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2000萬用戶,營收上億,這款APP是如何殺出重圍的?

2年2000萬用戶,營收上億,這款APP是如何殺出重圍的?

2年2000萬用戶,營收上億,這款APP是如何殺出重圍的?

昨天正好是得到正式上線發佈兩週年,兩年前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基本上就結束了,該歸騰訊的歸騰訊,該歸阿里的歸阿里,沒歸的要麼被併購,要麼被投資,市場基本被瓜分得差不多了。這兩年基本上只看到一種趨勢,就是今日頭條、抖音那種用算法帶來的紅利。而得到是往反方向跑,它就是做純內容,而且背離了此前20年我們講的互聯網的基本精神:免費、開放和自由上傳。

但就是這樣,得到也有了一點小起色。上週我們做到了2000萬個註冊用戶,為什麼在流量紅利已經基本結束的情況下,得到用這麼奇葩的一種方式,開始有了一點聲勢?

是因為我們當年在做《羅輯思維》節目的時候就意識到一個問題,中國下一代的互聯網市場很可能會迎來一個叫供給驅動的市場。搞創業的人基本上都會覺得這個市場上機會太少了,但是實際上你去看這個市場,它不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中國有這麼大規模的城市中產階級,一個月能為僱保姆花到1萬塊錢的家庭不在少數。但是中國有這樣高質量、讓人放心的保姆供給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箇中介公司從農村掙一筆中介費就跑的保姆供應市場,這是一個多麼大的需求,為什麼沒人幹呢?因為所有人都想掙更輕鬆的錢。

再舉個例子,如果沒有喬布斯這樣的人,可能人類的電腦、手機產業會一直維持在相對低的水平,每一次市場的大迭代、大演化,實際上不是由撮合交易機制帶來的,而是由供給端完成了一次供給的大突破,市場就能大升級。

2年2000萬用戶,營收上億,這款APP是如何殺出重圍的?

這個思路跟過去講創業的思路不太一樣,過去講創業的思路都是需求端出現了什麼,然後撮合交易的機制出現了什麼,我們就去搞什麼。但是市場的真相有的時候不是這樣的,市場真正被點燃是因為供給端的大變革。

過去我們默認一個老師在哪兒講都一樣,但我們幾個從一開始創業就明白一件事情,如果他在哪兒講都一樣,那我們就沒有價值,我們就變成了一個撮合交易的平臺。一定必須是這個老師跟我合作和跟其他平臺合作,有質的不同,這件事才有希望。

評價每個老師水平高低需要看他做的論文、專著和項目嗎?根本不需要。我往課堂上一坐,他講一節課,我聽得下來,我當然就知道他水平高低,就這麼簡單,不需要客觀標準。

所以得到一直到今天,我們堅持的就是這一條,不開放平臺。一個老師好不好,跟我聊,把我聊服了,我們就請進來,就這麼簡單。背離了過去互聯網、人工智能和算法,一切依靠數據的這些東西。

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頭部內容擁有無窮大市場空間的時代。互聯網內容部門一定有一個只看流量的指揮棒,嚴重影響你的判斷。這也就是為什麼市場上會出現大量的標題黨。用互聯網的撮合機制雖然能夠帶來內容的大繁榮,但是很難帶來供給的大升級。

前20年,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的供給是現成的,我只需要給他提供需求。然而得到既要去親手做供給,還要親手做需求。但是經過用戶給我們的大量反饋,證明這條路確實是通的。這也在提醒我們,這條路只要對了,它一定會往下發展,發展什麼,就是

誰能提供更好的供給,誰就能佔據這個市場。

為什麼我的跨年演講只做了三年,在市場上就已經有點地位了?非常簡單,你把供給拉上來就OK。我提前半年開始策劃,提前一個月我就封閉了,稿件至少演練20多遍。從8點半準時上臺,到12點我最後一個字講完,一秒鐘不能差。我是這樣準備演講的,市場上其他人做不到,做不到這個市場就歸我。

2年2000萬用戶,營收上億,這款APP是如何殺出重圍的?

