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梯田:黃土高原上的“別樣畫卷”

黃河之所以被稱為“黃河”,與黃土高原有莫大的關係。

由於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每年都有大量泥沙被捲入黃河,以致出現了“一碗河水半碗沙”的現象。與此同時,土壤中的有機質也被沖刷殆盡。由於土地貧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當地百姓廣種薄收一直靠天吃飯。

為了保持水土,更為了增產增收,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開始大規模修建各類梯田。之後,不論是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還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梯田的修建一直都沒有停止。事實證明,如詩如畫的梯田的確為黃土高原解決溫飽問題乃至發展現代農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米脂水平梯田——“世界上最好的梯田”

陝北梯田:黃土高原上的“別樣畫卷”

米脂縣高西溝村的水平梯田。

高西溝村,是一個隸屬於榆林市米脂縣銀州街道的小山村。雖然地理位置偏僻,但這並沒有妨礙它聲名遠播:作為最早修出水平梯田的村莊之一,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報》第5版以《山區生產的生命線》為題,大篇幅報道了高西溝村水土保持工作的先進事蹟,並且在頭版配發了社論《群眾自辦水土保持的範例》。

高西溝村的故事只是被譽為“梯田之鄉”的米脂縣發展梯田的一個縮影。在這裡,連綿不斷的梯田、群山,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1964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昌照在米脂視察時欣然提筆賦詩:“勤勞傳統越千年,農事從無一日閒。我到米脂開眼界,梯田直上白雲間。”198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技術官員、土壤和作物管理專家阿倫斯博士帶領農業考察團在米脂考察後,對米脂人民改造山河的偉大氣魄和聰明才智給予了高度評價:“米脂的梯田是世界上最好的梯田。”此後,全世界眾多專家學者前來米脂考察、訪問,並由衷地讚歎米脂梯田為“人間奇蹟”“黃土高原的金字塔”。

“即便在‘文革’期間,米脂發展梯田的腳步也從未停歇,到20世紀70年代末,米脂水平梯田規模已經達到15萬畝。後來,米脂成為全國43個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之一,這又進一步促進了全縣水平梯田的發展。2000年之後,隨著大型機械的投入使用,原有水平梯田經過改造,質量和效益均大幅提升。”米脂縣水利局總工程師丁光普說,目前全縣水平梯田面積約為38萬畝,佔到了全部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

保水、保土、保肥的水平梯田,為米脂縣發展高效現代農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3年,米脂縣將山地蘋果確定為全縣主導產業,提出了“一業主導、多業並舉”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注入,使得山地蘋果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目前,全縣山地蘋果面積達到20萬畝,年產量8.5萬噸,產值4億多元。

米脂縣杜家石溝鎮高家窪村村民李志發就嚐到了種植山地蘋果的甜頭。幾年前,他在自家8畝水平梯田上全栽上了蘋果樹,2017年果樹第一次掛果,每畝就賺了4000多元。他高興地說:“這些果樹進入豐產期後,按現在的行情,一畝至少能賺七八千元,比原來種玉米、種雜糧強太多了!”

宜川石坎梯田——雙手“壘”出好生活

陝北梯田:黃土高原上的“別樣畫卷”

儘管延安市宜川縣英旺鄉修梯田的歷史比米脂縣高西溝村晚了近半個世紀,但當地百姓付出的汗水卻並不少。因為他們修的是石坎梯田。

英旺鄉的石坎梯田始建於1998年冬季。據時任鄉黨委副書記付延忠回憶,英旺鄉川道土地面積比較多,但由於不夠平坦,水土年年都有流失,所以需要平整土地。在此過程中,群眾又發現,由於土壤含沙量大、黏性不夠,所整修的地埂用不了三五年就會被沖毀。綜合考慮種種因素之後,當時的英旺鄉黨委、鄉政府班子領導決定改造石坎梯田。

付延忠表示,當時修建石坎梯田始終堅持“農閒治理,不誤勞作,當年治理,當年受益”的原則,首先用推土機把地塊基本框架平整出來,再安排群眾壘砌地埂。他說:“平均改造一畝梯田需要600立方米的石塊。石塊全部是由群眾使用三輪車、拖拉機運來的。那會兒大家積極性很高,有的人手被石頭磨出了血泡,晚上回家塗點藥,纏塊紗布,第二天就又來了。”

