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關停產值23億化工企業

湖北宜昌關停產值23億化工企業

發展綠色GDP助力長江大保護,到2020年完成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

“宜昌試驗”翻開生態保護新篇章

湖北宜昌是三峽庫壩區生態屏障,也是長江流域的生態敏感區,這裡曾經是江豚、中華鱘、白鰭豚等長江特有物種經常出沒的地方。然而根據調查,2006年,白暨豚已功能性滅絕,江豚僅剩約1800多隻;到2012年,江豚的數量已經下降到1040頭,其他長江特有物種也都面臨資源下降的危險。

不過,近段時間以來,宜昌等地頻頻傳出江豚成群結隊躍出水面、在江中嬉水的消息。

宜昌市漁政監察支隊副支隊長莫宏源介紹,2012年時,長江江豚科考在長江宜昌水域僅監測到3頭江豚;但根據最新監測確認,長江宜昌段有十幾頭江豚,至少有三個“家族”。莫宏源說,江豚以小魚蝦為食,逐魚而居,隨著長江大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宜昌江段水質變好,小魚兒多了,因此把江豚給吸引來了。“從今年起,宜昌相關江段全面永久禁漁,相信會有更多江豚來‘定居’。”

江豚被視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指標生物”,它們的頻繁出現,正是宜昌近年來實施長江生態環境修復,著力推動綠色發展的最新例證。

2016年,為打造三峽屏障,促進區域合作,共推長江大保護,宜昌啟動了集生態綜合守護、生態產業發展、生態公民建設為一體的長江生態治理“宜昌試驗”,打響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長江生態保護戰。這標誌著宜昌切實擔負起作為長江三峽生態屏障的特殊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使命,在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和長江治理方略、促進區域協同綠色發展中,探索一條新路徑、新模式。

通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努力,近年來,宜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為深入推動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宜昌企業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用綠色GDP助力長江大保護,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長江生態大保護正帶動宜昌產業格局悄然變化,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宜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袁衛東表示,宜昌正“以壓倒性力度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

千億產業“清零”為生態留白

豐富的磷礦資源,讓宜昌擁有了我國最早的磷酸一銨和黃磷生產企業,形成了磷化工產業鏈,化工產業也成為宜昌首個產值過千億元的產業。據統計,2016年,宜昌市規模以上化工企業產值1906億元,佔全市工業比重達30.6%,佔全省石化行業近1/3。長期以來,以磷化工、煤化工、鹽化工等為主導的化工產業,成為了宜昌的支柱產業。

然而,化工企業的迅速發展,也給當地的環境治理增加了不小的壓力。尤其是宜昌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是長江流域的生態敏感區,倚靠化工企業這種粗放的發展方式,讓這座美麗的峽江山城一度陷入“化工圍江”的環保困局。安全環保隱患時刻威脅長江生態安全,長江大保護是國家的重大戰略,對宜昌而言,意義尤為重要。宜昌人意識到,必須壯士斷腕、刮骨療毒,以新思想、新理念引領發展轉型。

2017年底,《長江大保護宜昌實施方案》正式出臺,宜昌市拿出18項堪稱“頂層設計”的舉措來力保長江生態環境。

針對沿江化工企業,宜昌制定了3年行動方案:2017年底以前,沿江化工企業關停20家以上,對不符合產業發展政策和安全環保要求的限期整改或關停。2018年底以前,完成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工作。2019年底以前,長江及其支流岸線1公里範圍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範圍內的化工企業裝置堅決依法關停或搬離;“整治關停區”符合入園標準的化工企業搬遷進入宜都、枝江園區,不符合標準的依法關停或轉產。2020年底以前,長江沿線1公里內化工企業原則上“清零”,不再新上任何工業企業。

史無前例的化工企業專項整治行動,正在宜昌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為行動打響“第一槍”的湖北楚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香溪化工公司,目前拆遷工作已接近尾聲。在園區工作已有20多年的楚星化工園區總經理助理熊雲新說:“捨不得,但是為了保護環境、保護長江,我們義不容辭。”

近幾天來,在宜昌興發集團第一熱電廠原址,上百人的施工隊也一直在有條不紊地對廠房進行拆除施工。廠區3000平方米的工程,將在6月30日之前全部拆除。工廠工人餘河海說:“拆了,栽樹,那我們是心甘情願的。”

去年一年,宜昌共關停沿江1公里範圍內的25家化工企業,化工產值佔工業比重下降到19.8%,精細化工佔化工比重提高到30.2%。這25家化工企業,2016年產值達23.4億元。到2020年,宜昌市長江沿線1公里內化工企業將全部“清零”,完成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任務。宜昌人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踐行自己對長江大保護的承諾。

生態優先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宜昌市經信委主任石顯銀介紹,大力推進化工專項整治和轉型升級,一大批企業“關轉搬改”,不可避免地對當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但全力打好化工產業專項整治及轉型升級攻堅戰,這既是當前宜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著眼長遠,推動工業經濟長期穩定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化工轉型與穩增長不是相互對立的關係,轉型對穩增長的不利影響只是暫時的、短期的。”石顯銀表示,宜昌“清零”背後不是對化工企業一關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導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向高精尖、向綠色循環發展。“我們主動推進化工轉型,就是為了更好地推進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加速動能轉換上,宜昌堅持“兩手抓”,在加速效能轉換、機制轉換上,也取得了明顯突破。一方面,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著力打造新動能。今年一季度,全市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7.5%;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4%。另一方面,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大力實施企業技術改造,優化提升舊動能。宜昌市今年將完成技改投資700億元以上,確保工業技改投資佔工業投資比重不低於50%。

袁衛東表示,今後一個時期,宜昌將正確把握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大關係”,突出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和高質量發展兩大重點,以壓倒性力度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堅定不移推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在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均走在全省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