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悠帆
歷史用了一個過河卒,就結束了一個不符合歷史潮流的名將。這不是諷刺,這是歷史。
僧格林沁,清王朝最後一位忠於皇室的八旗勇將,被封鐵帽子王。如果拋開歷史的潮流,僧格林沁應該是一個令人佩服得人——自律,不被榮華富貴所腐化。
僧格林沁也沒有逃脫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詛咒——凡是拿了免死金牌、鐵帽子等最高名號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死於非命。
武器時戰爭的重要因素,人和制度才是戰爭決勝的關鍵因素;僧格林沁的死既有歷史潮流因素,更多的是清朝制度的腐朽。
殺死這位鐵帽子王得就是下面這個16歲小將——張皮綆。
僧格林沁再和捻軍作戰得過程中接連獲勝,於是僧格林沁輕敵冒進,結果中了捻軍得埋伏,僧格林沁帶領殘部殺出重圍。到吳家店僧格林沁因受傷落馬,潛伏再麥田裡。這時候,歷史命運安排了一個過河卒——張皮綆,他得任務是搜索殘敵,他發現了麥田裡一個穿黃馬褂得清軍,於是手起刀落殺了他,並且扒下了他的衣服、帽子、珠,穿在身上回到了軍營。軍營裡得人看到張皮綆帶回來得頂戴、朝珠大吃一驚,經過反覆辨認,最終確認張皮綆殺死得就是著名得僧格林沁。
那一年,張皮綆16歲,僧格林沁55歲。歷史用了一個過河卒殺了對方一個大將。那一年,曾國藩得九弟曾國荃攻破天京,太平天國覆滅。
僧格林沁的死震動天下;清王朝以親王之禮安葬了僧格林沁。八旗兵走上了和綠營一樣的命運。
後來捻軍被曾國藩滅掉,張皮綆回家了。喝酒後吹牛殺死了僧格林沁。被巡撫丁寶楨抓走凌遲處死。
僧格林沁的死不僅僅是代表清王朝軍事勢力由滿族向漢族大臣的轉移,更代表了中國歷史上冷兵器時代的終結。從歷史現代的角度上說,僧格林沁是一個勇將,在榮華富貴裡沒有被溫柔鄉腐化,是一個有夢想有自律精神的名將,在清朝綠營失去戰鬥力時,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依然保持著戰鬥力。
僧格林沁的崛起
僧格林沁生活的時代,滿清已經當了兩百多年的皇帝了。清朝的軍事建制八旗和綠營軍隊已經吃了祖上基業吃了200多年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條基本定理,八旗和綠營也逃不過。安享榮華富貴得滿清綠營已經被腐化了。
這裡穿插介紹一下八旗和綠營得區別,八旗是滿清得看家軍隊,保持在20萬左右,最高軍隊數量是35萬,由八旗子弟組成。綠營是清初漢人投誠過來得軍隊,分散全國駐防,人數大概是60萬左右。但是八旗戰鬥力一直保持著對綠營得絕對優勢。但是從嘉慶年間,八旗和綠營都有衰落、腐化;但是戰鬥力格局依然不變。值得一提得是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就是綠營。
太平天國得興起,與此同時捻軍也興起了。1856年太平軍第一次打敗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1858年再次打敗江北大營,1860年再次打敗江南大營。咸豐皇帝下令各地辦團練,漢族大臣曾國藩等開始崛起。從此以後,綠營得戰鬥力喪失殆盡。太平天國北伐軍打了京師附近,各地綠營攔截不住。
是時候出手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面對一直不可戰勝得太平軍,僧格林沁出動了他的精銳騎兵。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並沒有被腐化掉,戰鬥力十分驚人。僧格林沁排出了陣型:第一排,重裝騎兵衝陣,第二排,弓箭兵負責擾亂對方陣型,第三排精銳騎兵趁亂衝殺。
戰鬥開始了,重裝衝陣騎兵出發了,後面100米是弓箭兵,在距離太平軍一個弓箭射程的時候,弓箭兵開始騎射,密集的弓箭越過沖陣騎兵頭頂落入太平軍大陣,太平軍一陣動亂,此時重裝衝陣騎兵已經到達陣前,立刻把太平軍大陣撕開了一個大口子,隨後弓箭兵拔出了腰刀,後排騎兵也已經趕到,太平軍一敗塗地。太平軍的北伐軍十幾個大陣都被破,太平軍將領林鳳祥、李開芳被活捉,京師之威脅解決。僧格林沁一時如日中天。
僧格林沁的失敗
五年後,同樣是京城打仗,但是對面已經不是太平軍了——而是英法聯軍。僧格林沁面對英法聯軍的陣型,排出了和對付太平軍一樣的陣型。他預估自己衝陣騎兵會損失一千人,因為對方在射擊的時候需要100步,然後要裝填,他的衝陣騎兵只會挨一輪射擊。可是僧格林沁顯然忽視了技術的力量。
