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微博“掃蕩”,同性戀又惹到了誰?

點上面的藍字 航通社 訂閱我們

遭微博“扫荡”,同性恋又惹到了谁?

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微博:@lishuhang

4月13日,新浪微博稱根據《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集中清理行動。被清理的對象包括“同性戀題材的漫畫及短視頻容”、“包含腐、基、耽美、本子的內容”。

據官方稱,目前已經有多個宅腐類賬號被關閉,五萬多條內容被清理。 4月14日凌晨,定位為“中國首個公益性質同志資訊微博”的 @同志之聲 表示“因不可抗力將無限期暫停工作”。@同志之聲 在新浪微博擁有23萬粉絲。

事件曝光之後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甚至在昨天《人民日報》也發表評論文章,及時為喧譁的輿論降溫。文章寫道:

“對不同性傾向的尊重與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性傾向,在本質上是一種個人權利,只要不妨礙他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同性戀者在性傾向上是少數群體,保護少數人的權利,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從情感上,各人對同性戀的接受度可以不同;但是從理智上,尊重他人的性傾向卻應該是共識。”

新浪微博今日發公告稱,本次遊戲動漫清理不再針對同性戀內容,而主要是清理涉黃,暴力血腥題材內容。感謝大家的討論和建議。

新浪微博進行本次內容調整,很明顯是因為自己感受到的政策壓力。那麼,在《人民日報》發出新的聲音之後,是否意味著微博對政策的理解有偏差?

在微博上發起的這一輪對同性戀內容的清理行動,會否因此發生轉變?

遭微博“扫荡”,同性恋又惹到了谁?

事件為什麼如此引人關注?

促使新浪微博做出此番清理同性戀題材內容行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首先是,新聞客戶端以及其他資訊類產品,最近被查處力度明顯加大。今日頭條被迫永久關停內涵段子App,主程序在應用商店下架三週,火山小視頻下架一週。如此嚴厲的處罰是近幾年來少見的,因此其他平臺必然唇亡齒寒,要開展比官方規定更嚴格的自查自糾行動。

其次是,在新浪微博存在非常多的同性戀題材內容。這是新浪微博傳統上的其中一個強勢項目。在過去一年整治力度明顯加大之前,人們可以在新浪微博看到關於同性戀的多種內容,一部分是現實當中的同性戀群體生活、交友以及維護自身權益,如本次被停止更新的 @同志之聲 。

另一部分則是同性戀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如本次點名的“包含腐、基、耽美、本子的內容”。它們和Cosplay、同人作品等共同構成微博上二次元群體的聚集。

當包括耽美、基、腐等題材在內的同性戀內容,成為微博相對於其他UGC平臺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的時候,將這個特點重點拎出來說也就不足為奇。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即使同性戀內容在微博中出現,相對於在其他平臺可能更顯著,也只不過是包羅萬象的新浪微博內容的其中一小部分。

那麼,為什麼對同性戀內容加以整頓,會引發一波比較大的反對聲浪呢?相對而言,在同一個整治行動當中的其他內容,並沒有獲得和同性戀內容同樣力度的討論。

合乎邏輯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同性戀者真的很多。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只不過我們不知道而已。

眾多研究顯示,同性戀群體在社會當中並非珍稀品種,而是相當普遍。其佔全體人口的比率有1-2%,3-5%,4-6%等多種說法。但不管有多少種猜測,在比率乘以13億人口之後,這個群體總數就會變成數千萬的天文數字。

2016年5月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性少數群體僅有5%願意完全公開“出櫃”。在已婚的性少數者中,有13.2%選擇締結“形婚”,還有84.1%服從於社會壓力,最終仍與異性戀配偶結婚。由此製造的“同妻/同夫”群體造成了進一步的社會問題。

《中國性科學》雜誌2017年2月刊文稱,由於“非正統”的性傾向而遭受的歧視,以及壓抑的社會環境,相比於異性戀群體,同性戀群體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更大,29.88%的性少數人群有抑鬱傾向。性少數青少年和成人的抑鬱高風險比例分別是全國樣本比例的3倍和4倍。同時,他們又不擅長或者不敢求助,僅有7.02%接受過心理服務。

對於總數估計幾千萬的中國同性戀群體來說,你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禁止他們所有人發出聲音,也可以命令一部分人永久不準開口。但是想要永遠禁止他們所有人說話,是不可能做到的。

遭微博“扫荡”,同性恋又惹到了谁?

