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臨死之前,為何不殺司馬懿,反而殺了楊修?

用戶192553122

如果認真看過書三國或者看過電視劇,這個問題答案是很明顯的。曹操,司馬懿,可以算的上是三國裡面的主要人物吧,雖然楊修算不上主角,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到是令人印象深刻,這也是為什麼可以把楊修和司馬懿來對比的原因了。



司馬懿,楊修都是曹操的手下,那麼同樣是手下,一個可以謀反曹操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一個卻死的冤枉。想要知道為什麼結果這樣,我想應該要先知道這三個人的品性特點。首先,曹操是個主子,一定是愛面子的,即使做錯了事情,也是不肯承認的,所以曹操不喜歡那種把聰明放在臉上,還經常當著眾人的面挫敗自己銳氣的人。



那麼司馬懿又是什麼人?司馬懿就是那種極其可以忍耐的人,即使知道也是總藏著掖著的,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把自己的想法說出口。反觀楊修恰恰相反,總是愛表現自己,很多時候曹操打啞謎,而楊修總是揭穿他,搞得曹操沒有臺階下,這本來就是作為臣子最忌諱的事情。

那麼除了楊修之外,同時可以舉一個和楊修一樣的例子,這個人就是許攸,當時袁紹和曹操正在大戰,曹操那時候已經彈盡糧絕了,但是許攸夜晚來投奔曹操,獻計取烏巢,後來袁紹大敗。但是許攸也是個喜歡錶現自己,當著很多人的面叫曹操曹阿瞞,還說什麼沒有我許攸,曹阿瞞根本打不過。結果被許褚一刀剁了,後來不但沒有責罰許褚,反而是幫曹操做了一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其實殺楊修也是曹操最後忍無可忍了,也怪楊修自己不收斂,等到曹操要殺的時候已經是無法挽回了。那麼至於不殺司馬懿,原因有兩個,第一就是因為司馬懿藏的很深,根本不知道司馬懿有謀反之意,在臨死之前只是告誡曹丕要提防司馬懿,不能給他兵權。但是誰知道這司馬懿活過了幾代曹氏子孫啊。

那麼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司馬懿能力太強了,在曹操離去的時候,除了司馬懿好像就沒有了軍事能力很強的人了,然後到曹丕這裡也是這樣,到曹睿那裡也是一樣,只能說太依賴司馬懿了。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司馬懿是世家子弟,家有兄弟八個,個個龍章鳳姿,都有出息,人稱“司馬八達”。

東漢末年,黃巾蜂起,天下大亂。司馬懿夙懷濟世救國的遠大志向,但一直未遇明主。

《三國志》記載:東漢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已作司空,他聞聽司馬懿有抱負,有能耐,想招攬他為己所用。司馬懿心知漢室氣數將盡,國運衰微,不願屈身侍奉曹操。於是他以身患風溼行動不便為由,拒絕徵召。

曹操不太相信,派人假扮刺客深夜前去行刺,司馬懿深諳曹操試探之意,耳聽窗外窸窸窣窣的腳步聲和刀劍出鞘聲,他仍然一動不動地躺在床榻上。曹操拿他沒轍,只好作罷。

後來,曹操羽翼豐滿,擔任丞相,他再次徵召司馬懿出山為文學掾。這次,曹操態度很堅決,對派去的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又找藉口搪塞不來,就把他給我抓起來”。見曹操態度蠻橫,司馬懿有些害怕,只好出來任職。

司馬懿為人陰鷙狡黠,性格外寬內忌,精於權謀,非常善於忍耐與偽裝。曹操早就察覺到司馬懿不甘久居人下,具有稱雄稱霸的志向,又聽說他天生就有一種類似豺狼回頭覬覦獵物的異能,一直想找機會親自檢驗一下。

他召司馬懿前來,命他扭過頭去回望,司馬懿果然像傳聞那般能將頭部扭轉正面向後,而身體卻紋絲不動 。曹操看的目瞪口呆、嘖嘖稱奇。

曹操又夢見三匹馬在同一個食槽內吃草,醒來後驚愕異常。曹操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不是那種甘心做別人臣僕的人,將來他一定會干預曹家的大事,要想辦法除掉他”。然而,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也很尊重他,於是每每替他說好話、打圓場。故此司馬懿才得以免遭無妄之災。