戰鬥開始了,衝鋒!僧格林沁發現了苗頭不對,對方在400米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射擊了,如果這樣在衝鋒到對方陣前,衝陣騎兵要經過5輪以上的射擊,這意味著衝陣騎兵全軍覆沒,弓箭兵就暴露在對方的槍口下……
這一仗,英法聯軍大勝,只損失了幾個人,而僧格林沁幾乎全軍覆沒。
隨後,逃到熱河的皇帝下旨剝奪僧格林沁的權力……
僧格林沁失去了自己的精銳部隊
隨後,在各種力量的較量下,僧格林沁被迫帶著剩餘的部隊去絞殺捻軍……
僧格林沁死的時候,湘軍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隨後奉旨北上打捻軍……
八旗失去最後一個柱石,從此後再沒有戰鬥力。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地方武裝崛起。
嘟嘟讀讀
晚清時期名將、名帥輩出,就功績而論,漢族名帥首推曾國藩,而滿蒙名將中最拔尖者當屬僧格林沁。作為同曾國藩齊名的統帥,僧格林沁在對抗英法、征討太平軍、剿除捻軍等戰事中屢建殊功,也因此備受清廷的器重。然而這位曠世名帥的結局卻出人意料,最終竟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斬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貴族家庭,襲封扎薩克多羅郡王。道光年間,僧格林沁進京任職,曾擔任御前行走、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務。當時八旗兵戰鬥力極差,已呈“爛泥扶不上牆”的狀態,唯有僧格林沁統領的騎兵軍紀嚴明、戰鬥力強,很是讓清廷刮目相看,所以在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僧格林沁均能得到重用。
僧格林沁(因襲封郡王,故在當時又被稱為“僧王”)作為蒙族名將,曾領兵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李開芳、林鳳祥兩部,經大小數百戰,竟然全部殄滅叛軍,由此威震海內。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僧格林沁奉命抵禦英法聯軍,並在大沽口保衛戰中重創聯軍,令清廷極為振奮。
僧格林沁善撫士卒、治軍嚴謹,加之剽悍勇猛、不畏生死,所以被清廷倚為柱石,同時也成了太平軍、捻軍的噩夢。但僧格林沁也有自己的弱點,那便是恃勇輕脫、不諳敵情,作戰往往只圖近利、謀不及遠,從而為最終的覆亡埋下伏筆(劉體智曾在《異辭錄》中評價道“僧王將蒙古鐵騎,馳逐中原,可謂勇矣,而計謀不定,故無成功之望。”)
從1860年開始,僧格林沁奉命追剿直隸、山東一帶的捻軍,曾打散十幾萬、收降十幾萬(根據《清史稿》數據統計),抓捕並處決太平軍統帥陳玉成、捻軍大頭領張樂行及叛變的民團首領苗沛霖,戰果極其輝煌。張樂行遇難後,捻軍上下對僧格林沁恨之入骨,新首領張宗禹決定利用僧格林沁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打圍戰術”在各地流動作戰,以誘引僧格林沁,待其師勞力竭之後,再予以殲滅。
1865年五月,被張宗禹拖垮的僧格林沁,中了捻軍的誘敵之計,在山東曹州高樓寨陷入重圍,經過一番激戰後,只率領少數隨向吳家店方向突圍。悲催的是,僧格林沁在途中因為受傷墜馬,只好伏身隱藏在麥田中,希望能避過捻軍搜捕。但僧格林沁終究還是沒能躲過一劫,最後被捻軍一名小兵張皮綆搜尋到,並被斬殺於麥田當中,時年54歲。
至是匪蹤剽忽,盤旋於兗、沂、曹、濟之間…至曹州北高莊,賊拒戰。軍分三路合擊,皆挫敗,退扎荒莊,遂被圍,兵不得食,夜半突圍亂戰,昏黑不辨行,至吳家店,從騎半沒。僧格林沁抽佩刀當賊,馬蹶遇害。見《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一·僧格林沁列傳》
僧格林沁遇難的噩耗傳來,清廷上下一片震驚,慈安、慈禧太后立刻下詔厚葬、褒贈,從優撫卹他的家屬。與此同時,兩宮太后又嚴令山東、安徽等地的官員嚴密緝拿殺害僧格林沁的兇手,一旦抓捕,即刻明正典刑(“事聞,兩宮震悼,詔嘉其忠勇性成,視國事如家事,飾終典禮視親王,從優議恤。”引文同上)。
