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漢商人的故事

中國西藏網訊 火鍋、茶館、麻將……休閒文化是成都給人的傳統印象。隨著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新絲綢之路的開展,成都已經連續三年蟬聯中國新一線城市榜首。

作為西南重鎮,成都的包容性吸納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來此棲居,促成了這座城市多元的文化氛圍。位於成都鬧市區的武侯祠,以三國蜀漢文化著稱,而與武侯祠毗鄰的幾條街道中,分佈著近百家藏族特色商店,除售賣藏傳佛教用品外,還有藏餐、藏裝、藏毯、藏語書籍、藏語音像、藏藥等,生活氣息濃厚,儼然一處成都的“八廓街”。

实拍|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圖為武侯祠對面的阿熱藏餐館外觀。攝影:李元梅。

实拍|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圖為阿熱藏餐館內景。攝影:李元梅。

來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的阿熱,今年50多歲了。八年前,她在武侯祠對面開起了成都第一家藏餐館——阿熱藏餐。熟稔藏族美食烹飪技巧的阿熱,率先將“犛牛肉蓋被”帶到成都,如今幾乎成都的每一家藏餐館都會有這道菜品。

实拍|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圖為西南民族書店內,兩名僧人在選購書籍。攝影:李元梅。

武侯祠橫街上,與其他琳琅滿目的商店相比,西南民族書店顯得格外樸素,而進內選購書籍的人卻絡繹不絕。

創辦這家書店的是西南民族大學的奔嘉老師,他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人,研究領域涉及藏學文獻、因明學和藏傳佛教理論等,附近的商人都尊稱他為奔嘉教授。走進西南民族書店,店面整潔明亮,擺放著形式各樣的藏文書籍,囊括了文學、歷史、藏學、醫學、藏傳佛教、工具書等各類書籍。

实拍|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圖為博宮瓦堅藏裝店。攝影:李元梅。

武侯祠橫街和洗面橋橫街上,分佈著大大小小几十家藏裝店,涵蓋了各個藏區不同風格的藏裝、鞋帽、裝飾品以及不同教派的僧服。十多年前,來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多吉在這裡開起了自己的藏裝店,取名為“博宮瓦堅”。多吉說,店裡售賣的主要是康巴和衛藏風格的服飾,相對於康巴地區寬大粗獷、英武健美、豪氣颯爽的服飾風格,衛藏服飾更顯富麗堂皇。在這裡購買藏裝的顧客來自各個藏區,也不乏對藏文化感興趣的漢族人。

实拍|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圖為嘉絨德勒傢俬店正門。攝影:李元梅。

实拍|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圖為嘉絨德勒傢俬店內售賣的佛龕等傢俱。攝影:李元梅。

嘉絨德勒傢俬店窄小的店門毫不起眼,拾階而上進入二樓卻發現別有洞天,近兩百平米的店面內擺放著各式各樣裝飾華貴、雕刻繁複、藏式風格濃郁的傢俱。

实拍|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圖為牛馬牌電動酥油桶商店主人老何。攝影:李元梅。

除了藏族商人,在此經商的漢族商人也不少,他們大多來自成都周邊地市,四川省內江市的老何算是其中資歷較老的,從老家來此“蓉漂”、經商,直至安家,見證了這幾條街道二十年的變遷。

喝酥油茶是藏族人每天必不可少的飲食習慣,隨著電力的普及,如今的藏族家庭幾乎都用上了電動酥油桶。老何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早早地做起了電動酥油桶的生意,二十年來,積累了完整的批發、銷售渠道。

实拍|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圖為古格天韻藏式珠寶首飾店內的藏族婦女及兒童。攝影:李元梅。

來自湖北的漢族小夥小輝,在武侯祠橫街上經營著一家藏式珠寶首飾店——古格天韻。產自日本、中國臺灣的紅珊瑚,伊朗、中國湖北的綠松石,四川涼山的南紅瑪瑙,西藏的天珠,以及緬甸、中國遼寧的琥珀、蜜蠟等珠寶,經過小輝家裡長姐的巧手設計,幻化為一件件別緻的新藏式風格首飾。

小輝說,經營藏式珠寶首飾生意的幾年裡,他和長姐結交的很多藏族朋友都成為了固定的客戶,在彼此增進了解的過程中,他已經深深地愛上了獨具魅力的藏文化。

实拍|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圖為位於武侯祠橫街的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成都辦事處。攝影:李元梅。

实拍|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圖為街頭隨處可見的外國遊客。攝影:李元梅。

西藏和四川,無論公務往來、物資交流,或是文化融會、歷史淵源,歷來最為密切。從平均海拔3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來到平均海拔300多米的四川盆地,一下進入東部的中繼站,豐饒的成都平原,繁華的城市底蘊,可以為藏區提供多方位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