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孤獨的劇組,一個藝人一副戲擔撐起整部戲

一個藝人,一個布袋,一副扁擔,就能組成一個“劇組”,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在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就有幸看到了這樣一部戲,這是我見過最“囂張”的藝人,好似上演著一場永不落幕的獨角戲,這就是有名的邵陽布袋戲。

最孤獨的劇組,一個藝人一副戲擔撐起整部戲

邵陽布袋戲又稱被窩戲、扁擔戲,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戲。全國其他省市也存有各種類似的布袋戲形式,但湖南邵陽布袋戲由於地方特色鮮明,布袋戲源於西漢初年,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神秘、精緻、新奇、簡便而富於流動性。600餘年來,劉氏子孫一直遵循“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祖訓,父傳子,子傳孫,口傳身教,單線相傳,使其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初創時期的表演方式和技巧,成為獨家技藝,自我流派。

這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民間手工製作藝術和表演藝術,它的道具雕刻精緻,表演技巧性強,不管大戲小戲、文戲武戲,生、旦、淨、未、醜、吹、打、彈、唱、要,全憑藝人一個人的手腳並用,聲腔變化和十指的靈活調度。

表演時,藝人將木凳擺穩,把鑼鼓等樂器裝在板凳的機關上,將扁擔插在板凳上的固定孔裡,用裝著鐵插的一頭頂起戲臺,把藍印花布的被套圍在戲臺下方的四周,藝人躲進布帷裡,在雙腳上套上制動樂器機關的繩索,鑼鼓一響,聲腔一開,邵陽布袋戲一個藝人一副戲擔,無論是田頭、樹下、槽門邊、堂屋裡,只要有三尺空地,就可以開演各種各樣的小曲大戲,十分簡便。

最孤獨的劇組,一個藝人一副戲擔撐起整部戲

布袋戲藝人不僅要有表演才能,還需具備雕刻手藝——擔綱“主演”的木偶頭像,一般都由藝人獨自創作雕刻而成。偶人制作通常選用不易變形的樟木,依次開臉、定色、上光漆、穿紅著綠,最後根據具體人物造型配上鬍鬚、頭髮等,材質工藝雖稱不上細膩華美,卻也形神皆具。

邵陽布袋戲是融木偶技巧、戲劇唱腔、表演技藝於一體的原生態藝術,積日累久,光彩溢目。從2003年開始,邵陽市政府撥出專款用於搶救布袋戲、保護其傳人。2006年5月,邵陽布袋戲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越來越多的人瞭解了這項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

最孤獨的劇組,一個藝人一副戲擔撐起整部戲

在韶山非物質文化博覽園的非遺大舞臺每天都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現場表演,山歌對唱、布袋戲、皮影戲、石壩鼓、三棒鼓、花鼓戲等等一系列傳統曲藝節目,應有盡有!如果你想重溫那些年的經典,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來韶山非遺園絕對是你不二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