最後說說張皮綆的結局。張皮綆斬殺僧格林沁後不久,便離開捻軍返回老家安徽省渦陽縣張樓村,用搶劫的銀兩在當地置辦田宅,並娶妻生子。稍後,又在當地開設作坊,靠釀酒、販糧、賣油為生,生活相當不錯。張皮綆知道清廷正在嚴拿殺害僧格林沁的兇手,所以從來不敢跟人講起自己這段“光榮”歷史,直到醉酒後的口吐實話才將他暴露。
同治十二年(1873年),雖然距離僧格林沁遇難已有八年時間,但山東巡撫丁寶楨依舊鍥而不捨地在尋找兇手,並派出大批的暗探在淮北一帶刺探情報。話說某一日,暗探潛入到張樓村打聽情報,恰巧又在張皮綆的酒坊中,聽到他醉酒後跟朋友談起斬殺僧王的往事,便即刻向上司覆命。丁寶楨得到消息後,馬上便派人抓捕張皮綆,並將他押解到濟南。
張皮綆本想抵賴,堅稱自己當時在吹牛,但當丁寶楨把從他家中搜出來的僧王朝珠給他看的時候,張皮綆只能從實招供。清廷在看到張皮綆的供狀後,便下令對他處於凌遲極刑。同年,張皮綆在濟南被凌遲處死,時年才24歲。
文史磚家
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旗人,也就是說,他與著名的孝莊太后,是同一家族的。滿清皇帝娶皇后,一般只從幾個家族中挑選。科爾沁草原裡的博爾濟吉特氏,也是滿清皇帝娶後的備選貴族家族之一。博爾濟吉特氏在元代譯為孛兒只斤氏,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 因為博爾濟吉特源於突厥語,意即藍眼睛的人,故成吉思汗家族或擁有高加索的血統。成吉思汗一統蒙古之後,規定只有本家的直系後裔,才有繼承蒙古大汗,及留在蒙古本部的資格,後世便稱此家族為黃金氏族或黃金家族。
僧格林沁驍勇善戰、治軍嚴整頗有成吉思汗之遺風,是繼成吉思汗之後,在其家族中,唯一一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爺。在他之後,成吉思汗家族再無此殊榮。可見此人的作戰能力自當不凡,當然在籌謀遠劃方面,就遠不及成吉思汗了。歷史上傳說僧王爺愛兵如子、以身作則,有次軍糧不濟,將士厭瓜拒食,僧王爺當眾啃瓜,將士也就不好說什麼了;每次紮營固寨,將士不眠,僧王爺也決不入帳休息。與晚清諸將領驕奢淫逸、剋扣軍餉卓然相異。
再說戰太平軍,破東連鎮木城,生擒北伐軍統帥林鳳祥;又在山東馮官屯,殲滅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僧格林沁在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基本很少戰敗。第2次鴉片戰爭時期,在第2次大沽口戰役中,創造了自鴉片戰爭連敗以來,中國軍隊首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全勝列強之局。是戰,大敗英法聯軍。擊沉敵艦4艘、重創6艘、俘獲2艘;殲滅英軍426人、法軍14人、俘虜2人、重傷英艦隊司令賀伯少將,僧格林泌的部將,直隸提督史榮椿和協副將龍汝元戰死,陣亡軍官7人、士兵15人。英法聯軍在此戰中受轟不過,曾豎白旗詐降。
是戰,鑑於首次在大沽口吃敗仗後,僧格林沁的陣地重建非常及時、火力佈置得當嚴密、海灘設防挖壕豎樁、海口設鏈層層阻艦。如此以來,我軍大炮雖與敵艦炮有代差,但由於,一是敵艦登陸,必進入我炮射程,抵消了敵炮射程遠的優勢;二是設鏈海口位置得當,敵艦輕敵以為我早聞風而逃,停艦三次破三鏈,被我炮臺藉機三次集火猛轟,致敵傷亡慘重,抵消了我打擊運動目標不如敵艦的優勢;
這次戰役引起西方一片驚呼,其實,在大沽口首戰,我軍失敗之後,敏銳的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便警告列強,“中國人好象學會了打現代戰爭,至少在防守築壘和火炮操作方面,進步很快。”勞駕,首戰是我軍輸得很慘,好不好,為啥不傲嬌一下,這麼冷靜又有智慧,到底想幹啥呢?這法夷著實聰明,竟然在我軍狂敗的大沽口首戰中,看出我軍在二次大沽口之戰中的致勝法門,這一戰,英法聯軍就輸在輕敵驕狂之上。這也是我軍不多地用智慧、而不是用人命來彌補武器代差。
下面該輪到僧格林沁驕傲輕敵了。有代差還輕敵,就會輸得極慘。大沽口失陷後,英法聯軍沿通縣直逼北京。於是,1860年9月,爆發了八里橋戰役。是役,防禦清軍總數約3萬,主力是僧王爺蒙古驍騎萬人,不能說僧格林沁驕傲了,就一無是處。再怎麼,僧王爺也是久經戰陣,創造了中國軍隊,首次狂勝列強的戰例。戰略眼光沒有,戰術素養還是可以的。最主要的是,僧王爺是反侵略戰爭中的主戰派,極力反對與列強簽訂恥辱和約,要求咸豐帝召回《天津條約》的和談使團,主張傾全國之糧、之力與眾夷血戰,即便戰敗亡國,也要叫眾夷膽寒,終未被咸豐所採納。人死屌朝天,雖敗猶榮,在衛國戰爭中,僧格林沁是條漢子!
