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農村治汙困境 讓鄉村清水長流——烏當區試點“單家獨戶”新型載體汙水處理站項目

這些天,隨著阿慄楊梅的上市,烏當區阿慄村的鄉村旅遊到了一年中最火的時候。

遊客增多,農家樂爆滿,伴隨而來的是生活汙水的劇增。不過,阿慄農莊的主人汪元友今年再也不用為生活汙水發愁,甚至還因自家的農家樂多了些自豪感。

汪元友的自豪感來自於自家院前的一個花池。這個看似普通的花池卻別有洞天,在種滿蔬菜和鮮花的花池下方,是一個小型的汙水處理系統,生活汙水經過這個新型載體汙水處理站進行處理後,排放出的水清澈無味。

這個新型載體汙水處理站的成功試點,為烏當區破解農村汙水處理這一難題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今年,烏當區以建設全國“兩山”理論創新實踐基地為契機,對標“最高標準”“最嚴要求”,創新治理思路,初探農村汙水處理新模式,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寨實際情況、汙水產生規模等因素,科學確定治理方式和技術,引進“單家獨戶”新型載體汙水處理方式,在高新社區新添村小谷龍組、阿慄村下寨組分別選擇1戶開展試點建設,試點項目成效初顯。

破解农村治污困境 让乡村清水长流——乌当区试点“单家独户”新型载体污水处理站项目

【困局:農村汙水治理難覓“良方”】

汪元友家的汙水處理站就是兩個試點之一。“以前,家裡的生活汙水都是直接排放,別說遊客,自己看著都不舒服。”汪元友說,“汙水直排對環境造成汙染,但我們自己又沒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問題。”

長期以來,相對於工業汙染和城市汙水,農村生活汙水的危害並不引人注目。在農村地區,很多村寨都沒有汙水排放管道和處理系統,農戶家的衛生間、廚房等生活汙水直排溝渠、河道,橫流的汙水最終匯於河流,或滲入地下,使得農村整體水環境受到較大汙染。

“由於地形條件和多數村寨村民居住分散,存在著汙水收集困難、處理成本高、運維困難的實際情況,致使烏當區農村汙水一直未得到妥善的治理。”烏當區水利局水政監察大隊大隊長湯賢智說,“相對於受到廣泛關注並已經形成系統化產業的城市汙水處理而言,農村的汙水處理是目前環境治理的一道難題。”

在農村推廣汙水處理技術面臨著一定困難。此前,烏當區已有嘗試和探索,在農村集中式自然村寨採用人工溼地處理系統實施生活汙水整治,但複雜的管理工藝、昂貴的維護費用,使得項目難以進行推廣,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這種人工溼地的汙水處理方式是將整個村寨生活汙水通過管網進行集中收集,在村寨最低點修建人工溼地集中處理。”湯賢智說,“但人工溼地處理系統由於技術上存在生物處理效率較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應用,同時佔地面積較大,還需要較大面積的土地作為載體。”

而最關鍵的是,這種人工溼地汙水處理站項目後期需要運行維護費用,由於無專項運維資金,大多在運行3年左右就會閒置,導致項目難以正常發揮效益,汙水再次溢流,達不到處理汙水和改善保護環境的目的,相反還會影響環境。

“因此,破解農村汙水治理難題,亟需找到一種符合我們區情實際的汙水處理項目,可複製進行推廣。”湯賢智說。

破解农村治污困境 让乡村清水长流——乌当区试点“单家独户”新型载体污水处理站项目

【破題:新技術打通“任督二脈”】

在汪元友家這個不到3平方米的花池下,有三個連成一體的池子,汙濁的生活汙水進入化糞池,經系統處理後進入生化池淨化,最後直接排入清水池。相關部門對出水水質進行取樣監測,發現水質優於《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B標準。

“新型載體是一種新型的生物相容性新載體材料。這種汙水處理系統利用新型載體良好的潤溼性和載菌能力等,在不鼓入空氣的情況下為微生物提供棲息地,而微生物以水體中溶解性有機物為食料,進行分解,從而淨化廢水。”湯賢智說。

相較於人工溼地汙水處理站,這種新型載體汙水處理站具有更多優點,可推廣性也更強。“新型汙水處理站無需動力,也沒有大規模管網建設,每戶的投資不到2萬元,佔地只需3至5平方米,而且項目採取地埋的方式,建成後地面可作為花園,不影響農戶今後的使用,維護也非常簡單。”湯賢智說。

從項目資金投入方面來說,以小谷龍村寨汙水處理站項目為例進行測算,小谷龍組共計286戶1275人,預計總投入資金為550萬元。而採用“單戶”新型載體汙水處理站,預計投入資金為300萬元,更為經濟實惠。

據湯賢智介紹,項目建成運行後管理權、使用權都移交給農戶,農戶只要定期做好維護,就能換得長久的美好生活環境。

在這種模式之下,村民的立場開始發生變化,從被動參與生活汙水治理變為主動參與,改變了以往汙水治理模式下人多不管事的狀況,讓生活汙水在源頭上得到治理。

如今,汪元友每天不時去花池邊轉轉,看看排出的水清不清,順便用這些水澆澆花。

“現在,農家樂的環境比以前好了很多,一些來吃飯的老顧客看到之後都紛紛稱讚。”汪元友說,“很多村民看到之後也想做這個項目,希望這個項目能夠大面積推廣,那我們農村的環境肯定會越來越好,我們農家樂的生意也會越來越紅火。”

破解农村治污困境 让乡村清水长流——乌当区试点“单家独户”新型载体污水处理站项目

【展望:全域推廣保清水長流】

去年9月21日,烏當區被命名為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更高標準更嚴要求,農村汙水處理是其中的攻克重點與難點。

而“單家獨戶”新型載體汙水處理站項目的成功試點,無疑為破解這一難題帶來新的希望。

“試點項目建成運行後,參與群眾非常滿意,其他群眾想參與進來的積極性也很高。”湯賢智說,“我們在多個村寨進行推廣時,農戶都願意無償讓出土地進行嘗試。”

低投入,維護成本低,村民主動參與……一種政府出資、農戶出地、農戶自行維護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新治水模式在烏當區開始推廣。

“隨著鄉村振新戰略實施和全域旅遊深入推進,以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遊發展腳步加快,水汙染情況會與之成正比,鄉村生態文明的建設,尤其是農村汙水處理工作刻不容緩。”湯賢智說。

烏當區將按照輕重緩急原則逐步在全區農村進行有效推廣,力爭兩年內實現重點區域全覆蓋,全力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讓鄉村清水長流。

破解农村治污困境 让乡村清水长流——乌当区试点“单家独户”新型载体污水处理站项目

歡迎掃碼 關注我們

黔中秘境 生態烏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