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天虎云商电商扶贫的“攀枝花模式”

探寻天虎云商电商扶贫的“攀枝花模式”

核桃箐村之变

——天虎云商电商扶贫的“攀枝花模式”

“白云间,青山外,梨花开时飘香雪哟,飘香雪处傈家寨,能哈爸,请到傈家做客来,傈家酒醇,人正直哟……”

这首悠远的傈僳风情民歌,常常回荡在一个傈僳族集聚村——核桃菁村的上空。

核桃菁村,是攀枝花盐边县最典型的贫困村之一。一直以来,这里的村民渴望着改变、期盼着改变。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对此,中国电信旗下电商平台—天虎云商携手攀枝花政府及攀枝花电信,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目标,在核桃箐村建立“互联网+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推进信息进村,建设益农社,上线“天虎云商”互联网销售平台,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放到网上销售。运营仅3个月,该村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0余万元。

同时,采取“合作社+电商+贫困户”产业化经营,开启了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相融合, 实现了扶贫资源的整体联动,加快走上产村融合、一村一品的农村产业升级发展之路,探索了一条 “互联网+现代农业+专合组织+集体经济+贫困户+订单式购销”的精准扶贫闭环模式,闯出了一种“攀枝花经验”。

探寻天虎云商电商扶贫的“攀枝花模式”

观念变

从埋头苦干到电商领头人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傈僳族聚集区渔门镇核桃菁村,只见捧绿叠翠的群山之中,层层叠叠的傈僳族民居古朴典雅,村间道路干净整洁。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看山愁,望水忧;谈发展,皱眉头”的傈僳族贫困山寨,家家户户都过着捉襟见肘的穷日子;如今,村里人忙着发展种养业,村民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

“曾经的核桃菁村,山高路远,与外界交流少。很多村民思想也犹如被大山困住,长期以来从未有过对生产生活的长远打算,导致越来越贫穷落后。”核桃菁村第一书记彭新航说,2017年,盐边县委与天虎云商、攀枝花电信在核桃箐村开展“互联网+易地搬迁扶贫”示范试点,建立益农社,上线天虎云商电商平台,既改善了易地扶贫村农产品滞销田间地头,村民与外界信息互通不畅的困局,也逐步改变了山里人的旧观念。

改变首先要改变思路,同样的人,换一种想法,日子和生计就好得多。

观念的改变,核桃箐村党支部书记饶桂菱最有发言权。

“通过天虎云商平台,用手机操作,几分钟内,在村里就能把农产品卖出去,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饶桂菱说,就在2个月前,她对这种模式还是持怀疑态度。

饶桂菱态度的转变只是核桃箐村村民观念转变的缩影。

“搭上‘天虎云商’,农产品不愁销。”核桃菁村益农社年轻“掌柜”李昌全也很高兴,依靠天虎云商,特色农产品“搭”上互联网班车,再也不愁销路,不仅他自己过上了好日子,村民们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李昌全细算了一笔账:自己种了6亩桑树,4亩花椒,2017年在天虎云商平台上架后,仅2个月,花椒就多卖了几千元。“2017年收入超五万没问题,明年更有奔头和干劲了。”

“曾经的李昌全和多数村民一样,观念守旧,不敢尝试,除了种花椒、桑树,就是养殖鸡和猪,不接受风险。”彭新航介绍说,“2017年上线电商后,包括李昌全在内的很多村民,思路和眼界逐步打开,李昌全现在不仅种核桃,还建起了蚕房,养起了蚕,明年还将自费在家里建一个烤房,对桑葚进行加工,提高桑葚的附加值。”

从埋头苦干到电商领头人,李昌全的观念之变折射着天虎云商世界视窗的影响力。

“把世界带给农村,把农村推向世界,正是天虎云商的核心。”在攀枝花农牧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天虎云商带给农户的,除了经济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村民思维的转变,对村民经商意识的启蒙,给农村经济注入了鲜活的血液,让农户懂得如何致富、谋求更多途径致富。

经济变

村级集体经济实现0到8000的飞跃

村民观念变了,腰包鼓了,村集体经济也在逐步壮大。

在村委会隔壁,是核桃菁村新建的益农社,“村里开起益农社,既能代缴手机费,也能在网上买农资和日用品,还可以当个物流中心站,让村民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户。”彭新航说,益农社的功能多元,既能发挥联系乡镇与外界沟通的作用,也为盘活乡村经济打下了“根基”。

“目前,我们正在联系枇杷专合社,即将上线枇杷。”彭新航说,以前,村民的农产品都靠流动商贩来收购,销售难、销售渠道窄、销售价格低是普遍现象。自2017年9月,核桃菁村益农社在天虎云商平台上线后,打通了农产品的直销通道,大大增加了农户收益。