戰前,僧軍便搞到英法聯軍詳細準確的情報。據史載,“逆夷用兵,馬隊在前,步卒在後,臨陣則馬隊分張兩翼,步卒分三層前進。前層踞地,中層微府,後層屹立,前層先行開槍,中層繼之,後層又繼之,我軍若迎頭轟擊,馬匹一經受傷,必然驚潰,惟有斜抄橫擊,轟斃必多等語。夷情兇悍,深知兵法,是在該大臣等審度形勢,妥籌應敵,以操必勝之權。……若僅用正兵與之相角,恐夷人詭譎,不足以盡其變”。
太詳細準確了,連英法聯軍的做戰陣型都詳細瞭解了。怎麼展開,騎兵在那裡,步兵分幾層,怎麼次第順序射擊,我軍騎兵怎麼以速度、角度的優勢破掉敵陣。不勝怎麼可以,以我軍十比一於英法聯軍,勝券在握!說老實話,法軍步兵戰術素質真的很高,此戰,勝保的騎兵用錯誤的正面決死衝擊,卷至法軍陣前。法軍步兵的心理素質,也很穩定,估計是對其三層戰法很有自信。
所謂三層戰法,第一橫隊蹲著,第二橫隊半蹲,第三隊站著。因為槍支裝彈費時,第一隊射擊後馬上裝彈,第二隊射擊後也裝彈,待第三隊開完槍,進入裝彈程序,第一隊又可開槍射擊,依次循環,以求輸出不間斷的火力。即便如此,經歷了重大傷亡的勝保馬隊,也衝至法軍陣前,馬刀都差點遞到了法軍的鼻子之前了,法軍竟也不潰逃,面對面的,氣定神閒用排槍幹翻一千人的勝保騎兵。最終勝保馬隊就只活下了7個人,悲哀!
看來,有著拿破崙傳統的法軍,也與中國軍隊一樣不是軟蛋,很優秀呵!既然都不是慫貨,那就看誰的武器好、戰術佈置更得當。靠,勝利女神好象對法軍這邊,露出了迷人的笑容。陷於路途的法軍炮兵抵達了戰場,精銳的法國炮兵,在”炮兵之神”拿破崙皇帝的靈魂指揮之下,三下五除二,便將清軍的落後炮群全乾翻了。黑洞洞炮口,象張開獠牙的虎口,開始轉向失去炮兵掩護的僧格林沁騎兵。
衝擊中的騎兵,被炮彈和子彈組成的收割機成批成排地收割,戰場上都處都是炸裂的人馬碎屍、倒伏的旌旗、沖天的煙火,傷員的哀嚎,令人猶若奔進了阿鼻地獄。這時,法國騎兵也向綠營步兵發起衝擊,不知是武器太差,還是漢人不想替滿清賣命,法國騎兵一路狂飆、軍刀閃閃,綠營漢兵卻沒有法步兵對陣蒙古騎兵的雍容華貴,立刻潰敗、四散而逃。這些綠營兵在衛國戰爭中如此的表現,真丟我大漢族的臉。
僧王爺還想力挽狂瀾,分兵分割包圍法軍,那知英軍已迂迴到我軍後方,遂成合圍之勢,敗局已定。蒙古騎兵的軍心也開始崩潰了,大家一起玩命地逃唄。此戰僅斃法軍12人,另有英軍、英屬印度兵幾十人,清軍戰損加潰退踩踏致死達萬餘人。英法聯軍攻入天津,北京指日可下,僧格林沁因輕敵,未按設定的斜向衝擊法軍而致敗,被革除郡王爵位等多職,僅餘欽差大臣一職。
此戰宣告了在中國戰場上,騎兵戰術與熱兵器對戰中的死刑。此後,滿清再無大的戰役運用騎兵與列強作戰的戰例。
同治元年始,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騎兵,在中原圍剿捻軍,也象圍剿太平軍一樣,屢戰屢勝。由於捻軍與太平軍最大的不同,就是騎兵多,多到什麼程度,總共有二十萬騎兵!比全國任何軍事力量的騎兵都多。所以,捻軍歷來擅長於運動戰。僧格林沁被重新啟用後,入山東剿捻,期間,僧軍被捻軍誘的東奔西跑。騎兵的手麻的連馬韁繩都拉不住。可見捻軍深得游擊戰的“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之精髓。
當僧格林沁的軍隊,精疲力盡、一頭撞進曹州高樓寨這個陷阱裡,在城寨的狹小複雜的街道之上,騎兵根本無法施展衝擊的威力,被捻軍一頓胖揍,全軍覆沒。戰後,捻軍清點清將官之頂戴花翎,足足有幾十個,可就沒有僧格林沁的。正在捻軍上下到處尋找之時,過來個年方16的兵士叫張皮綆,手裡拿了個頂戴花翎。他說他在打仗的時候,看著一個清軍將官受傷墜馬,逃到了旁邊麥田裡,他便跟上去,瞅個空子,就用刀砍死了這個將官。捻軍首領,一翻看花翎頂戴——正是僧格林沁之頂戴。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曾格林沁可以說是清朝知名度最高的蒙古王爺,由於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抗擊英法聯軍中有出色表現,曾格林沁也被稱為當世名將。
曾格林沁在剿滅捻軍的戰鬥中戰敗被殺,死於一個16歲的小兵張皮綆之手,至於原因,我只能說張皮綆運氣太好,也正是因為擊殺曾格林沁,張皮綆最終落得被凌遲的結局。
曾格林沁的出身
曾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是黃金家族的子孫,雖然是貴族,但是曾格林沁家族早已敗落生活條件並不好,年幼的曾格林沁還曾以放牧為生。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運氣這個東西,曾格林沁就是運氣爆棚。
部落首領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是嘉慶皇帝的女婿,由於沒有後代,所以挑選了曾格林沁作為養子,老王爺去世後,曾格林沁就繼承了郡王爵位。
曾格林沁繼承王位不久,適逢清朝大宴蒙古王公,由於面聖時表現出色,曾格林沁得到厚賞奉命御前行走並賞戴三眼花翎。
四處征戰
道光臨終前曾格林沁和載垣、端華等人同受顧命之託 ,成為了輔國重臣。
曾格林沁半生幾乎都在馬背上度過,四處鎮壓平叛,所統帥的蒙古騎兵可以說是最後一支勇猛善戰的“八旗軍”。