經過短短3年多的艱辛努力,到2001年春,英旺鄉已修建石坎梯田4000餘畝,群眾義務投勞達6萬多人次。後來,全鄉石坎梯田面積增加到了8000多畝。

英旺鄉改造石坎梯田建設項目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肯定,1999年被列為陝西省糧食自給工程項目,2001年又被列為中國——加拿大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科技合作示範項目。

“在陝北,川地已經算是好地了,但改造後的石坎梯田比川地還要好!同樣是種玉米,原來一畝地最多產七八百斤,現在畝產在1500斤以上。而且,旋耕機、播種機都能開到地裡去,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英旺鄉茹坪村村民孫明武說。

多年來,英旺鄉的農民依靠種植玉米,收入還算穩定,但想要藉此致富幾乎不可能。為了提高農民收入,從2015年起,英旺鄉黨委、鄉政府按照“黨建引領、轉型升級、產業富民、生態立鄉”的發展思路,著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並確定了建設香紫蘇、油葵、雪桃等8個種植基地的目標。

“2016年、2017年短短兩年時間,我們已經在川道石坎梯田上發展了2200多畝油葵、2600多畝香紫蘇,直接帶動了本地農產品的銷售。”英旺鄉黨委書記李永泉說。

此外,為了營造良好的旅遊環境,2017年英旺鄉還以川道旅遊沿線為重點區域,開展了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按照規劃,2018年英旺鄉將繼續推進“旅遊+現代農業”發展方式,重點培育特色產業基地,力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橫山寬幅梯田——托起鄉村振興的希望

陝北梯田:黃土高原上的“別樣畫卷”

橫山區新修的寬幅梯田。

3年前,榆林市橫山區橫山街道高峰村給村裡的耕地做了一次“大手術”:原來的坡耕地經過機械削坡、平整,被改造成了最窄處也有近10米的寬幅梯田。這些梯田被分配給村民後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土地平整之前,我家有10來塊坡耕地,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耕作起來特別麻煩,只能種點雜糧,效益非常低,一畝一年下來就賺個四五百元。”5月25日,村民劉照說,“現在好了,給我家重新分配的15畝寬幅梯田,全部集中在一起,無論種什麼都很方便。”

和高峰村一樣,趙石畔鎮的白家梁村2017年11月也開始改造坡耕地,目前已經平整出寬幅梯田2100多畝。不過,這些地並沒有直接分配到家家戶戶,而是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名義,將其中的800畝流轉給了一家黃芪種植企業,其餘的村裡準備統一種植山地蘋果、葡萄等經濟作物。同時,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享受分紅。村主任徐懷崗說:“我們在改造寬幅梯田的過程中,不僅平整了土地,而且建設了水庫抽水設施,新建了6個集雨場窖,徹底解決了水的問題。所以剛平整完,就有農業企業主動來找我們談土地流轉的事情了。”

事實上,在橫山區,寬幅梯田建設已成燎原之勢。僅2016年至2017年,該區就投資2800多萬元,改造寬幅梯田2萬多畝,68個村4.1萬多名農民從中受益。

談到建設寬幅梯田的原因,就必須從橫山區整體耕地情況說起。據介紹,橫山農作物播種面積約為110萬畝,其中90多萬畝分佈在東南部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這些地多為坡耕地,一下雨就容易形成地表徑流,是典型的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農民在“三跑田”裡種植的雜糧、馬鈴薯等產量始終上不去,賺不了錢,所以近些年撂荒嚴重。

“為了突破農業產業發展瓶頸,提高農業防禦自然災害能力,加快農業機械化建設步伐,實現農業合作化規模化經營和土地高產高效利用,推動全區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區委、區政府在廣泛調研、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決定將修建高標準寬幅梯田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突破口。”橫山區委書記王效力說。

據橫山區農業局產業辦主任王久國介紹:“首先寬幅梯田土地平坦、集中,便於機械化耕作;其次寬幅梯田上的農作物產量基本是坡耕地的2倍;最後,寬幅梯田的生態效益也十分明顯。據有關部門初步測算,我們前兩年修建的2萬多畝寬幅梯田,每年可蓄留雨水55.1萬立方米,攔截泥沙10.6萬噸,‘三跑田’真正變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

另據瞭解,2018年,橫山區還將建設高標準寬幅梯田8.2萬畝,預計總投資額在8000萬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