此後,為避免曹操疑忌,司馬懿更勤於職守,謹言慎行,從不敢稍有懈怠。甚至連飼餵馬匹這等小事,他都親力親為,因此曹操才漸漸放心,不再死死盯著他。

司馬懿潛伏爪牙,韜光養晦,堪稱三國諸雄裡最能忍的人。正因為他極善韜晦,長於偽裝,才讓他數次逃過了曹操的屠刀。然而到魏明帝派司馬懿率四萬大軍征討遼東軍閥公孫文懿(名:淵)時,他嗜血殘暴的本性已經暴露了出來。是役,司馬懿斬了公孫淵父子,相國以下的數千文武官員也被他下令屠戮一空。史載: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滅曹爽之際,大凡其親信黨羽的三族都被剿滅,無人能倖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姊妹已經嫁人生子的,也都被他毫不留情地處死。不久司馬氏竟然篡奪了曹魏政權,建立了晉朝。

楊修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大儒,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被曹操拜為行軍主簿(辦公、作戰室主任),和小說《三國演義》描述不一樣的是,正史裡的曹操對楊修未卜先知的能力不僅一點都不嫉妒,而且還非常欽佩並尊重他。

既然如此,後來曹操又為何把楊修給殺了呢?當初,曹操最喜歡才調絕倫的三兒子曹植,為扶植他順利接班,專門選拔了深謀遠慮、識見過人的楊修當曹植的老師。若干年後,曹操又覺得曹植雖然才氣縱橫,但為人狂放不羈、過於散漫、難於任大事,於是他最終選擇了勁氣內斂、沉穩幹練的長子曹丕。

曹操選定曹丕作繼承人後,最不放心的就是曹植,他擔心自己死後兒子們為爭位同室操戈、手足相殘。曹操很瞭解楊修的過人能力,知道如果沒有楊修輔佐 ,曹植最多隻能飲飲酒、吟吟詩,作作賦、發發牢騷,一身藝術細胞的他在政治上基本是白紙一張,難有作為。而楊修既然做了曹植的師傅兼參謀,本著“在其位謀其政” 的原則,替曹植出了不少主意,於是成了曹操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

《三國志·魏書·陳王傳》記載:“太祖既慮始終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

意思是曹操擔心自己百年後諸子為奪位出現內訌,因為楊修足智多謀,能力過人,又是袁紹的外甥,所以羅織罪名將他殺了。曹植知道老師被自己牽連而丟了性命,從此內心愈發深感不安。

曹操一生殺人如麻,有該殺的,有錯殺的,更有被冤殺的。為了政治鬥爭以及家族利益,有多少人死在自己手上曹操並不在乎,漢末大知識分子楊修只是其中一個比較著名的犧牲品而已。文獻載,楊修臨刑前曾說,按照我的推斷,曹操能把我留到今天已經是格外開恩、大出意料了。楊修被殺後100多天,雄才大略、心狠手辣的一代梟雄曹操也死了,曹丕繼位,坐擁天下,是為魏文帝。

如此看來,楊修並非死於“雞肋” ,也非死於曹操的嫉賢妒能,他死在自己的能力上,還因為他和曹操的頭號敵人袁紹有親戚(舅甥)關係,因此難逃一死。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曹操為何殺楊修不殺司馬懿

楊修是楊震的玄孫,楊彪之子,出身於世代簪纓之家,敏而好學,學富五車,建安年間被舉孝廉,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在初任主簿時深得曹操信任,《三國志》雲: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年少就胸懷韜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後,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主簿等職。後來曹操逐漸發司馬懿有雄心壯志,心裡十分忌諱,然而曹操在死之前並沒有殺掉司馬懿,而是以洩露軍事機密的罪名將楊修處死,司馬懿、楊修都是棟樑之才,曹操為何會殺楊修而留用司馬懿?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種說法:曹操殺楊修是出於政治立場考慮。楊修是的父親揚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楊修所代表的政治立場是與曹操對立的,曹操是個不拘小節的革命派,楊彪為尚書令的時候就反對曹操的觀點,尤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更讓二人的矛盾不可調和。而楊彪所在的陣營更是對荀彧、陳群、司馬懿等嗤之以鼻,甚至與曹魏政權作對,在曹操眼裡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楊修也在這個陣營裡。曹操早有篡漢之心,有這一幫文學儒士,因循守舊,必然是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因此曹操出於自己的政治立場,要殺掉楊修。



第二種說法:楊修作為曹植的追隨者,必然會威脅到太子曹丕和曹魏的江山穩定。曹植和曹丕爭世子之位的時候,楊修作為曹植的“智囊”,經常為其出謀劃策,但曹丕在司馬懿的幫助下最終生出,這也讓楊修的位置很尷尬,曹植敗落,曹操為了防止兄弟日後相互廝殺,必須把楊修殺掉以斷了曹植的邪念,所以曹操殺楊修。



