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核爆,他們的核技術都是怎麼得到的?

很多人覺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技術都是靠其他核國家的幫助才獲得的,其實未免也太小看了兩國自己的科學家的水平。作為以前大英帝國的組成部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精英們當年可都是能夠在英國的頂級大學與研究機構求學和做研究的,而且確實也誕生了不少頂級的科學家。比如獲得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印度科學家拉曼,光散射的拉曼效應就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

在原子科學方面,印度自己就有不少水平很高的科學家。比如現在印度核技術研究的聖地——巴巴原子技術研究中心的命名者,霍米·J·巴巴就是一名造詣很高的核物理學家。巴巴生於1909年,1930年考入劍橋大學,師從量子力學創立者之一的保羅·狄拉克學習數學,後來在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攻讀理論物理博士學位。期間,巴巴還與量子力學和核物理大師尼爾斯·玻爾共同工作。1935年,巴巴還發現了量子電動力學中電子-反電子的散射過程,這一過程後來被命名為巴巴散射。此後一直到1939年二戰爆發,巴巴一直在劍橋大學從事理論物理研究,核物理就是他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可以說,巴巴在1930年代算得上是量子力學和核物理研究的頂尖人才之一。

二戰爆發後,巴巴返回印度,就職於拉曼創立的印度科學院,併成為印度國民大會黨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所以,當印度人1944年開始籌劃著研製核武器的時候,巴巴就成為項目的領導者。除了巴巴,印度還有另一個頂級的原子能物理學家,被稱為印度“原子彈之父”的拉賈·拉曼納。拉曼納畢業於孟買大學,後來去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學習,拿到了核物理博士學位。在英國期間,他參與了英國的原子能研究,接觸到了最新的相關知識。回到印度之後,拉曼納就在巴巴的指導下,成為印度核武器計劃的實際執行負責人。

由此可見,印度在核武器研究方面是有牛人指導的,這些牛人大概可以看作印度的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這樣的大師。而且這些牛人和歐美核物理的專家都有著密切的關係,能夠獲得各種最新技術。所以,印度人的核武器技術很大一部分是靠自己研究出來的。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由於該國特殊的國際地位,或多或少得到了來自美、蘇、英等國的一些幫助。

巴基斯坦的情況則略有不同。在1970年代之前,巴基斯坦並沒有專業的核物理專家,當時只是在西方國家的幫助下,建設了一些小型的研究用核反應堆,距離實用的核武器還很遠。1974年印度爆炸首個核裝置以後,西方國家擔心巴基斯坦也步其後塵,逐步撤出了對巴基斯坦核技術的援助。也就是這在個時候,巴基斯坦的“原子彈之父”卡迪爾·汗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卡迪爾·汗一開始不是研究核物理的,一直到1972年之前,他的研究方向都主要是冶金工程。但1971年的印巴戰爭和1974年印度試驗核裝置刺激了他,讓他開始注意核武器的研究。正好,1972年的時候,卡迪爾·汗進入荷蘭的“物理動力學研究實驗室”工作,當時該實驗室與尤倫科公司簽有一個合同,尤倫科公司則是研製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的專業公司。卡迪爾·汗得以接觸到離心機的技術。1974年之後,卡迪爾·汗主動與巴基斯坦政府合作,把他掌握的鈾濃縮技術用於巴基斯坦的核武器計劃。1976年,他回到巴基斯坦,成為核武器計劃的領導者。

當然,由於卡迪爾·汗本人並不是核物理的專家,在巴基斯坦研製核武器的過程中,涉及到核武器的一些理論性的研究和技術,巴基斯坦想必是得到了來自外界的一些援助的,具體情況一直諱莫若深,咱們也就不必細究了。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