“干桑葚,以前商贩收是18到20元一斤,益农社收是25到30元一斤,干花椒,商贩收是40元一斤,益农社收是45到50元一斤。”彭新航说,在天虎云商销售,省去了中间环节,直接让利给农户,受到农户的欢迎。

赚钱,不仅体现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盘活也是赚钱。

依托天虎云商,核桃箐村盘活周边村寨资源,变了一种赚钱方法。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多因自然资源匮乏、物产贫瘠,我们村只有桑葚、花椒和核桃等农产品,非常有限,销售期也短。为扩大销路,核桃箐村不断整合周边村的芒果、石榴等进行代销,实现了常年有货可销。短短三个月,销售芒果17991斤,销售额13.59万元,石榴2548斤,销售额4.19万元。”彭新航自豪地说,“上线三个月,总销售额已超2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也实现了0的突破,达到了8000多元。”

0到8000,对核桃菁村来说,是从无到有的跨越。

彭新航说,建村至今,村级集体经济一直为0,在国家脱贫攻坚的目标里,村集体经济是重要一环,要求达到3500元,如今已远远超过了任务。“我们争取明年村级集体经济达到2万元,人均收入增加10%,2018年底全部脱贫。”

彭新航透露,以前也想过发展电商,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平台,有些电商平台不仅门槛高,还需自己花费人力、财力进行销售推广,投入大回报小。而天虎云商主要面向贫困村,销售推广都由天虎云商负责,村社只需要做好接单、发货等,降低了准入门槛,也减轻了贫困村负担。

“核桃箐村的变化有目共睹,现在,攀枝花的其他贫困村也开始主动对接,积极响应,希望也能上线天虎云商。”攀枝花电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攀枝花农产品和水果资源非常丰富,一年四季不断,益农社长期有货可卖。“这也是‘攀枝花经验’的有力支撑。”

“有了网线,哪怕行情垮点也冲击不到他们”。据四川电信攀枝花公司副总张宝介绍,线下的路,是让交通更便利,拉动沿线经济,而线上的路是为了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些“藏”起来的地方,让那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走出“深闺”,呈现在大家面前。

根据四川省农业厅的整体规划,到2018年上半年,我省将全部建成并运营3.7万个村级益农信息社,覆盖并惠及全省80%的行政村,实现网络全覆盖、服务无盲区、运营可持续。到2020年,村级益农信息社将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综合服务平台将进一步优化。

目前,攀枝花已完成304个益农社选址选员,已开通276个益农社平台。分布在各地的益农社构成了当地的农村流通经济。

模式变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核桃菁村只是天虎云商扶持的一个小乡村,在四川,还有很多拥有特色产业却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小农经济”村。

“目前,小农业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尚存;农产品丰收的“烦恼”依旧;城里人对优质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日盛,却找不到价廉物美的购买渠道。”天虎云商相关负责人介绍,天虎云商拥有领先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理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助力贫困村发展,为四川贫困村“一村一品”品牌建立做出贡献。

这种差异化定位,让天虎云商从其他电商平台中脱颖而出,吸引了不少农村专合社入驻。益农社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打通农村流通上下游全渠道。“打造益农社和天虎云商平台,我们旨在建立一个农村电商的生态系统。”天虎云商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构建“生态”系统,天虎云商在上游供应链、“支点”农民、C端天府合伙人之间建立了一个生态闭环。

“天虎云商运用这种‘攀枝花模式’,打通了最初始‘农户’到‘电商企业’的产业链,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卓有成效地把农副产品推向了全国。”成都市农村电商协会副秘书长黄锦博评价说,通过天虎云商,核桃箐村不断立足生态优势,提高农产品品质,扩大优质产品规模,打造更通畅的营销链,加快农业向全产业链、多功能化转变,走出了一条“互联网+现代农业+专合组织+集体经济+贫困户+订单式购销”的精准扶贫闭环发展模式。

而相比传统扶贫模式,在黄锦博看来,天虎云商电商扶贫为实现扶贫工作的六个精准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使扶贫工作实现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黄锦博说,过去很多扶贫方式是授人以鱼,依靠非政府组织如协会等直接给贫困地区捐钱捐物,或者依靠政府实现转移支付。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不如造血。天虎云商扶贫为精准扶贫找到了可行的方法和手段,也为农村电商提供了持续的支持和动力,有助于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通过电商实现弯道超车。

“当前,我省农业正受着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电商扶贫有利于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的渗透融合,构筑农业新的竞争优势。”省农业厅一位负责人认为,天虎云商“攀枝花模式”是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模式,而订单式购销模式,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力尝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