第三種說法:楊修多次為曹植出餿主意,誤人子弟,若不殺楊修,曹植必受其害。楊修雖然聰明,但大多都是小聰明,他之所以輔佐曹植也是因為曹操偏愛曹植,楊修猜測曹操會立曹丕為太子。而楊修每次錦囊妙計也都是些小聰明,並沒有戰略眼光。比如說曹操令曹丕、曹植外出辦事,事先走密令門衛不得放行,楊修便讓曹植殺掉門衛,曹植得以順利出城,司馬懿則令曹丕放棄出城,曹植表面上贏得競爭,卻讓曹操認為曹丕仁厚、曹植殘忍的形象,實際上是輸了。



再比如楊修喜歡揣測曹操的心思,經常幫曹植預先設想問題,並寫好答案,曹操詢問時,曹植便把答案直接送上去,然而卻引起了曹操的懷疑,派人調查,結果真相大白,曹操對楊修厭惡至極。有這樣誤人子弟的楊修留在曹植身邊,曹操自然不會放心,必然殺之以除後患。



第四種說法:楊修善於揣度曹操心思,並且公著於眾,曹操懷恨在心。曹操去視察新建的想國府,看後便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就命人拆掉重建,並且告訴大家:門中活,就是闊字,丞相是嫌門太窄了。再者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寫了一個“合”字,眾人不解,唯有楊修將酥糖分發給眾人,並且說: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終於在公元219年,曹操親率大軍在漢中與劉備決戰,不料劉備據險死守不戰,曹操進退兩難,部下向曹操請示軍中口令,曹操便說:“雞肋”。楊修聽了,便收拾行裝,並且讓眾人也收拾行裝,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是打算撤軍了,趕快收拾行裝,以免走時匆忙。曹操聽後勃然大怒,以擾亂軍心將楊修處死。



由此看來,曹操早就有殺楊修的心思,只不過這件事情成為了導火線,但曹操作為三軍統帥,

最高領導,最記恨的就是別人猜透他的心思,作為領導猜忌心、防範心都是很強的,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天威莫測”,讓別人如履薄冰,自己卻得心應手。可憐楊修之死都不明白被殺的原因。



第五種說法:司馬懿做人謹慎,做事恪盡職守因此免於一死。曹操也知道司馬懿心懷大志,不是池中之物,也要有殺心,但最終沒有殺司馬懿。一者是司馬懿做人十分低調,善於隱忍,從不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也基本上不犯錯,這也讓曹操找不到殺他的藉口。



二者司馬懿是曹丕的支持者,曹丕被立為太子,必然就誓死保護司馬懿,曹操也考慮到司馬懿在曹魏後期發展的作用,沒忍心殺害?三者司馬懿年事已高,來日不多,在曹操看來,只要曹丕對司馬懿管理得當,應該對曹魏政權和曹丕構不成太大威脅,所以曹操才沒有殺司馬懿。

楊修與司馬懿同樣是天資聰慧,卻因性格原因有著不同的命運,你是如何看待楊修被殺?


三國逐鹿

司馬懿和楊修不是一類人,司馬懿睿智,楊修聰明。司馬懿睿智所以低調,楊修聰明反而張狂。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低調的司馬懿存活,而張狂的楊修被殺。那麼曹操為什麼殺了楊修卻放過了司馬懿呢?

先說楊修,楊修之父楊彪跟曹操的關係並不好。曹操討厭楊彪而用其子,這反而說明了曹操用人的高明之處。當初楊彪護送漢獻帝回洛陽有功,看到兗州刺史曹操,面露怒色。曹操還以為楊彪設計的有埋伏,借入廁之機而逃避。

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楊彪看到漢室衰微,皇帝無權,於是便聲稱有腳疾而避世了。曹操啟用楊修為丞相主簿,其實是看中楊彪曾經位列三公的威望(楊彪歷任司空、司徒、太尉)。而楊修也不辱使命,在擔當主簿期間盡職盡責,多有建樹。那麼後來曹操為什麼又殺了楊修呢?

說來說去,其實原因很簡單,楊修不務正業。楊修在擔任丞相主簿期間,權傾朝野,於是引來了許多人的歸附。甚至於當時的皇太子們都以能與楊修攀交而高興。

後來,曹操偏愛曹植的才華,有立曹植為世子的打算。而曹植和楊修經過數次的書信交流,確立了彼此的關係。從此楊修立志扶曹植為世子

楊修此時的身份為丞相主簿,主要責任為幫助曹操安邦定國,書寫文書。而楊修卻借自己的職位之便,揣摩曹操的心思,多次幫助曹植應付曹操的拷問,這就犯了曹操的忌諱。於是曹操對楊修是恨鐵不成鋼。曹操曾經給楊修之父楊彪寫信發洩自己的不滿:

