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天虎雲商電商扶貧的“攀枝花模式”

探尋天虎雲商電商扶貧的“攀枝花模式”

核桃箐村之變

——天虎雲商電商扶貧的“攀枝花模式”

“白雲間,青山外,梨花開時飄香雪喲,飄香雪處傈家寨,能哈爸,請到傈家做客來,傈家酒醇,人正直喲……”

這首悠遠的傈僳風情民歌,常常回蕩在一個傈僳族集聚村——核桃菁村的上空。

核桃菁村,是攀枝花鹽邊縣最典型的貧困村之一。一直以來,這裡的村民渴望著改變、期盼著改變。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對此,中國電信旗下電商平臺—天虎雲商攜手攀枝花政府及攀枝花電信,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易地扶貧搬遷目標,在核桃箐村建立“互聯網+易地扶貧搬遷”示範點,推進信息進村,建設益農社,上線“天虎雲商”互聯網銷售平臺,將村裡的特色農產品放到網上銷售。運營僅3個月,該村農產品銷售額超過20餘萬元。

同時,採取“合作社+電商+貧困戶”產業化經營,開啟了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相融合, 實現了扶貧資源的整體聯動,加快走上產村融合、一村一品的農村產業升級發展之路,探索了一條 “互聯網+現代農業+專合組織+集體經濟+貧困戶+訂單式購銷”的精準扶貧閉環模式,闖出了一種“攀枝花經驗”。

探尋天虎雲商電商扶貧的“攀枝花模式”

觀念變

從埋頭苦幹到電商領頭人

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來到傈僳族聚集區漁門鎮核桃菁村,只見捧綠疊翠的群山之中,層層疊疊的傈僳族民居古樸典雅,村間道路乾淨整潔。

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看山愁,望水憂;談發展,皺眉頭”的傈僳族貧困山寨,家家戶戶都過著捉襟見肘的窮日子;如今,村裡人忙著發展種養業,村民臉上滿是喜悅的笑容。

“曾經的核桃菁村,山高路遠,與外界交流少。很多村民思想也猶如被大山困住,長期以來從未有過對生產生活的長遠打算,導致越來越貧窮落後。”核桃菁村第一書記彭新航說,2017年,鹽邊縣委與天虎雲商、攀枝花電信在核桃箐村開展“互聯網+易地搬遷扶貧”示範試點,建立益農社,上線天虎雲商電商平臺,既改善了易地扶貧村農產品滯銷田間地頭,村民與外界信息互通不暢的困局,也逐步改變了山裡人的舊觀念。

改變首先要改變思路,同樣的人,換一種想法,日子和生計就好得多。

觀念的改變,核桃箐村黨支部書記饒桂菱最有發言權。

“通過天虎雲商平臺,用手機操作,幾分鐘內,在村裡就能把農產品賣出去,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饒桂菱說,就在2個月前,她對這種模式還是持懷疑態度。

饒桂菱態度的轉變只是核桃箐村村民觀念轉變的縮影。

“搭上‘天虎雲商’,農產品不愁銷。”核桃菁村益農社年輕“掌櫃”李昌全也很高興,依靠天虎雲商,特色農產品“搭”上互聯網班車,再也不愁銷路,不僅他自己過上了好日子,村民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李昌全細算了一筆賬:自己種了6畝桑樹,4畝花椒,2017年在天虎雲商平臺上架後,僅2個月,花椒就多賣了幾千元。“2017年收入超五萬沒問題,明年更有奔頭和幹勁了。”

“曾經的李昌全和多數村民一樣,觀念守舊,不敢嘗試,除了種花椒、桑樹,就是養殖雞和豬,不接受風險。”彭新航介紹說,“2017年上線電商後,包括李昌全在內的很多村民,思路和眼界逐步打開,李昌全現在不僅種核桃,還建起了蠶房,養起了蠶,明年還將自費在家裡建一個烤房,對桑葚進行加工,提高桑葚的附加值。”

從埋頭苦幹到電商領頭人,李昌全的觀念之變折射著天虎雲商世界視窗的影響力。

“把世界帶給農村,把農村推向世界,正是天虎雲商的核心。”在攀枝花農牧局相關負責人看來,天虎雲商帶給農戶的,除了經濟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村民思維的轉變,對村民經商意識的啟蒙,給農村經濟注入了鮮活的血液,讓農戶懂得如何致富、謀求更多途徑致富。

經濟變

村級集體經濟實現0到8000的飛躍

村民觀念變了,腰包鼓了,村集體經濟也在逐步壯大。

在村委會隔壁,是核桃菁村新建的益農社,“村裡開起益農社,既能代繳手機費,也能在網上買農資和日用品,還可以當個物流中心站,讓村民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戶。”彭新航說,益農社的功能多元,既能發揮聯繫鄉鎮與外界溝通的作用,也為盤活鄉村經濟打下了“根基”。

“目前,我們正在聯繫枇杷專合社,即將上線枇杷。”彭新航說,以前,村民的農產品都靠流動商販來收購,銷售難、銷售渠道窄、銷售價格低是普遍現象。自2017年9月,核桃菁村益農社在天虎雲商平臺上線後,打通了農產品的直銷通道,大大增加了農戶收益。