由於曾格林沁生擒了太平軍北伐主將林鳳祥和李開芳,因功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由於曾格林沁是主戰派,而且還曾在大沽口挫敗聯軍進攻,曾格林沁成為替罪羊,被革去爵位。
戰死沙場
捻軍起義爆發後,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啟用鎮壓農民起義最有經驗的曾格林沁。
也正是在鎮壓捻軍時,曾格林沁中計被圍,最終受傷墜馬,隱藏於麥地,被捻軍張皮綆斬殺。
張皮綆的結局也很慘
曾格林沁的死讓清廷極為震怒,大肆搜捕張皮綆。
此後不久張皮綆也離開捻軍,回家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用帶回來的銀兩購置了田產,娶妻生子,生活也算無憂。
但在一次酒後,張皮綆和周圍的人吹噓自己殺害曾格林沁的經歷,暴露了身份,最終被緝拿歸案凌遲處死,辦案人員還在張皮綆家中搜出了曾格林沁的朝珠。
一點點歷史
僧格林沁由於是蒙古貴族出身,保留了善騎射的傳統,其軍事生涯中既有勝仗也有敗仗。1855年,林鳳祥、李開芳率領的太平軍孤軍深入北伐被僧格林沁率領的八旗騎兵打敗,二人最終被俘,僧格林沁因功封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是清朝八旗軍最後的猛將,所率領的騎兵也是最後的夕陽。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蒙古王僧格林沁率領的八旗騎兵在八里橋之戰中衝擊英法聯軍,由於指揮失誤,八旗騎兵遭到英法聯軍猛烈的炮火攻擊而損失慘重,清廷革了僧格林沁的職。
僧格林沁畢竟是蒙古貴族,清廷一旦有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還是自己人。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之後,北方的捻軍又發展壯大起來,同治四年,即1865年,清廷命令僧格林沁去山東剿滅捻軍。僧格林沁氣性驕橫,不諳敵情,恃勇少謀,作戰往往只圖近利,屬於典型的有勇無謀的將領,在山東同捻軍作戰中被捻軍張宗禹部包圍,七千人悉數被殲,僧格林沁率殘部逃到吳家店。由於僧格林沁受重傷,就躲在了麥田裡,不料被一個叫張皮綆的16歲捻軍士兵發現了,張皮綆手起刀落便將穿著鎧甲的僧格林沁殺死了。張皮綆將僧格林沁的鎧甲扒下來穿在了自己的山上,然後回到了軍營。後來得知,張皮綆殺死的就是親王僧格林沁。還有一首著名的民謠“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八旗軍的最後一位猛將就這樣死在了曾經當過太平軍的16歲少年張皮綆手裡。
歷史軍魂
僧格林沁,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自幼就擅長騎射。由於出身好,他14歲就世襲為郡王,來到京城,在皇帝身邊做事,擔任御前大臣,深受道光帝和咸豐帝的寵幸。職務也是“嗖嗖嗖”地往上蹭,官至鑲白旗滿洲都統,那可是龍興之地的最高軍政長官。
作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僧格林沁仍然保有祖先頑強好戰、勇猛無畏的品質。
他曾揮師圍剿太平天國名將林鳳祥、李開芳率領的北伐軍,1859年又在天津大沽口打敗了英法聯軍,取得了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勝利。雖然後來敗了,但那是因為武器和軍制的絕對差距,不是因為僧格林沁的個人能力。
因為出色的戰績,僧格林沁被稱為“清朝最後的猛將”。這個評價很正確,他是一名猛將,但不是帥才。
僧格林沁的作戰風格相當頑強,敢打硬仗、惡仗,很適合在前線衝鋒陷陣,但他有些缺少謀略,不能夠在後方運籌帷幄。
打仗不能僅僅靠猛,還要靠謀,1865 年僧格林沁終於知道了這一點,他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865年,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征伐。
僧格林沁調遣了直、魯、豫、鄂、皖五省的兵馬,對捻軍進行圍剿。在圍剿過程中,他大開殺戒,一味採取高壓政策,殺得天昏地暗。
結果卻適得其反,由於僧格林沁的高壓屠殺,激起了當地百姓的同仇敵愾,他殺得越狠,,敵人反而越多,形勢對僧格林沁越來越不利。但僧格林沁繼續衝殺鎮壓,根本沒有意識到危機的降臨。
1865年5月,捻軍名將張宗禹採取“打圍戰術”,把僧格林沁引誘到山東曹州。僧格林沁覺得這是將捻軍一網打盡的好機會,沒想到卻是一個口袋陣,他和他的一萬騎兵都被包了餃子。
最終僧格林沁全軍覆沒,隻身逃竄,期望能夠逃出生天。結果在逃跑過程中僧格林沁還墜馬受傷了,為了躲過捻軍的搜索盤查,他只得潛伏在一塊麥田裡。
但最終僧格林沁還是被一名捻軍少年發現了,此時僧格林沁身負重傷,根本無力反抗,而在他眼前的少年也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反正穿的是清軍的服飾,一刀下去,僧格林沁就此喪命,時年54歲。