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

意思是你的兒子楊修仗著你們弘農楊氏的威望,你楊彪歷任三公的勢力,每每與我不同心,我想教他怎麼做人,他還心懷怨恨。其實這時曹操已經對楊修有了殺念。

最讓曹操不能放心的是楊修沒有教會曹植如何做一個好的君王,反而教曹植怎麼殘忍。曹操曾經考驗兩個兒子的能力,讓曹丕和曹植都奉命出城,看兩人如何應付。曹丕來到城門前受阻,於是返回。而楊修則教曹植說:你奉有王命,城門看守如不開門,可以斬殺。

太祖遣太子及圓各出鄴城一門,密敕門不得出,以觀其所為。太子至門,不得出而還。脩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楊修的心狠與腹黑。從曹操的角度考慮,曹植胸無韜略,一切都聽從楊修的主意。一旦曹植上位,楊修有了反心該怎麼辦?況且楊家勢力在朝廷也是盤根錯節,因此楊修助曹植登位是個很危險的事情。但是要除掉楊修需要理由,最後曹操找到了這個理由:

公以脩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

曹操以楊修數次洩漏機密,並且擅自結交諸侯為理由斬殺了。楊修死的冤枉嗎?不冤。

我們反觀司馬懿,司馬懿很睿智,而曹操的眼光也很準。曹操看出了司馬懿的雄心壯志,所以提醒曹丕要防著司馬懿。這時司馬懿怎麼做了呢?

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司馬懿)善,每相全佑,故免。帝(司馬懿)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出自《晉書 宣帝》。

司馬懿為了讓曹操安心,首先尋求曹丕的保護,其次司馬懿鞍前馬後的跟隨曹操,甚至於親自給曹操的馬刷洗,親自給曹操提鞋。如此做賤自己,只為一個目的:讓曹操放心

而司馬懿雖然也參與了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但司馬懿只教會了曹丕三個字。哪三個字呢?別犯錯。為什麼是這三個字呢?

在司馬懿看來,曹丕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曹丕是長子。因此,只要曹丕不犯錯,曹丕贏的機會就很大。而曹操最終確立世子這件事情也是基於考慮這個原因,當時曹操不能最終定奪誰當世子,曹操去請教賈詡,賈詡也是個老油條,不願意參與其中,於是說了一句隱晦的話讓曹操自己決定:

操欲立後嗣,躊躇不定,乃問賈詡曰:“孤欲立後嗣,當立誰?”賈詡不答,操問其故,詡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思”詡對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長子曹丕為王世子。

活生生的例子擺在面前,袁紹和劉表都是因為立幼不立長而導致了內部勢力相互傾軋,最後敗亡的。因此曹操便堅定了立曹丕為世子的打算。

曹植自己也挺不爭氣的,醉酒後夜闖司馬門,在只有曹操才可以驅車的禁道上奔馳。僭越之心讓誰看了都大吃一驚。反觀曹丕,在司馬懿的勸說下不犯錯,不搶風頭。對於曹植的陷害和計謀,見招拆招,穩如泰山,最終獲勝。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操不殺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懿低調,低調的近乎做賤自己以討好曹操,史書上成為狐媚。而楊修很聰明,卻聰明過了頭。楊修沒有做好自己主簿的事情,反而一心參與世子之爭,將精力放錯了地方。遭到多疑的曹操嫉恨,最後被曹操以數次洩漏解密,並且擅自結交諸侯為理由斬殺了。楊修之死不冤,司馬懿如果死了才冤呢!


每日趣評

曹操為何殺楊修而不殺司馬懿,在於楊修犯了大忌,那就是陷入了儲君之爭中。司馬懿則可以避開了這場政治鬥爭,而楊修則是積極的為曹植出謀劃策,這就引起了曹操的不滿。所以曹操在封曹丕為接班人之後,才會想辦法除掉楊修。

有人說楊修的死是因為恃才放曠,還列舉了一盒酥為例,其實仔細想想曹操的為人就知道了。曹操尊賢愛賢,對於楊修這樣的人才自然是非常尊重的,而且曹操的心胸也是十分寬廣的,不會為了所謂的一盒酥餅就遷怒於楊修。最令曹操惱怒的就在於楊修暗中幫助曹植爭奪儲君之位。

楊修參與這場政治鬥爭,就意味著一旦曹植登基,那麼楊修勢必就成為了曹植的大功臣,加上曹植這個人缺乏權術,那麼楊修就有可能會成為權臣。就算是楊修沒能如此,那麼楊修想要對曹植的決策指手畫腳是十分簡單的。曹操見證過何進是如何搞亂漢室的,自然要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

