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棄之有味,食之無肉”的雞肋嗎?

高考是“棄之有味,食之無肉”的雞肋嗎?

這次失敗的採訪,讓我思考了很久。那個讓我採訪失敗的“高考狀元”,那個即將一步踏進中國最高學府的少年,在很多人豔慕的眼光裡,不知道會走出一條什麼樣的人生之路?這些都不得而知了,也不敢妄加猜測。

有人指責今天的高考制度,認為高考制度是新科舉、新八股,這項制度最直觀的負面效應就是製造了一批像范進、孔乙己那樣的所謂的知識分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木訥、迂腐、自命清高。加之當前社會上一些小學、初中文化程度而創業有成的鮮活例證,更讓“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論調在某些領域佔據了上風。

高考是“棄之有味,食之無肉”的雞肋嗎?

但對於今天的高考制度絕不能一幫子打死。首先,高考制度是有別於舊時代的科舉制度的,更不是八股取士。科舉時代,一個讀書人只要完成了最終的進士級別的考核,就擁有了擔任朝廷公職的資質,是一名準官員了。即使沒有達到進士級別,而僅僅是獲得了舉人、秀才的功名,也會獲得相應的徭役、稅賦方面的優惠和社會地位。而今天的高考被錄取的人,並沒有這些相應的待遇。其次,科舉制度的考試範圍狹窄,而今天的高考制度則是對考生基礎知識的考核,相應知識範圍擴大了。科舉制度完善階段的唐初,科舉考試科目達到了最多,包括秀才、明經、明法、明字、進士、俊士、明算等五十多種。而到了後來,科考範圍越來越窄,直至到了明朝中晚期,出現了被後世最為詬病的“八股”制度。一篇文章,從結構、字數,甚至引文的範圍都有嚴格規定,這樣的考試的確讓人感覺是對才華的抹殺。最後,科舉制度和高考制度的建立初衷不同。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人,走的是一條框範的單行道。走上這條路,付出幾十年的寒窗苦熬,最初的目標和唯一的出路就是中舉、做官,別無二法。但今天的高考卻不會如此。考生可以選擇院校、專業,畢業之後也可以自主擇業、創業。高考,對於一個人的一生,僅僅提供一種可能性。總而言之,高考制度依然是一種公平、科學的人才選拔方式。縱使有弊端,但是迄今為止也沒有人提出過更為科學、合理、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

高考是“棄之有味,食之無肉”的雞肋嗎?

高考最大的弊端就是有效促進了教育的商業化。學校教育的本義是培養人才,但在過於功利的教育教學思維之下,幾乎小學到高中的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包括家庭教育、社會的激勵機制,“三位一體”地違背了這個本義,而培養了一大批“考試機器”,而非人才。那個讓我採訪失敗的“高考狀元”,就是這種教育思維的產物。在這種思維下,一個所謂的“三好學生”、“五好少年”,並不一定有多麼優秀,而是規矩、聽話;家長眼裡的好孩子,並非多麼勤勞、正直、孝順,而是乖、成績好。一個沒有刺頭、沒有矛盾的班級,是教育管理者眼裡的優秀班級。但換一個角度考慮,如果一群青春蓬勃、精力過剩、動輒叛逆的孩子們,沒有了出格、錯誤、衝動、激情,這還叫青春嗎?這樣的一個群體,沒有了“異類”、矛盾和糾紛,又該是多麼沉悶和無趣?遊戲是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在那些牙牙學語的幼兒園,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與幼兒園很默契地開始小學課程的提前教育。在一些家長眼裡,判定一個幼兒園辦園是否高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這個幼兒園畢業的孩子認識了多少漢字、會多少數學題,或者教不教外語。或許,天才就是這樣成長的;又或許,很多孩子的天賦就在這種超前教育中抹殺。

高考是“棄之有味,食之無肉”的雞肋嗎?

在高考這根指揮棒的揮舞下,提倡了20多年的素質教育始終浮在了表皮而難以有實質性進展。那些興趣班,不過是為了在上級檢查觀摩的時候“表演”一下;沉重的課內、課外作業安排,讓正在身體發育期的孩子連睡眠時間都無法保障,很遑論去發展興趣愛好了。沒有遊戲、娛樂、社交的時間,偶爾出現的異姓之間的正常溝通往往讓家庭、學校神經過敏;同性之間的交往,也須得家長的嚴格把關和過濾……孩子活得孤獨而且無趣。孩子,活得比成人還累。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對於那個“高考狀元”我們必須報以同情。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包括學習在內的任何事業,要想出成績,就必須有一番苦功夫,這是真理。但倘若這種苦是以違背科學教育規律、違揹人類的天性,以犧牲孩子的情感發育、身體健康、人格培養為代價的,那麼這個苦是否太過了?但人們往往忽略了這種教育思維的罪孽,而期盼著終有一天苦盡甘來。但有多少人如願了?這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