那位少年也因為這一刀留名史冊,他叫張皮綆,時年16歲,可惜的是,後來隱姓埋名的他因為酒後失言被清廷抓捕,慘遭凌遲處死。
平沙趣說歷史
山東一帶傳有一首民歌,稱:“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這裡的僧王就是僧格林沁。張皮綆,則是一位16歲的太平軍小將。
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後一位敢於提刀上馬的八旗貴族。他是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貴族出身,善騎射,傳說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僧格林沁歷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道光、咸豐兩帝寵信。僧格林沁在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中,軍功卓著。但是,說實話,僧王勇是勇,但是其實屬於無謀之人。
首先僧王特別愛使用騎兵,這是蒙古一向的傳統,且在步兵和炮兵的密切配合下作戰。實際上很早步兵就有對付騎兵的辦法,所以在歐洲騎兵的用途早已被確定為騷擾,偵查,追擊等用途。鴉片戰爭中,僧王的對手是英國職業軍人,他們以及其他歐洲的同行經受的是面對對手排槍的彈雨還能嚴格保持隊形並且在接到命令時能馬上非常精確地一齊開火或者進行白刃衝鋒的訓練, 但是僧王仍舊喜歡用騎兵突擊的方式,對付英國軍隊,焉能不敗?
至於他的死,也指的探討,1853年,洪秀全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北伐。太平軍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地區,所向披靡,前鋒一度打到天津西楊柳青,讓清廷大感震動。僧格林沁率部圍剿,最終讓太平軍北伐部隊全軍覆沒。太平軍首領林鳳祥、李開芳等先後被俘。他們都被押解到北京,凌遲示眾。
1865 年,僧格林沁率部征伐捻軍。張宗禹採取“打圍戰術”,忽南忽北,忽東忽西,日夜兼程百餘公里。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暴跳如雷,率軍數十日不離馬鞍,“手疲不能舉韁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孤軍深入,對捻軍窮追不捨。
就這樣,僧格林沁率領的清軍一步步被張宗禹誘引至山東曹州。在這裡,張宗禹集結重兵,設下北、西、東三面埋伏,以小部兵力誘敵入甕。僧格林沁果然中計,中了捻軍的埋伏,大敗而退。
這次,輪到張宗禹追趕,僧格林沁逃了。僧格林沁一路逃到高樓寨,捻軍緊緊追趕。
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領少數殘兵突破捻軍重圍,逃到吳家店一帶。僧格林沁因為受傷,落下馬來,潛伏在麥田裡。
這時候,張皮綆出場了。張皮綆是安徽渦陽人,生於1849年,家境貧寒。他父親和哥哥參加太平天國運動,追隨於捻軍首領張樂行。張樂行戰死後,張皮綆隨母親投於張宗禹部下。
張皮綆奉命搜索殘敵。在一片麥田裡,張皮綆發現一個身穿黃馬褂的清軍。當時,張皮綆當然不知道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僧格林沁,就手起刀落,殺死了他。張皮綆還脫掉了此人身上的花翎、株、帽等,穿在自己身上回到了軍營中。
後來,經過反覆辨認,最終確定這位被張皮綆殺死的清軍就是僧格林沁。
這一年,張皮綆才16歲。而僧格林沁時年55歲。
僧格林沁戰死的消息傳出去後,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清廷以親王的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皇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
從表明上看,僧格林沁只是一個親王,清王朝在世的親王遠遠不止他一個;但實際上,僧格林沁作為清朝八旗軍隊的最後一員猛將,他的死亡,意味著清朝八旗軍隊全面退出歷史舞臺,湘軍、淮軍則取而代之,成為清朝政府的主要軍事力量。
大鬍子說史
1.首先說一下什麼是捻軍
捻軍雖然號稱農民起義軍,但其實主要頭目都是大地主。捻子最初是一種民間結社方式,和天地會、洪門、青幫差不太多。捻子最早據說是遊民捏著油紙,點燃了跳大神,驅鬼祈福的儀式,早期是向香民募捐香油錢的。而後轉為恐嚇、威脅,也就變成了一種民間結社的類似於黑社會的組織。這種組織在淮河流域流行,民眾紛紛結捻自保,特別是遇到大災之年,捻子更是興盛,因此有“
居者為民,出者為捻”的說法。平常在家是老百姓,出門在外就變成了匪類。這些組織很容易就落在了當地的土豪控制中。捻軍能夠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甚至是失敗後還能縱橫中原戰場多年,以致兩次逼近北京,除了太平軍吸引了清軍很大力量之外,捻軍自身還具備的一個極其顯著的特點——機動性,憑藉著快速的機動性,出其不意的以優勢兵力吃掉清軍的一部,在迅速撤走,不給清軍大部隊以圍殲的機會,這是捻軍對付清軍的一項重要法寶。
