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殿蓉說茶」茶禪一味

茶禪一味,源於夾山。有研究者認為,茶禪一味的淵源,出自湖南石門夾山寺,而夾山寺的茶禪一味,成於圓悟克勤。有人說,有多少禪師,就有多少關於“茶禪一味”的說法。在我這樣的茶人看來,有多少的茶人,就有多少的對茶的體味和感悟。現在,我就一個普洱茶人的角度,即來談談對“茶禪一味”的理解。

「阮殿蓉說茶」茶禪一味

「阮殿蓉說茶」茶禪一味

阮殿蓉說茶

「阮殿蓉說茶」茶禪一味

普洱茶最初是為供給藏區而生產的,藏民們用它做酥油茶。作為一種日常飲品,普洱茶不僅影響了普通藏民的生活,而且也影響著僧侶們的生活。他們修禪悟道,皆需要以茶破睡提神。普洱茶的濃釅醇厚,還深深吸引了身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班禪大師。1986年,班禪大師親自到生產普洱茶的下關茶廠參觀,毫不掩飾自己對普洱茶的喜愛。下關茶廠還專為此做了一批緊茶,貼上“寶焰牌”內飛,專供與班禪有關的佛寺藏胞飲用,而今,該茶被稱為“班禪緊茶”,已成珍品,並譜寫了普洱茶的一段佳話。普洱茶陳香靜泛,舌底生芳,松身寧神,舒筋活氣,讓修行者猶如深入經行。喝普洱茶的感受,有茶人說,那感覺是說不出的,只能喝。我明白他的意思,體驗隨人而異,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再次,茶與禪合。普洱茶的和合之味,平和安靜,又切合了佛學境意。

「阮殿蓉說茶」茶禪一味

東南亞的諸國,卻因“近水樓臺”成為了普洱茶忠實的擁躉。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每一年都有大量印度、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國的茶葉商來到雲南的普洱茶產地淘金。可以想象,當年數以萬計的馬匹馱著普洱茶行走在雲南大地上的情景是何等的壯觀。當然,東南亞各國以及日本、韓國對普洱茶的熱情持久不衰,很大一個原因是與他們的宗教情懷有關。隨著佛教的傳播與學佛坐禪的興起,在心靈上皈依佛教的信徒們都認為,喝普洱茶能夠幫助他們在喧囂的環境中獲得內心的寧靜。事實上,被稱作是活古董的普洱茶,其沉澱時光的特殊品質,的確更容易幫助人們領悟人生。因此,普洱茶在佛教流行的地區,常常會成為一把開啟心靈之鎖的鑰匙。就算是一般的凡人,也會在一次次的品茗中,伴隨著嫋嫋的普洱茶香,將身上的浮躁一點點洗去,而充盈內心的,是祥和、從容、安寧以及幸福。因此在佛教地區,品嚐普洱茶,已經成為宗教儀典中的一門特殊的功課。

阮殿蓉說茶

普洱茶的後發酵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能強求,只能順其自然,這一點,體現了禪的意境,自然的造化才是最高的造化。有茶人將普洱茶的精神定義為靜真,我完全贊同。在喝普洱茶的過程中,靜是第一的,無論你有多繁忙,多浮躁,只要坐到一壺普洱茶前,你就會安靜下來,在甘甜滑厚的普洱茶的滋潤下,心靈都會隨之變得平靜。生活之真,在絲絲縷縷上升的茶氣中,呈現出無窮的魅力。

茶禪一味,道出的是一分寧靜,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在一壺茶中,在一杯茶裡,你喝出的是人生的味道。日本禪師喝茶,喝出人生三味:一杯又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茶味,三杯有老年之苦澀。茶的味道與人生相近,也與哲學相近。

喝普洱茶,喝的是滋味,這滋味或濃釅或苦澀或甘甜,都是你的體驗和感受。要喝一杯真正意義上的好茶,有些人守著一個生茶餅等了幾十年,這是需要耐性的。耐性,不僅喝普洱茶要具備,做人更要具備,如果說細節決定你的命運,耐性就決定你的成敗。

阮殿蓉說茶

人世間,浮華的誘惑也好,功名的利誘也罷,多一分淡泊,得一分寧靜,自然就有了超凡脫俗的意境,就有了定力。在茶水中體會人生的意義,誰說此境界不達禪鏡呢?

喝茶者,品茗人,都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茶用嘴喝,卻更需用心去品。喝茶的過程,不僅是一種解決身體需要的過程,也是一種滿足精神享受的過程。如果喝茶就讓你靜了心,清了志,明瞭理,讓你的心靈和行動更和諧與統一。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茶中自由天下!

我想,茶禪一味,不過是品味和領悟人生罷了。品茶不分男女,不論對象,百人百味,千人千感,正好比禪宗的拈花微笑。禪宗的理想境界是將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茶食是每天都會遇到的事,百姓人家離不開茶,寺廟也離不開茶,正應了那句話——和尚家風。沒有禪興,便沒有茶風。從這個意義上講,真正的品茗者,是該有點修養的。“山上砍柴,竹林煎茶”,從來都是文人們的理想。

「阮殿蓉說茶」茶禪一味

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同時也是一個講究茶道的國度。有專家認為,茶道是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茶不僅是飲品,茶亦是藝術。品茗是一個“道由心悟”的過程。

「阮殿蓉說茶」茶禪一味

要做一個好茶人,用心靈去悟很重要,同時,更需要非凡的想象力。活潑生動,空靈灑脫,信馬由韁,是禪者精神,也該是茶人的精神。愛茶而不拘泥於茶,才能成為一個好茶人。一個好茶人就是一個智者,他能在茶中找到心靈心所皈依的樂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