而司馬懿看透了這一點,沒有捲入這場政治鬥爭中,司馬懿善於隱忍,自然懂得這其中的奧秘。甚至在曹操手下辦事時,司馬懿就已經開始掩飾自己的才能,因為司馬懿明白曹操活不久了,曹操臨死前一定會剷除那些會威脅曹家的勢力,楊修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司馬遷論史

確實,曹操在世的時候,就已經看出司馬懿“有雄豪志”,性格上有“狼顧之相”,但是卻並沒有殺他。

(曹操)

“有雄豪志”,就是說有大志向,不是一個甘居人下的人。“狼顧之相”是指狼在往前走的時候,總會左右看看,往後看看。意思是說它相當謹慎,做事滴水不漏。一個有遠大志向,做事又滴水不漏的人,其實是相當危險的。既然這麼危險,曹操為什麼沒有殺掉司馬懿,為他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無遮無礙的天空呢?

第一,曹操雖然看出司馬懿是個危險人物,但是還沒有想到司馬懿會威脅到自己子孫後代的江山。那時候,曹操雖然早已是北方軍事集團實際的領導者,但是,實際上他還沒有做皇帝。他的一門心思,就是讓自己的兒子能夠順利當上皇帝。也就是說,他這時候關注的重點,是那些能夠給兒子當皇帝帶來威脅的人。是誰會對兒子當皇帝說三道四,甚至是軍事威脅。而不是兒子當了皇帝,乃至孫子當了皇帝,誰會從他曹家奪走江山。司馬懿雖然有大志,但是那時候他不過是他兒子曹丕的一個幕僚而已,不屬於阻礙他兒子登位的人。因此,曹操還不覺得司馬懿會有多大的威脅。

(司馬懿)

第二,司馬懿對他的兒子曹丕看起來很忠心。曹操當時正在考慮是讓曹丕奪取皇位,還是讓曹植奪取皇位。本來他是最喜歡曹植的,也在極力培養曹植。但是曹植這個人,實在是華而不實,不堪大用。因此,最後他改變了主意,轉去培養曹丕。當他著力培養曹丕的時候,他考慮的問題就是,誰會對曹丕當皇帝帶來威脅。顯然楊修是一個威脅。因為楊修是曹植的人,同時又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他要是一直存在,肯定會攛掇曹植對抗曹丕。這樣,他的兩個兒子就會內亂。所以,他肯定是不會容忍楊修的。而司馬懿是一心幫助曹丕的人,他也沒有像楊修那樣,攛掇曹丕搞內亂,所以,曹操沒有理由要殺他。

第三,曹操是個愛才的人,對於人才他一般不會隨便殺。在曹操的時代,雖然事實的是“孝廉制度”,但其實門閥非常嚴格,一般只有士族才能當官,下層知識分子當官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曹操極為重視天下有才能的人,提出了一個“唯才是舉”的口號,不管門閥,獲得了一大批人才。實際上,司馬懿最早就是不願意跟著曹操幹,曹操召見他,他卻裝病不去。而曹操是以丞相的名義下了死命令,他怕死,才不得不去的。所以,曹操沒來由召一個人來殺死。當然了,曹操確實也殺了不少知識分子,包括孔融、禰衡等。但他其實也是多次容忍他們,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才殺掉他們。包括他殺楊修,也是有多次容忍的。還需要說明的是,曹操去世後,他“唯才是舉”也沒被他兒子繼承,他兒子曹丕重新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差不多就是之間門閥制度的翻版。

(曹丕)

第四.曹操實際上已經多次在抑制司馬懿,不讓他做大。比如215年,司馬懿隨軍討伐張魯時,他向曹操建議直接把獲得益州的劉備給幹掉,避免劉備做大。這其實是個好建議,但曹操沒有聽他的。後來再打仗時,就沒有帶上司馬懿了。不過曹丕卻很重視司馬懿,多次在曹操面前為司馬懿請功,採用司馬懿的計策,屢獲大功。曹操也曾對曹丕說過,讓他提防司馬懿,但是曹丕卻總是護著司馬懿。這種情況下,曹操想讓曹丕做大,也只能由了他。

總之,司馬懿最終發展起來,只能說是曹操的後代實在是太弱,才讓司馬懿抓住機會。如果曹操的後代也和曹操一樣強大,司馬懿再有心機,他也只能是曇花一現。這實在是怪不得曹操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曹操為什麼要殺楊修,《三國演義》以及大眾的看法都認為,這一則是因為曹操忌他太聰明,二則是因為他幫助曹植爭儲位。不過我認為,這些看法都很表面,膚淺的很。特別是《三國演義》中摘引改編的幾個楊修小故事,一則鄙淺兒戲,不足信;二則也都是一些小聰明,曹公雄才大略,又豈會忌恨此等輇才小慧?