同性戀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同性戀是人類多種正常的性取向其中之一,同性戀者能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在中國,同性戀在法律層面已經不是病,更不是犯罪。

至於非罪化的標誌性事件,則主要是1997年刑法修訂之後“流氓罪”被拆分廢除。雖然該罪並非專為同性戀而設立,但是在70到80年代的實際法律操作中,卻常常被用來針對雙方自願,沒有強迫的男同性戀者定罪,是一種不得人心的“口袋罪”。

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針對同性戀者的汙名化傳統,近代中國在引入西方法律體系,來制定中國自己的法律制度同時,也引入了針對同性戀的一些歧視性罪名,儘管這些罪名與西方國家的宗教背景密切相關。此後經歷的一段全社會整齊劃一、消滅個性的時代,讓同性戀被視為“離經叛道”,是當今一部分“恐同”者的思想起源。

經過世界各國的科學研究、社會調查,以及同性戀者在不同國家工作、生活與學習的實踐,同性戀者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並且是正常的性取向的判斷,已經成為一種符合當今科學認知的判斷,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而《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同樣指出了這一點。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龐大人口基數下成長起來的原本隱秘的同性戀群體,越發不能容忍自己的聲音被忽視和壓制。當他們開始站出來維護權益的時候,當然會成為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的重大挑戰。而由此引發的“形婚”配偶問題、同性戀者心理問題等併發症,進一步加大了社會穩定運行的風險。

即使從安撫民心的角度看,讓同性戀群體走到陽光下也是有必要的。正如《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委婉提到的,“不能因急而生錯,眉毛鬍子一把抓”,否則“難免會引來輿論的焦慮”。

遭微博“扫荡”,同性恋又惹到了谁?

微博方面的理解錯了嗎?

在剛剛過去的一輪針對短視頻及新聞客戶端的整治行動中,並沒有明確的波及新浪微博。微博上一次遭受整治是在今年年初,微博熱搜榜功能被暫停一週。在整頓之後,微博熱搜榜大量刪除了之前的明星動向類內容,轉而有了一些反映新時代特色的置頂內容。

只是暫停一項功能,跟整個應用暫時下架甚至永久關停相比,當然是非常輕微的處罰。但也正因為這一次預先警告,使得微博必須不打折扣,甚至留出一些提前量來執行上級的規定。那麼,微博的上級是《人民日報》嗎?恐怕不是。

從每年都在常規進行的“掃黃打非”活動來看,相關執法部門對同性戀的接受度,遠沒有社會的其他部分那麼高。

2017年底,“某擁有10萬+粉絲的網文作家”因非法出版、售賣作品,涉嫌非法經營罪,遭武漢警方刑事拘留。經網友確認,該作者是在晉江上連載耽美小說的“深海先生”,而舉報者疑似是與其有利益糾紛的同行。

由此可見,到底是以“掃黃”還是“打非”為理由查處“深海先生”對案情並不重要,因為作者已經不可能“合法出版”。

從2012年河南“耽美小說網”被查封開始,政策始終具有一貫性,說明以男同性戀描述為代表的同性戀題材文學,一直是被新聞出版部門區別對待的。

“掃黃打非”對耽美等同性戀題材小說查處,主要因素不是同性戀,而是色情描寫。查處本身是正當的。但是,新聞報道和官方通報中用詞“小說裡涉及同性戀、戀童等內容”,似乎是官方在可自由裁量時從嚴處罰的依據。

這正是《人民日報》文章所言:“把同性戀內容與涉黃的、血腥暴力的內容相提並論,把同性戀視為性侵犯、性暴力一類的非正常性關係,難免會引來輿論的焦慮。”

即使《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和各界有識之士大力普及相關知識,但網站管理者不是對這些媒體負責,更不用對社會輿論負責。

現在,我們有幾個可能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

——新浪微博點名查封同性戀內容,是真的反應過度,還是反應並未過度?

——《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是僅僅代表了作者本人觀點,還是其他?

——如果新浪整改後依然遭受下架或其他處罰,是因為自作主張引發恐慌,還是做的力度還嫌不夠?

——如果同性戀內容此後有機會重新上線,是各方博弈出了新結果,還是我們都在虛驚一場?

但有一個問題是最好解答的:

不管是怎樣的原因和結果,整個過程中最不被重視的和最不值得重視的,就是普通網民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