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時期中國就有父親節,也叫“八八節”

在中國,雖然父親節沒有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認,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父親過父親節,來表達對父親的愛。而在我國的臺灣,父親節則在每年的8月8日,又被稱為“八八節”。這是因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又好象一個 “父”字,所以父親節特別被定於八月八日。

從民國時期中國就有父親節,也叫“八八節”

從民國時期中國就有父親節,也叫“八八節”

臺灣的父親節起源,要追溯到民國時期。1945年8月6日,上海《申報》刊文《八八父親節緣起》。文章稱:美國為紀念歐戰中陣亡將士的妻與母,曾發起創立母親節。而今,中國也應該發起創立自己的父親節。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讀音也與“爸爸”相同,故號召上海市民,一同來過“八八父親節”。當時,日軍雖敗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這一倡議“暗中表示懷念祖國之意”,實有風險。文章末尾,公開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別是:顏惠慶、袁希濂、陳青士、梅蘭芳、史致富、嚴獨鶴、費穆、陸幹臣、富文壽、張一渠。 上述諸人,均系名流,雖久處淪陷區,但愛國之志仍存。1945年的這次民間發起的倡議設立“父親節”的活動,影響範圍有限。

從民國時期中國就有父親節,也叫“八八節”

從民國時期中國就有父親節,也叫“八八節”

民國時期的報紙有關父親節的報道

1946年5月,又有上海市各界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漢章、王曉籟、杜月笙、吳稚暉等數十人,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國民政府,請求定每年的8月8日為“父親節”。其理由是“中國八年抗戰,終究得到了最後勝利,這八年中陣亡將士不可計數,而這輩將士,前赴後繼,殺敵致果的忠勇精神,實受父親平日教養和隨時激勵的結果,所以父親對於這次抗戰勝利的影響,十分偉大。回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加維然女士,發起母親節,紀念歐戰中陣亡將士的妻與母,因為她們對於國家有偉大貢獻;我們應該效法先例,規定父親節,同時紀念這次大戰中陣亡將士的父與兄,因為他們對國家也有偉大影響,使父和母同沾其光。”

以後,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又把父親節帶到了臺灣。

父親節這天,我們在思考、我們在表達對父母的敬愛之心是無可比擬的,當母親含辛茹苦地照顧我們時,父親也在努力地扮演著上蒼所賦予他的負重角色,當我們努力思考著該為父親買什麼樣的禮物過父親節時,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是否愛我們的父親?像他一樣曾為我們無私地付出一生呢。

下載齊魯壹點客戶端,關注本壹點號——說古談今,就能查閱以前的文章,並能第一時間看到更新。

從民國時期中國就有父親節,也叫“八八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