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殺楊修不可,其深層次的原因,仍然在於楊修的身份。

楊修的身份可不簡單,絕對不比孔融差,他可是太尉楊彪的兒子,袁紹袁術的外甥。楊彪是四世三公,袁紹袁術也是四世三公,雙重四世三公,那可真是不得了了。特別是袁紹袁術慘敗之後,其子孫雖亡滅殆盡,但袁氏百年來培養恩待之門生故吏又豈能盡被曹操屠盡?史書記載,袁紹兵敗憂死,河北士女,揮淚痛哭,其政治遺產仍然雄厚,而袁氏子孫雖被曹操滅光,但袁紹還是有幾個外甥的,其中一個外甥叫高幹的,已因反叛曹操被殺,楊修的身份如此敏感,又豈能不為曹操所忌?

其實,當年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派人整理從袁紹處收繳的書信,發現自己這邊果然有很多人與袁紹有通謀,拉關係拍馬屁,搖尾巴洩軍情,不一而足。依我看來這些人恐怕大多是建安以後投附來的士族,諸曹夏侯與兗州寒族(這些人已經歷過張邈之叛考驗)絕不會這麼幹。

然而曹操當時並不準備得罪士族,現在天下未定,維穩第一,而且法不責眾嘛,如今之計,只有好好學習光武帝,將書信全部焚燬,表示既往不咎,並當眾宣佈:“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當然,光武焚書以安反側,是恕之於人心既定之後;曹操焚書以靖眾疑,是忍之於人心未定之時。一則有度量,一則有權謀也。

不過,自以為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燒燬這些信件之前,未必就沒有掃一眼這些信的落款(後自言未見李通書疏),換做任何人,得到自己內部異己分子的名單,都會壓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吧!何況曹操一生都承受著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痛苦(看錯了張邈、陳宮、劉備),他又怎麼可能忍住不看那些信?只是因為大局未定,人心未安,所以暫且忍一忍,等到日後權位穩固,必回再來秋後算賬。估計孔融、楊彪、楊修、婁圭等人就在這張名單上,而曹操把這份秘密的名單深深的隱藏在心底,暗自觀察,苦心積慮找機會再下手,真是可怕的奸雄風範啊。

另外,除了袁紹這門姻親,楊彪楊修自己所在的弘農楊氏也非常不得了,絕對不比汝南袁氏差。弘農楊氏的祖先為西漢開國功臣、弘農人楊喜,楊喜本是一名舊秦騎將,他因垓下之戰後隨灌嬰追擊項羽,而在烏江岸邊成功搶到了項羽一塊屍體,由此被劉邦封為赤泉侯,開始發跡,到了楊喜的曾孫楊敞,官運愈發亨通,得到了大將軍霍光的賞識而升任宰相,後更因協助霍光廢劉賀立宣帝而被加封為安平侯,新增封邑三千五百戶,楊家從此更加興盛發達,每代都是高官厚祿,到了東漢時期,楊敞的玄孫楊震成為一代大儒,號稱“關西孔子”,官至司徒、太尉,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亦皆繼承楊震遺風,均官至太尉,被稱為“四世太尉”,比之袁紹家族有過之而無不及。董卓連袁氏都敢滅族,卻獨獨不敢動楊彪;郭汜、李傕也殺了很多大臣,亦獨獨不敢動楊彪。

圖:楊震墓前的牌坊“四知坊“,語出楊震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所以,當曹操將漢獻帝迎來許都後,大權獨攬,卻獨懼太尉楊彪。有一次,漢獻帝大宴公卿百官,曹操見楊彪神情不悅,恐楊彪有圖己之意,竟推說自己肚子痛上廁所,趁機飛也似的逃回大營;等到權勢穩固了以後,又苦心積慮,誣陷楊彪勾結袁術,劾以大逆的罪名將其下獄,最後還是賴孔融以辭職相逼才讓曹操放了他。

孔融之所以要極力營救楊彪,是因為當初孔融入仕,乃楊彪之父楊賜所提攜徵辟。沒想到吧,孔融竟是弘農楊氏的門生故吏。這些名門世家,正是以這種互相提攜、互相推薦的方式,編織起一個密密麻麻的親戚婚媾、官員提攜關係網的。曹操一生最討厭的也就是這個。他提倡的是唯才是舉,他打天下最開始依靠的也正是寒門庶族中的俊賢,如滿寵、程昱、毛玠、樂進、于禁、典韋等人,以及李典、許褚、任峻、諸曹夏侯等地方土豪。