我說內容產業正在轉向就是這個道理,過去我們的內容是用流量衡量,但在今天,流量對於得到這樣的公司,對於想做好內容的公司,用處已經不大,這是一個供給拉動的市場,和互聯網上同行的認知不太一樣。

基於對內容產業的宏觀思考

得到的一些心法和踐行

我給大家講一個思維模型。任何物種,只要它是一個生命,它就有三個需求。你從這三個需求再對應人類社會,很多東西你就看得比較清楚。

以草履蟲舉例。第一,它身上得長一些毛,得滑。為什麼要滑?得保證自己能往營養比較密集的地方跑,獲取物質資源。人也一樣,得買東西。那因此他就會衍生出和物質世界交流的一系列信用。比如說有錢沒錢?家裡幾套房?投資股票了嗎?這些東西我們要看,這是關於一個人的信用的第一個維度。

第二,它一定要處理跟周邊個體的關係。人更是這樣,需要跟他人社交。哪個單位的?認識誰?朋友圈裡都有誰?這是人的第二個信用。

我現在想請問大家,將來你閨女把男朋友領回家了,你是不是會關注這三點。第一,房產證拿出來,消費傾向是什麼。第二,你爹是誰,有什麼社會關係。第三,學歷。就這三個東西,前兩個維度的信用都有大公司在做,一個人跟物質世界的交流,跟個體世界的社會關係都在大量的信用化。

可是第三個維度,我們現在顆粒度太粗了,信用產品太初級了。這是一隻草履蟲最重要的,花最高能量去演化出來的功能。比如它的細胞膜上分佈著感受溫度、壓力等等環境信息的受體。對於人類社會,這麼複雜的社會,將來一定要有關於知識和信息關係的信用。

那現在這個維度的信用是靠什麼解決的?學歷。但是我們都知道,學歷現在還能看出一個人嗎?您就是北大畢業的,你工作幾年之後,這個事真不清楚了。

得到是瞄著第三個信用維度的。我們會以一個人的信息偏好和知識偏好來衡量信用。

一個得到的用戶,他所有的學習維度都會被記錄,被算法生成學分呈現給外界,以證明自己的知識能力,任何用戶會因為使用了我們的產品,而獲取比別人高一維的社會競爭力。

為什麼我說這個市場有前途。是因為大家想,中國到目前為止最大的生意是什麼?是圍繞高考產生的生意——課外補習班,然而騰訊和阿里這兩家公司在這方面的業務,加起來只佔不到3%。還有,咱們大學生上課,你敢說,每個老師上課的每一分鐘都在尊重學生的時間嗎?這就是機會,他們乾的不好就是我們乾的好的原因。

得到現在做的也不錯,但生意還是不大,原因很簡單,沒有社會壓力。沒有社會壓力,我也願意回家看看網絡小說、小電影,我也不願意看正經書。看正經書是壓力帶來的。我一直認為這個行業不是一個全民性的行業。但是我有信心,得到會拿到中國最好的一批用戶。

2年2000萬用戶,營收上億,這款APP是如何殺出重圍的?

得到將來一定是一家技術型的公司,我們這家公司從一開始什麼都不明白的時候,就知道技術很重要。那時還幾十個人的時候,技術團隊花了1000萬。所以為什麼我們能從最早的一家看似是自媒體的公司,能夠變成後來做得到,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打技術的底子。

得到將來一定是一家靠技術驅動的公司。只不過這個驅動跟張一鳴的今日頭條可能走的是反方向。我打過一個比方,今日頭條和現在的人工智能算法,我稱之為叫“母愛算法”,“母愛算法”的邏輯就是:“喜歡這個是嗎?媽再給你一個。”我們的算法叫父愛算法:“孩子,你不懂,聽爹的,這個好。”

得到這家公司核心就是兩個字,叫信用。這是過去互聯網創業市場上基本沒有的一個邏輯。得到既沒有關係鏈,也沒有豐富的知識,知識一豐富不就變成新華書店了嗎?得到已經做到中等規模了,產品也只有71個,這些驅動力對於我們沒用,對我們來說只有一條是有用的,就是信用。

比如哈佛大學辦幾百年,就是靠信用那個金字招牌,只有那個重要。我們做課程的判斷標準非常簡單,信用是第一位的。銷售額、用戶需求那些東西都是參考值。雖然我們同樣是在服務用戶,我們也不是完全滿足用戶需求。為什麼?

因為只有信用可以賦能他人,我們所有的行為是不斷地把得到這個招牌在擦亮。

我不見得要特別大的銷售額,但是我們會通過對內容和教學方式不斷的打磨,讓這家公司變得越來越有信用。我為什麼要堅持1984天,每天早上6點半,發60秒鐘的語音,一秒不多,一秒不少。你以為我在搞流量嗎?不,我在建立信用,我們公司的所有邏輯都在幹這件事。

2年2000萬用戶,營收上億,這款APP是如何殺出重圍的?

