦公桌對面那個小年輕,已進入了可以隨時取代你的危機。

所以張愛玲這樣說“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其實不僅男人如此,女人更甚。

在我看來,所有的中年危機,都可用四個字歸納 —— 力不從心。

為什麼我們這麼力不從心呢?就是因為我們年輕時忽略了中年危機這頭灰犀牛。

其實哪有什麼中年危機,不過都是年輕時埋下的伏筆。

如何防範兇猛的灰犀牛呢?

米歇爾說:“關注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在其變得緊急之前,開始行動,做好迎接的準備。”

所以,要想避過中年危機,25 歲到 35 歲這是至關重要的十年。

在這十年裡,你得做好 3 件事。

第一件事

找一家潛力股公司,伴其成長

我先講講童文紅的故事。

1999 年,馬雲創辦了阿里巴巴。

2000 年,阿里缺一個前臺接待。

阿里當時毫無名氣,很多年輕靚妹對阿里不屑一顧,大學生更是對阿里更是嗤之以鼻,但童文紅就認準了阿里,果斷進入阿里做了前臺接待。

因為當時跟著馬雲乾的人並不多,所以,儘管是前臺,童文紅也得到了 0.2% 的股份。

2014 年 9 月 19 日,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市值高達 2314 億美元,手握0.2%的股份的童文紅,一下就成了億萬富翁。

25 歲到 35 歲,這十年決定了你的一生(值得珍藏)

童文紅

馬雲曾經說過:

“2001 年的時候,我犯了一個錯誤。我告訴我的 18 位共同創業的同仁,他們只能做小組經理,而所有的副總裁都得從外面聘請。

現在 10 年過去了,我從外面聘請的人才都走了,而跟著我創業的 18 位同仁,現在都成了副總裁或董事。我想告訴大家一句話:很多時候,選擇比能力重要。”

我之所以講這兩個故事,就是想告訴大家這句話 —— 選擇比能力重要。

在職業發展初期,請一定要謹記五句話:

1、平臺大於奮鬥;

2、大公司不是最好的公司;

3、最好的公司是微露尖角的“獨角獸”;

4、找到這樣的公司,伴隨其成長;

5、一開始不要太在意薪水。

25 歲到 35 歲,這十年決定了你的一生(值得珍藏)

25 歲到 35 歲,這十年決定了你的一生(值得珍藏)

第二件事

成為行業“大牛”

如果你找不到潛力股“獨角獸”,那就一定要做好這第二件事。

“HR 找我談話,希望我主動離職,看現在的樣子不離也很難。於是我開始在網上投簡歷,我們這三十大幾年紀,一般出去做不了高管,大公司也不要,少數小公司面試過,基本月薪也是稅前不到兩萬。稅後房貸都不夠,加上兩個孩子上學,還要養家,完全入不敷出。現在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和老婆都覺得愧疚,夜晚也輾轉難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年大公司的中層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特別容易被公司裁員。

為什麼呢?

因為你做的事情年輕人也能做,而你的工資卻比年輕人要高很多。

“同樣的事情,年輕人也能做,而且工資成本很低,公司幹嘛還要用你呢。”

於是你很容易就會陷入中年困境:

想晉升但上不去;想留下但留不住;想跳槽但沒實力

25 歲到 35 歲,這十年決定了你的一生(值得珍藏)

要避免這樣的中年困境,就一定得提前做好第二件事 —— 成為行業“大牛”。

如何成為行業大牛?

(一)分清工作和職業。

工作是謀生的手段,一個單位給你一份工作,你好好地完成任務,它付你工資,就兩清了。而職業卻是我們一輩子要從事的事業,比如你的目標是要當建築設計大師,那你就應該為此做一個長遠的人生規劃。

當你在某個公司任職幾年後,發現已經學不到新東西時,就應該為職業發展果斷跳槽,去另一家公司學習新理念新東西。

所以,你現在最迫在眉睫的就是:確定一個為之奮鬥 10 年甚至更久的目標。

這個目標要越早確定越好。面對目標要專一,但面對公司就不必要專一。

第二:相信一萬小時定律。

何為一萬小時定律?就是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 10000 小時錘鍊。

如果按每天鑽研 8 小時計算,要成為行業大牛,至少需要 5 年。

所以,要儘量在35歲之前做到兩點:

完成你的專業化品牌構建;樹立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力。

只要做到了這兩點,你就永遠有競爭力,而且,薪水一定不會低。

能讓你在職場上安身立命的,從來不是資歷,而是你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件事

搞好資產性收入

前幾天,聽朋友說起一趣事:

“前年,我去北京謀了個職,單位樓下停了一輛保時捷跑車,這輛跑車的主人,居然是我們單位修剪綠化的老頭。

我嚇了一跳,偷偷問同事,這老頭難道是董事長他爸?

同事大笑:他就是一綠化工。

我驚呆了:憑這點工資能開保時捷?

同事說:20 年前,這老頭四處籌錢買了 7 套房,現在賺翻了,一套房子就可以養這輛保時捷。”

我之所以講這個故事,就是想提醒大家 —— 一定要搞好資產性收入。

普通人的收入通常分為兩種,

一種是勞動性收入:

即利用勞動換取報酬,這種收入有一個特點:一旦停工就沒有收入。

另一種是資產性收入:

即利用現有資本本身賺取收益,如房租收入、股權分紅等等。

一個人光靠勞動性收入,是很難解決中年危機的,要想很好地解決中年危機,25 歲之後就要學會慢慢從純勞動性收入,過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資產性收入,也就是說,你得學會投資理財。

作家李剛講過一件趣事:

幾年前,他老婆想買一套學區房。

他一算存款,連首付都不夠。於是建議:攢點錢再說吧!

當然,最後胳膊沒能擰過大腿,老婆東挪西借,硬是把首付給付了。結果才過兩年,房價就翻了倍。李剛高興得不得了:“幸好買了。”

論盤算能力,李剛遠在老婆之上。

“我有十幾年投資經驗,再複雜的金融工具,我也一清二楚,而她連買個銀行理財產品還要問人家保不保本。”

但這件事,李剛一開始就陷入了窮人思維。

“我沒有思考學區房是不是一個必須而且合理的目標,而是首先考慮錢夠不夠。”

這就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區別:

窮人思維的特點是量入為出

富人思維的特點是目標導向

窮人思維買房,首先考慮“我存款有多少,月收入多少?”,再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房,買什麼房。

富人思維買房,首先考慮“我要不要買房,想買什麼房?”,然後再算,還差多少,怎麼解決。

一個人與另一個的貧富差距,就是這樣開始一步步拉大的。

西塞羅在《論老年》中有一句話:“晚年的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過的生活,一段被用於追求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舉止的生活。過著這種生活的人,從青年時代就致力於提升他自已,而且將會在晚年收穫它們產生的最幸福的果實。這不僅是因為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舉止將會陪伴他終生,也會因為見證了正直的人生的良心,和對過往美好功績的回憶,而在靈魂上獲得無上的安慰。”

25 歲到 35 歲,這十年決定了你的一生(值得珍藏)

生活本就是一根鏈條,環環相扣。現在的生活,取決於你十年前的選擇。現在的選擇,決定了你十年後的生活。所以,哪有什麼中年危機,不過都是年輕時埋下的伏筆。

25 歲到 35 歲,是決定性的 10 年,是一個人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大部分人都揮霍著,毫無知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