當然,彼此彼此,這些名門世家,也最討厭諸曹夏侯這些“贅閹遺醜“土豪暴發戶。

事實上,近百年來,弘農楊氏作為士族的領袖,也一直都在跟宦官及宦官的追隨者們黨爭,“關西孔子”楊震更因受宦官迫害而飲鴆自殺。再加上楊彪這次被迫害事件,以及楊彪的恩人孔融又被曹操所殺,我很懷疑楊修對曹操、曹植這些“贅閹遺醜”能有多少好感。

由此可見,楊修委身於曹操幕府擔任主簿、又極力較好曹植,恐怕並沒有安得什麼好心思,其介入爭儲,更是加劇了曹魏集團內部的內耗,曹操有理由相信,自己百年之後,弘農楊氏必會引領士族,攪動滔天巨浪,曹丕曹植倆小子根本玩兒不過他們。

另外,請大家看看楊修寫給曹植的信:“與君離別才數日,就好像已經過了很多年,難道僅僅出於您對我的愛顧,使我對您產生了深情的敬仰嗎?”(不待數日,若彌年載,豈由愛顧之隆,使係仰之情深耶?)肉麻竟至於此,宛若情信,正所謂“大偽似真”,我堅決懷疑楊修勾搭上曹植有其極深的政治目的,就像陳群司馬懿勾搭曹丕一樣,搞不了曹一代,就搞曹二代,偷樑換柱,和平演變,大抵就是如此了。

另據史書記載,楊修被殺後,曹操曾有書致楊彪:

“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由此可見,曹操明殺楊修,實則向弘農楊氏示威也!弘農楊氏根基深厚,引領士族,不殺他一個主心骨,不壞他一個領頭羊,曹操死都死的不放心哪!

所以說,曹操為何要殺孔融殺楊修,因為這兩人才是士族真正的領袖,而非我們通常以為的荀彧司馬懿。事實上,就算是心高氣傲、目空一切的大噴子、大狂徒禰衡,也獨獨對孔融和楊修,是尊重有加、不得不服的。在禰衡眼裡,像曹操劉表這樣的世俗掌權者,不過糞土罷了,想侮慢就侮慢,踩了都嫌髒;而在士族中名氣極大的司馬朗和陳群好些,算是人了,但頂多就是些殺豬賣酒的市井賤徒罷了(“屠沽兒”);禰衡甚至連荀彧荀令君都看不上,認為他只是長得還行,“尚可借面弔喪”;只有孔融和楊修,禰衡一個誇成仲尼復生,一個誇成少年天才,並多次當眾表示:“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可見天下士族名門之中,孔融和楊修才是神一般的存在。而那個在電視劇裡看起來很屌的司馬懿,其實在建安時期只是個小人物,位望輕微,在天下士人眼裡連給孔融楊修提鞋都不配。就算是《晉書》裡寫的司馬懿“不欲屈節曹氏”而屢次拒絕曹操徵辟的事蹟,都很有可能是司馬氏為了抬高司馬懿而編造出來的,本質上和《漢書》裡編劉邦是他媽跟龍啪啪啪生下來的這種奇聞差不多,都起著美化、神化開國之君的作用。反正我很難相信一個權力慾如此重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就算真有做,那也是故作清高在演戲,更為可笑。

事實上,《晉書》的編纂者房玄齡修史是出了名的不認真,經常野史正史一鍋燴,反而是魏朝郎中魚豢所撰之《魏略》更有可信之處。《魏略》上說的情形是:一開始徵召司馬懿並非曹操而是曹洪,檔次這麼低,司馬懿自然不肯自降身價,所以他杵著柺杖,託病不出;但後來由荀彧舉薦、曹操親自下令徵辟,他馬上“投杖而應命”。看來這司馬氏根本沒有什麼“不欲屈節曹氏”,只有“待價而沽”罷了。

甚至,就連史書上司馬懿很有名的“鷹視狼顧”與“三馬同槽”的典故都很有可能是街巷傳聞、加油添醋、牽強附會的產物。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晉書·宣帝紀》

其實,“鷹視狼顧”只是古人修習氣功的一種方法,早在西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中就曾記載:“真人之所遊,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鳧浴猿躩,熊經鳥伸,鴟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另據曹丕所著《典論》記載,當時曹操手下有一個名叫甘始的氣功大師,在鄴城廣授氣功,教大家“鴟視狼顧,呼吸吐納”之術。由此可見,當時鄴城達官貴人之中,很多人都在“鷹視狼顧”,司馬懿只不過因為練得比較多、練得比較好,後來又成了大事,結果就被世人牽強附會成了豪雄之相。