而要具備著一個特點,就必須要擁有一個強大的兵種——騎兵,在後期,捻軍以“易步為騎”為組軍方針,組成了一支在近二十萬左右的騎兵部隊,這在中國的農民起義歷史上是著實罕見的,“捻子馬隊奔馳,足足有二十里不斷。捻軍騎兵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十餘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
在中國農民起義的歷史裡,起義軍擁有一定數量的騎兵這很正常,但像捻軍一樣擁有如此數目龐大的騎兵武裝這還是相當罕見的。
2.再說說僧格林沁
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受命督辦京城巡防,任參贊大臣。此時,太平天國已定都天京,並派兵北伐。僧格林沁受命統領健銳營、外火器營、兩翼前鋒營、八旗護軍營、巡撲五營及察哈爾各官兵,並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蒙古諸王勁旅出京。 八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京畿重地。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九月,設防紫荊關。十月,在天津南王慶坨與北伐軍開戰。北伐軍損失慘重,退到連鎮一帶。咸豐四年(1854年),又在連鎮大敗北伐軍,咸豐帝賜僧格林沁“湍多巴圖魯”稱號。
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整軍再戰太平軍,破東連鎮木城,太平軍冒死衝突,僧格林沁盡殲之,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 因此殊功,咸豐帝於二月加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四月,詔世襲罔替,俸銀加倍。六月,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 林鳳祥、李開芳都是太平天國的名將,驍勇善戰,僧格林沁在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部殄滅,無一漏網,因此威名震於海內 .
整個戰爭期間沒有對南方的天平天國本體有作戰經歷。屬於清政府維繫北方政局的安定的殺手鐧。有傳聞說,曾格林沁不去南方,就是因為清政府對南方的曾國藩不放心,讓曾格林沁在北方也是防著湘軍最後掉轉槍頭北上。
為什麼會被殺
其實主要是作戰方法不當,捻軍是有著很牢固的基礎的,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僧格林沁畢竟輕視農民起義軍。
後來在高牌樓被包圍,最後捻軍在打掃戰場的時候發現這支部隊數量眾多,規格也非常高,清點頂戴花翎,足足好幾十個,裝了一籮筐。可是獨獨沒有僧格林沁的,正在捻軍上下都緊張的尋找的時候,過來個小兵,手裡拿了個頂戴花翎。他說他在打仗的時候看著一個當官的受傷墜了馬,逃到了麥田裡,他悄悄地跟上去,一個空子就用刀結果了這個大官。捻軍首領一看花翎——正是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
前一次輕敵是和英法聯軍作戰,
當時英法聯軍各有4000餘人,共8000餘人,投入戰鬥的清軍3萬人。其中騎兵2萬左右,步兵1萬左右,炮兵2千,火炮100餘門。英法聯軍先鋒步兵6千左右,騎兵1千5百,炮兵1千,火炮60 餘門。清軍兵力勝於英法聯軍。
但是由於輕敵,被打敗了。
其實英法聯軍真的沒那麼強,統治者很重要,阿富汗都能抗擊得了當時的英國。當年,明朝是怎麼失去天下的,難道是因為女真有什麼黑科技麼?統治者緣故罷了,1931-1945年,國軍被日本人吊打,說國內落後,沒幾年,朝鮮戰爭,不是照樣和美國打了平手。
歷史是什麼
曾格林沁(1811年—1865年6月12日),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將,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貴族出身,善騎射。是道光、咸豐兩帝時期倍受榮寵的大臣之一。
其一生戰功顯赫,即參與過鎮壓農民起義,也曾經率軍抗擊過英法聯軍,可以說是身經百戰,雖然也曾打過敗仗,但是從來不曾以身犯險。那他為什麼會在面對已經大勢已去的捻軍餘部時戰死沙場那?這就要從這場戰爭中的雙方分析:
捻軍餘部,困獸猶鬥
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以太平天國為依託轉戰於長江以北。
1865年這隻與曾格林沁軍隊交戰的捻軍,是太平天國餘部和捻軍餘部整合而成的新捻軍。主要首領是張宗禹,賴文光。