“幹桑葚,以前商販收是18到20元一斤,益農社收是25到30元一斤,乾花椒,商販收是40元一斤,益農社收是45到50元一斤。”彭新航說,在天虎雲商銷售,省去了中間環節,直接讓利給農戶,受到農戶的歡迎。

賺錢,不僅體現在生產和流通環節,盤活也是賺錢。

依託天虎雲商,核桃箐村盤活周邊村寨資源,變了一種賺錢方法。

“貧困村之所以貧困,多因自然資源匱乏、物產貧瘠,我們村只有桑葚、花椒和核桃等農產品,非常有限,銷售期也短。為擴大銷路,核桃箐村不斷整合周邊村的芒果、石榴等進行代銷,實現了常年有貨可銷。短短三個月,銷售芒果17991斤,銷售額13.59萬元,石榴2548斤,銷售額4.19萬元。”彭新航自豪地說,“上線三個月,總銷售額已超2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也實現了0的突破,達到了8000多元。”

0到8000,對核桃菁村來說,是從無到有的跨越。

彭新航說,建村至今,村級集體經濟一直為0,在國家脫貧攻堅的目標裡,村集體經濟是重要一環,要求達到3500元,如今已遠遠超過了任務。“我們爭取明年村級集體經濟達到2萬元,人均收入增加10%,2018年底全部脫貧。”

彭新航透露,以前也想過發展電商,但苦於沒有合適的平臺,有些電商平臺不僅門檻高,還需自己花費人力、財力進行銷售推廣,投入大回報小。而天虎雲商主要面向貧困村,銷售推廣都由天虎雲商負責,村社只需要做好接單、發貨等,降低了准入門檻,也減輕了貧困村負擔。

“核桃箐村的變化有目共睹,現在,攀枝花的其他貧困村也開始主動對接,積極響應,希望也能上線天虎雲商。”攀枝花電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攀枝花農產品和水果資源非常豐富,一年四季不斷,益農社長期有貨可賣。“這也是‘攀枝花經驗’的有力支撐。”

“有了網線,哪怕行情垮點也衝擊不到他們”。據四川電信攀枝花公司副總張寶介紹,線下的路,是讓交通更便利,拉動沿線經濟,而線上的路是為了擴大影響力,讓更多的人瞭解那些“藏”起來的地方,讓那些地方的優質農產品走出“深閨”,呈現在大家面前。

根據四川省農業廳的整體規劃,到2018年上半年,我省將全部建成並運營3.7萬個村級益農信息社,覆蓋並惠及全省80%的行政村,實現網絡全覆蓋、服務無盲區、運營可持續。到2020年,村級益農信息社將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綜合服務平臺將進一步優化。

目前,攀枝花已完成304個益農社選址選員,已開通276個益農社平臺。分佈在各地的益農社構成了當地的農村流通經濟。

模式變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核桃菁村只是天虎雲商扶持的一個小鄉村,在四川,還有很多擁有特色產業卻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小農經濟”村。

“目前,小農業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尚存;農產品豐收的“煩惱”依舊;城裡人對優質生態農產品的需求日盛,卻找不到價廉物美的購買渠道。”天虎雲商相關負責人介紹,天虎雲商擁有領先的大數據分析和應用,理應發揮自己的優勢,助力貧困村發展,為四川貧困村“一村一品”品牌建立做出貢獻。

這種差異化定位,讓天虎雲商從其他電商平臺中脫穎而出,吸引了不少農村專合社入駐。益農社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打通農村流通上下游全渠道。“打造益農社和天虎雲商平臺,我們旨在建立一個農村電商的生態系統。”天虎雲商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構建“生態”系統,天虎雲商在上游供應鏈、“支點”農民、C端天府合夥人之間建立了一個生態閉環。

“天虎雲商運用這種‘攀枝花模式’,打通了最初始‘農戶’到‘電商企業’的產業鏈,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卓有成效地把農副產品推向了全國。”成都市農村電商協會副秘書長黃錦博評價說,通過天虎雲商,核桃箐村不斷立足生態優勢,提高農產品品質,擴大優質產品規模,打造更通暢的營銷鏈,加快農業向全產業鏈、多功能化轉變,走出了一條“互聯網+現代農業+專合組織+集體經濟+貧困戶+訂單式購銷”的精準扶貧閉環發展模式。

而相比傳統扶貧模式,在黃錦博看來,天虎雲商電商扶貧為實現扶貧工作的六個精準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使扶貧工作實現由“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

黃錦博說,過去很多扶貧方式是授人以魚,依靠非政府組織如協會等直接給貧困地區捐錢捐物,或者依靠政府實現轉移支付。然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輸血不如造血。天虎雲商扶貧為精準扶貧找到了可行的方法和手段,也為農村電商提供了持續的支持和動力,有助於經濟落後的貧困地區通過電商實現彎道超車。

“當前,我省農業正受著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電商扶貧有利於推動互聯網與農業生產全產業鏈的滲透融合,構築農業新的競爭優勢。”省農業廳一位負責人認為,天虎雲商“攀枝花模式”是一種可推廣、可複製的創新模式,而訂單式購銷模式,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有力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