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段與圍棋

老段與圍棋

段祺瑞,曾任民國總理,人稱段執政,酷愛下圍棋。

段祺瑞,生於安徽六安,童年跟隨祖父在江蘇宿遷讀書,稍長移居合肥。

當時合肥一帶圍棋 之風頗盛。劉銘傳,合肥人,是清代官僚中屈指可數的圍棋高手。當時的圍棋名手張樂山,也是合肥人。而合肥李鴻章一門中更不乏圍棋好手。他們常邀各地名手至合肥交流,並在合肥組織棋社,結納棋友。

段祺瑞不僅自己愛下棋,他的子侄也喜歡下圍棋。長子段宏業的棋藝水平夠得上國手水平,在民國初期頗有點名氣。但段祺瑞並不喜歡他的這個圍棋國手兒子,就因為段宏業只知下棋。父子二人對弈時,也根本不講什麼情面。兒子不敵老子,老段怒罵:“下棋乃雕蟲小技耳,汝連這方面也不行,真是沒用!”兒子贏了,老段又罵:“你小子既無大志,也無大才,看來只會在這種無聊的事情上轉圈圈了!”

段氏一家愛下圍棋,出入的棋客也就多了,一些拉幫結派、趨炎附勢而又附庸風雅之輩也常來湊熱鬧,段府儼然成了個圍棋俱樂部。每有重要圍棋活動,一些知名人士如任中國銀行總裁的王克敏,前清十代肅親王、入民國後任民政大臣的善耆、大富豪李律閣等等,都紛紛出面捧場,無形中促進了圍棋活動的發展。

清後期,中國圍棋日見衰落,遠遠落在日本的後面,清末民初正好是一個轉折時期。在這個時期,段祺瑞利用自己的權勢,資助圍棋棋手,推進中日圍棋的交流。

清代官僚大多夜郎自大,段祺瑞也不例外。他起初對日本圍棋的水平並不知其底細,光緒末年他充任保定軍官學堂總辦的時候,常與僑居保定一帶的日本人下棋。這些日本人原是一般的業餘愛好者,段與之對局常勝,由此總認為日本圍棋水平不高。1909年,日本四段棋手高部道平來華旅遊之後。高部道平當時在日本只能算二流棋手,但段祺瑞左右的中國棋手無一人能敵住高部四段,高手張樂山、汪雲峰被讓二子,段祺瑞本人則要被讓五子。從此,高部道平便成為段府的上賓,往來中日之間前後17年,曾到過北京、上海、南京、濟南、青島等許多地方,與中國棋手對弈估計不下千局。此人在中國活動期間,約有10年左右是由段祺瑞接待、引薦下進行圍棋交流的。

1919年夏,日本青年棋手瀨越憲作來華。段氏知悉後,特將北京地方名手召集到國務院內迎接他。據瀨越回憶,當時國務院門禁森嚴,來往警衛荷槍實彈,但跨進大門,氣氛便迥然不同,圍棋會場幽靜雅潔,北京名手畢集其中。在段氏周到的款待之下,瀨越在北京盤桓數月,與中方高手多有交流。

老段與圍棋

在北京,秀哉與中國棋手下了近20天的讓子棋,隨後南下上海。離京時,段祺瑞、王克敏各出3000大洋,作為秀哉一行的酬金。秀哉當年來華,在中日圍棋交流史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情。

段祺瑞在圍棋界最為人稱道的一件美談,當數他與曠世圍棋天才吳清源的故事了。

老段與圍棋

吳清源,1914年生於福建。9歲便能與一些國手對局。後吳父亡故,家道中落。1925年春,11歲的吳清源和母親本欲從北京南下回家鄉。顧水如將吳帶到段府。段祺瑞見小孩子這麼小,就受二子“試試”吳的棋力。結果老段輸得慘不忍睹,以致他沮喪得整整一天不想會客。不過,吳清源並沒有因此受到冷遇,段祺瑞即做主每月撥款100元給吳少年作為“學費”,讓吳繼續留在北京下棋。那時,僱個傭人,每月只需要付兩元錢工錢,100元不是個小數目。吳清源因此靠下棋得以維持一家生計。日後他東渡日本,威震東瀛棋壇,被稱為“昭和棋聖”,成為這個圍棋帝國的頂級人物。

傳說,一天,段祺瑞要同吳清源擺棋,顧水如等事前暗示吳清源,請他留有餘地,暗讓段執政。吳清源暗想:既要保持自己的棋譽,不能輸棋,又要照顧段老的面子,不能贏棋,那麼只有下和棋了。這一局棋,段祺瑞執黑子,結果下了2百餘著,終於構成和局,為老段保留了些了顏面。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擔心日本侵略者與國內軍閥相勾結,特派遣親信持他簽署的信件到天津,請段祺瑞南下“頤養”,以便隨時“商談國是”。

段到上海那年已是69歲的老人,鬚髮全白,體力日見衰弱。1934年5月,日本著名棋手木谷實(當時六段)、吳清源(當時五段,尚未入日本籍)一行來滬訪問。吳清源與木谷實當時在日本棋界被稱為天才和鬼才。兩顆巨星來上海,自然又是棋界的一件大事。吳清源不忘故舊,造訪段祺瑞,一個是風華正茂的青年,一個是老態龍鍾的遺老,兩人相遇,感慨萬千,他們再次紋枰對坐,手談一局,結果吳清源以小敗終局。段祺瑞心中當然明白其中的意義和情分。

老段與圍棋

這一年夏天,應蔣介石之邀,段祺瑞曾前往廬山避暑,隨行者有段宏綱與顧水如。段見蔣,曾談及圍棋,並提到吳清源。說起這位稀有的天才有可能加入日本籍,將是中國的一大損失,應設法召吳回國,指導國人棋藝,否則日本圍棋越來越強,中國會越來越落後。蔣介石當面唯唯,然而老蔣當時哪有心思去辦這類事情,結果也就不了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