這隻捻軍自1863年捻軍分裂後,就一直處於沒有根據地的狀態。遭到清軍的圍追堵截,轉戰於河南、陝西、湖北三省。
1864年4月,張宗禹、任柱等和陳得才、賴文光等部太平軍在河南內鄉會師,欲東下救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軍困阻於鄂皖邊界。時天京已陷,陳得才於兵敗後服毒自殺,所部紛紛投降,張宗禹、任柱與賴文光突圍。
1964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陷落,清軍開始把注意力全部轉移到長江以北的捻軍身上。剛剛突圍的張宗禹等人又被清軍勝保部圍困在了三河尖地(河南固始縣),捻軍苦戰六十餘日,損失慘重,才得以突圍。
急於立功,中伏身死
曾格林沁是八旗軍最後的名將,一直被清廷倚為柱石。是清軍平衡當時滿漢軍隊的重要一環。
而其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因為駐守不利致使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光燒圓明園,鑄成大錯,被革職。隨馬上又被啟用但是率領五省聯軍(直、魯、豫、鄂、皖)面對實力遠不如自己的捻軍卻長時間不能剿滅。
而在1864年6月湘軍又攻破了天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兩廂對比,曾格林沁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加之其本身氣性驕橫,輕敵冒進,恃勇少謀,作戰往往只圖近利,謀不及遠,這也為他最後的死埋下了伏筆。
為了儘快殲滅捻軍,僧格林沁對這隻一直處於遊擊狀態的捻軍窮追不捨,自三河尖戰後率軍數十日不離馬鞍,以致“手疲不能舉韁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但仍不做調整孤軍深入。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追擊捻軍進入山東,此時的雙方士卒都已經成了強弩之末。捻軍利用曾格林沁一心想速勝立功的心理,在菏澤高樓寨設下埋伏。追擊數月的曾格林沁果然中計,所部七千餘人被殲,率殘部退據郝衚衕村,覆被圍。半夜突圍,逃至吳家店,為捻軍斬殺。
(據說斬殺曾格林沁的捻軍士兵張皮綆)
吳勘
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1811.7.24—1865.6.12),福垊翻譯成漢名就是寶寶獅,他哥叫寶寶象,卡哇伊思密達不思密達啊?那為啥叫寶寶獅啊?
先說姓:博爾濟吉特氏。元朝的發音是孛兒只斤(bó ér jì jǐn,外蒙語Боржигин),漢意三說。①藍色眼睛。僧格林沁、孝莊皇后是藍眼睛嗎?不是,所以福垊不認同此論。②棕色眼睛。棕色近似黑色,至少理論上不錯。③源自蒙人遠古的圖騰“包爾鐵赤那”,乃蒼狼🐺的意思,可有蒙人闢謠說他們絕不崇拜狼。三種說法,其中兩種福垊拿不住。但後來該姓氏又改成包、寶、鮑、孛、劉、李等氏,翻譯成包,怕誤會成包青天的後代,只好翻譯成寶了,而且寶寶有趣,不是嗎?
再說名:僧格林沁名。僧格林沁的父親是四等臺吉(意同漢王子、滿貝勒)德力格爾,位尊家貧,常年幫人放羊、牛為生。一日報喜,生雙龍(同胞)胎。他給老大取名朗布林沁,意思為寶象。老二則是寶獅的意思。一個大一個強,可見他對家族強大多麼渴望。然後歷史的發展是老大沒大,二強真強!他一個放牛的牧童哥,怎麼就強了?
驍將的春天。越勤奮越幸運,機會垂青有備的人。不然就是天上掉下個大餡餅,你不僅沒接住,還要砸暈掉地上弄髒餅,最終會被別人搶走。1825年,科爾沁左翼後旗札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病逝,道光親自為郡王的夫人公主在其大家族中選繼承人,選中了勤奮、聰明又帥的15歲的寶寶獅子。獅子到底是怎麼樣的名副其實?
從40歲開始他就走向了疆場,而且無往不勝。他連續擊敗並活捉了太平軍的北伐將領林鳳祥、李開芳,爵位郡王變成親王還是鐵帽子的。1860年他在大沽口一舉擊敗了英法聯軍,當時的法國皇帝是曾經荷蘭國王的兒子,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英法聯軍反攻,敗了。這次失敗丟官,而下次失敗則喪命了。那麼他就是在劫難逃,也不至於死在一個少年手裡吧?
英雄末路,死於無名小卒。劉備夷陵之戰敗後喊天意,其實是大意。而僧格林沁的失敗,同樣是驕傲大意。作為常勝將軍,他對捻軍之流,就是鄙視藐視歧視,根本不放在心上。捻軍首領張宗禹,就利用他求勝心切,誘使他孤軍輕騎,而陷入重圍。他不愧是悍將,突出重圍,然而身負重傷,傍晚他藏在曹州吳家店的麥田裡。被追趕來的16歲捻軍小兵張皮綆(geng)發現,見他穿黃馬褂,不由分說,一刀斃命。後來,他才知道自己立了大功。雖然張皮綆(1849—1873)隨後退隱了,但清朝一直在追捕他,最終被丁寶楨抓捕並凌遲處死,死前還說自己的豐功偉績呢。
慈禧說寶寶獅在清朝在,反之依然,但清朝還是撐了47年才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