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下):用之於世

陳春花: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下):用之於世

:本文是陳春花老師讀中國哲學系列文章,上篇《 》(點擊鏈接)

點擊上方可收聽主播鄭海音朗讀音頻

從某種程度上講,我是行動派,我一直主張無論是理論還是思想,必須付諸行動;無論是知識還是學習,必須轉化為行動的結果,否則毫無意義。也許自己太強調這一點,所以在研修學習中國哲學的時候,也是用這樣的方式思考,我關心當「得之於己」是我所瞭解的中國哲學的出發點,那就要繼續思考,「得之於己」之後就應該是「用之於世」了。為什麼要「用之於世」以及怎樣「用之於世」呢?

先解決為什麼要用之於世的問題。人總有一個特點,一種共性,喜歡把自己知道的介紹給別人。女人或許更有這方面的體會,因為一般女人聊起天來,大都會談到自己的孩子、其實,如果仔細想一想,你的孩子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呢?別人又不能代替你!或許作為人,就有這樣一種心理,從這種喜歡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別人的心理更進一步,就是希望別人也能具有同自己相同或相似的見解。因此,聖人把自己的思想推介給我們,並希望我們照著去做,也就不足為怪了。不過,佛家把這種心理稱為「大悲」。

陳春花: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下):用之於世

至於說到怎樣用之於世,則各人有各人的見解,方法也各不相同。但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前面所談的具有聖人同樣的「得之於己」的「得」。所以古人有言:「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老子說「無為而治」,而《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為什麼會有方法的差別呢?要從兩方面來說,一是聖人不同,二是所面對的對象不同。聖人不同是聖人的環境及其各自的習慣不同,所面對的對象不同,是說聖人所教化的人的性情不同、慾望不同,因此導致方法的不同。我們應該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即對象的角度出發,因為聖人是聖人,我們是我們,他們已「得之於己」,而我們還沒有,或不完全。

儒家的思想是把慾望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大家都知道,孔子曾冊詩書、定禮樂,因為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各諸侯國之間不斷打仗,根本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但是對於文化而言,如果沒有一定的安定的社會基礎,是很難保存的。因此,孔子為了保存寶貴的文化遺產,冊詩書、定禮樂,教書授徒。

陳春花: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下):用之於世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這些弟子後來都成了當時文化的主將,為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孔子冊詩書、定禮樂,難道就能保存文化了嗎?我想是的,因為詩書禮樂是文化的形式,如果沒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一個事物也難以保存。漢代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因此,

孔子在戰事紛紛的年代要保存一些規範,從而達到延續文化的目的。

但是,規範只是形式而已,它不是文化的精義所在,重要的是在於對規範的目的的體認。倘若沒有體認到規範的目的,規範則會變成累贅和負擔,且會限制人們。我們即便體認到了規範的目的,也不會放棄這些規範,只是對「度」的把握得心應手了。可以說,我們對目的的體認要通過規範,但我們的眼光不能僅限於規範,這也是孔子的目的所在。因此,孔子提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忠孝仁義」,這些都是一些規範,也可以說是教條。

但是,孔子並不像宋儒以及後世所刻畫的那樣死板,他的生活也是充滿歡樂和幽默的。這一點,如果我們貫通起來讀一下《論語》,就能體會得到。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 就是他的目的。倘若明白了它,則會覺得規範也不是呆板的,而是活動的,又是「不逾矩」的,正所謂「自然而然」地合於「道」。可惜,後世往往把規範看得最高,甚至看成是最終的,這使我聯想到很多研究論文,都是極其符合規範的,但是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卻沒有那麼明顯。

因此,把對規範的「度」的把握放在了第二位,正是孔子所說的「智者過之,愚者不及」,而「過猶不及」的錯誤,把「仁義道德」變成了一種枷鎖,導致了人們的唾棄,導致「五四」時期對傳統文化的批判。這個錯誤不在孔子,而應在於後世對孔子思想的曲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把慾望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也即規範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們要怎樣理解的問題。

陳春花: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下):用之於世

道家講「清靜無為」,不理會慾望。為什麼?因為人總在追求之中,倘若因此而不斷奔波,則永不能「清靜」,因此,道家要求人們「虛無」,把慾望淡漠,不去管它,從而達到「清靜無染」,應該說這也是儒家的目的。但是,倘若在青年之初就講「清靜無為」,很容易導致散亂,一切都不在乎。真正的道家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這個「無為」不是什麼事都不幹,而是能認清時代的潮流,從而能「無不為」。

釋家要求認清慾望的面目,從而「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也就是不但對規範要認清,對它的目的也要認清,從而能夠正確、合理地處理一些事情。倘若認不清呢?只有從規範做起。因此,規範是初步的必經之路,故而聖人都提出所謂的「戒律」。只是我們不能體會到戒律的目的而執著於戒律本身,或對它認識不夠而廢棄了戒律,從而導致了一些弊病。

正如班固所說:「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因此, 「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最好是能夠知道什麼時候該怎麼辦,但這很難。正如釋家所說「因人施教」,首先要自己眼光正確,能指出別人或社會的弊端,並能提出解決的辦法。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比喻儒家為糧食店,道家為藥店,釋家為百貨店,我覺得很貼切。因為儒家對和平時期的治理和怎樣為人、處世是必需的,道家對亂世的自治及人生的安詳、快樂來說是重要的,而釋家則是包羅萬象,可以滿足各種需要。因此,對三家的思想,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我們都需要好好地學習、研究。

陳春花: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下):用之於世

無論是「得之於己」,還是「用之於世」,「度」的把握都非常重要。這需要我們在研究儒、道兩家思想以及閱讀歷史書的基礎上,要好好地研究一下釋家,從而做到能夠很好地把握「度」,達到「度己、度人」的目的。(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