而正好,晉朝史官想回避本朝得國不正的事實,所以,就藉助此事大做文章,從而創作出了這樣一篇離奇的故事,你想,如果從一開始,曹操就想將司馬懿置之死地,無疑就給他日後的篡權增添了合理依據。

所以,事實上,曹操寧殺孔融殺楊修,乃至殺崔琰,也不會殺司馬懿的,因為司馬懿年輕時在士族中的地位其實並不高,又一向謹小慎微不露野心,如果不是因為他活的太長,熬死了曹魏兩任短命皇帝、數位曹魏名將宗親以及同輩所有的士族精英,否則,司馬氏是無論如何都沒有機會篡魏的。

但誰能想到,曹操如此機關算盡,也沒算到他子孫短命軟弱至此,士族亦前仆後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至此,曹操就算再殺多少人也是沒用的,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終曹公還是枉作了小人,豈不悲哉!

其實,以蔣濟、陳泰等為首的士族們並不發自內心的欣賞官油子司馬懿,但在與曹魏宗親的博弈中,手握兵權和人望的四朝老臣司馬懿成為了他們唯一可以倚仗的對象。但他們也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無奈選擇的這位士族代言人,卻做出一系列背信棄義、盜名欺世、屠殺無辜、誅鋤異己的惡行,一次次的破壞著儒家士族的政治與道德底線,而由他的子孫創立的王朝,更是驕奢淫逸、自相殘殺,引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將整個中華帶入地獄。

太史公嘗言:“且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歷史已多次證明,那些執政時間太久、壓抑時間太長,又權力慾望太重的宦海老烏龜與門閥大世族,於國家無益,於天下有害!黃宗羲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於民之憂樂。”.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的常態,亡一家一姓之國,沒有關係,然而魏晉之替嬗,最終竟導致亡天下人之國,儒家士族身為當時天下的精英階層,對其是負有巨大責任的。事實上,士族們後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已追悔莫及。蔣濟在高平陵事變後沒多久便自責憂憤而死;陳泰則在魏帝曹髦遇弒後,也因悲慟過度,吐血而亡。


千古名將英雄夢

曹操,一生戎馬天下,辛辛苦苦打下了的曹魏江山,在其死後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被司馬氏所竊取,其中緣由很多,但多數緣由則是來自於他的兒子曹丕。

曹操臨死前,就想除掉司馬懿,說他是個鷹視狼顧之徒,類似的還有蜀漢名將魏延。可能是因為司馬懿在幫助才智不如弟弟曹衝、武力軍事能力不如兄弟曹彰、文學才華不如兄弟曹植的曹丕,爭奪曹操繼承人的過程中立了大功,一直被曹丕所庇護。曹丕這件事做錯了,最終勢力越來越薄弱的曹氏皇族勢力,不能抵抗強大的司馬世族勢力,被司馬懿及其後代摘了桃子。

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的切齒之言。曹魏四十五年篡來的天下,被司馬晉奪去了,曹操父子對漢獻帝玩弄的把戲,在孫子曹奭曹奐身上被司馬昭父子反過來淋漓盡致地重演了一遍。

曹操的原定繼承人曹昂,是因為曹操很喜歡寡婦或別人的老婆,被張繡戰死了。有幾個男人能忍得了,張繡因為他的寡婦嬸嬸和自己的名聲,才拼命的,這是一樁因為好色引起的血案。


時過境遷08

第一司馬懿聰明,留著可以用,第二殺不得,因為司馬家族在魏國最大,殺了這個司馬懿還會出第二個司馬懿,殺不完,只是讓自己的子孫早點被殺光而已,第三,司馬懿很小心不犯錯。楊修就不一樣了,沒有後臺,還老說老闆的心思,你把老闆都看穿了不是跟沒穿衣服一樣?


邊城--

上述都對,不過我還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覺得楊修只不過是曹操的一枚棋子,對於曹操來說,楊修幾乎微不足道,殺之,棄之都可以,本沒那麼重要。殺楊修其實就是表明曹操要將王位傳於曹丕。而仲達就不一樣了,曹操深知他極負韜略,經過百般考驗,司馬懿硬是沒有破綻,曹操非常欣賞司馬懿。當時還處於三國鼎立狀態,曹操深知,殺了司馬懿,曹丕未必能統一天下,而不殺司馬懿,魏國必定能一統天下。因為當時蜀漢有孔明,吳國有陸遜,這些德才兼備的人才除了司馬懿與之抗衡再無他人。所以曹操看的很準,後繼之君沒有能力駕馭司馬家族才禍起蕭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