100多年前,人類有了現代化的印刷機,可以大規模地複製傳統文本。張元濟先生幹了什麼事?第一件事,引入西方最新的思潮,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漢譯名著系列,第二件事,編字典,一個民族沒有詞書是不行的。但是所有這些事在當時的市場看來都是神經病的事,因為不賣錢。

但是商務印書館就是堅持這麼幹,一直幹到20年代萬有文庫出版,生意大爆發。今天,中國出版集團彙集了那麼多出版社,銷售額每年排名第一的還是商務印書館。它最掙錢的是什麼?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一開機就是1億本。

所以我們這家公司從創始人到底下的同事,就認準這條路,放長線幹。我們做任何產品要善於管理長週期心態,上任何產品都著眼於十年。上任何新的業務板塊都著眼於一百年,因為只有這條路是光明大道。

這就是我們這家公司,雖然做得不夠大,也不夠好,但我們到現在為止,無論給市場、用戶還是同事,留下的印象應該是靠譜,這是我們真正重視的東西。唯有信用能夠開拓這個市場,唯有信用能夠啟動知識服務市場的需求。唯有信用,它可以轉移給我們的用戶、老師、協作者和同事,這是我們的命。

現場問答

提問1:學習,需要自己消化、複習,甚至去給別人複述,而少年得到,它只做第一步,後面就不管了,這不能叫得到吧,應該叫給你。

我想知道少年得到是怎麼考慮的?

羅振宇:其實少年得到產品上線的時候,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做全球領先的大學。對少年市場,我肯定要先走進去。至於幹什麼,正如你講的,學習是需要引導的,而不是一個知識的單向傳輸,必須有一個輸出。我也可以透露,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內部已經進行幾輪公測了,但是具體的業務模型我們還在思考。

提問2:您說用精品的知識內容去影響,讓大家去分享。但是我有一個疑問,流量這個事到底有多重要?在我看來我覺得是您前期的《羅輯思維》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流量進來。

羅振宇: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流量對你們到底有多重要,你不是靠羅輯思維導的量嗎?那我反問一個問題,《羅輯思維》的量是哪來的呢?沒有人給我導量,我怎麼起來的呢?就是供給端給用戶提供一個好產品,這就是內容領域的天條。《羅輯思維》對得到最大的貢獻是貢獻了這個心法,貢獻了最開始的信用,而不是流量。

提問3:如果得到生成一個學分,它的說服力到底有多少,它的價值在哪?

羅振宇:得到有大量的反作弊系統來識別用戶的行為,聽課時間、次數,聽課過程當中有沒有留言、互動,有沒有記筆記等,這些行為都是可以用來分析的,可以不斷逼近一個人的真相。當然,這些維度還不足夠,未來還會有更多維度疊加進去,得到學分是因為這些維度變得越來越有效。

但是這個信用目前還不足以當信用,在我們的主頁裡面有一個按鈕,可以讓用戶看到他的學習時長,但是我們沒有宣傳過那個頁面,我們知道它現在什麼都不是,要實現說服力的下一步就是要靠技術不斷地推進。

提問4:人主動學習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目的驅動,另一個是興趣。您說您要做一個知識的信用,它是不是還是一個高考的模式?我為了得到一個好的信用分,我本來應該是興趣學習知識的那一部分,變成了一個目的性學習?

羅振宇:過去我們把知識世界確實清晰地劃成了這兩段,一段是在學校期間,社會壓力逼著你學。然後到工作崗位之後,我們傾向於根據自己興趣去學。但我相信200年來的這個趨勢不會變,就是讓大家越來越緊張,越來越追求吸取知識。

壓力不是我給你的,是這個社會200年來的總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的選擇,你說好不好,這個事我決定不了。我做生意,做創業者,我判斷的是這支隊伍是不是站在潮流裡面,這是我想給你的第一個回答。

第二個回答就是興趣,中國絕大多數人沒興趣。我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就覺得看書效率低,最好在網上能搜到一些課,我花20分鐘聽完,就能明白大概。比如說會計,我就不懂,有誰能夠研發一門課,讓我能看得懂會計到底是咋回事,我就願意為這個事付錢。

將來你不懂的事會變得越來越多,你越來越需要周邊的人給你講明白這件事,恰恰不是興趣引導,因為你的需求沒法判斷,人是這樣一個動物,他一定是要搜索,是面對未知,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所謂根據你的興趣,是因為現在大眾文化產生了這樣的根據興趣,然後推送內容的企業,他在馴化你。

我一定是因為你沒興趣且不知道,但是我無論是用社會壓力也好,人格魅力也好,你對利益的訴求也好,我用一種辦法讓你學進去,這是所有知識服務行業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