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養殖,輪椅上的白水貧困戶變養雞專家!

獸醫在線——

十幾年前一場突發意外致下肢殘疾,之後親人也相繼離世,整個家庭剩張小龍一人獨自生活,沒有經濟收入,生活很艱難。2016年,他在村幹部幫助下建起了雞舍,一年後他變成了村裡的“養雞專家”;2017年,在村裡又開了商店,生活在一點點變好,張小龍說,“只要肯努力,坐著輪椅也能脫貧致富!”

發展生態養殖,輪椅上的白水貧困戶變養雞專家!

“居住條件改善,讓我又看到生活希望”

張小龍是白水縣杜康鎮張家塬村4組村民,十幾年前因一場意外致下肢殘疾,從此只能坐輪椅,因行動不便,小學畢業後就再沒繼續讀書。之後哥哥和父親相繼去世,母親也離他而去,只剩下張小龍一人獨自生活,沒有任何經濟收入,生活只能靠親戚接濟。

“原先的房子是土木結構,年久失修,每次下雨屋頂都會漏雨,到了冬天房屋透風,溫度比較低,即使生個爐子,溫度也不高。我時刻擔心房子會突然塌掉。”張小龍回憶。

2015年,張小龍的生活開始起了新變化,首先是政府幫他蓋新房。當年剛上任的村主任張站民回憶,一上任就去張小剛家查看情況,發現房屋年久失修,已是危房。“村幹部開會決定幫張小龍家進行危房改造,經過多方努力,籌措資金近3萬元,幾個月後老房拆除,在原址上蓋了兩間新房。”

張小龍說,危房改造都是政府出的錢,而且還給添置了新物品,“其中有一臺洗衣機,這解決了我的大問題,因平時都在輪椅上,洗衣服很不方便,有了洗衣機後省去了很多麻煩,居住條件改善讓我重新看到生活希望。”

發展生態養殖,輪椅上的白水貧困戶變養雞專家!

發展生態養殖 貧困戶變“養雞專家”

2016年,張小龍成為張家塬村建檔立卡貧苦戶,享受低保政策,居住條件改善,生活有了保障,但張小龍並沒有閒著,他開始為以後的生活做起了打算。

“2016年上半年,我問他想不想發展點產業?”原張家塬村第一書記劉文傑說,當時張小龍很肯定的說:想養些雞。之後,劉文傑開始幫張小龍籌措資金,聯繫工隊,幾個月後雞舍蓋好了,又引進了120只蘆花雞雞苗。

張小龍說,養雞的技術,都是邊從網絡查詢資料邊實踐操作,慢慢摸索,遇到不懂的疑難問題,還得去請教當地專家,就這樣才對養雞技術慢慢掌握了。與其它養殖戶不同,張小龍養雞幾乎不喂工業生產的飼料,用的都是自己打的玉米等,他堅持想發展綠色生態養殖。“從零開始做,雖然辛苦,但經過努力,讓我這門外漢變成‘養雞專家’。”他說。

經過一年多的養殖,張小龍的100只雞出售後帶來了經濟效益,基本上收回成本。去年他擴建了雞舍,改建了新區域進行散養。“下一步,計劃再引進一些肉雞進行養殖,相信今年收入還會增加。”

發展生態養殖,輪椅上的白水貧困戶變養雞專家!

除了養雞,2017年4月,村幹部與白水縣助殘協會聯繫溝通,在縣助殘協會的幫助下,幫張小龍在村裡開了一家商店,商店售賣的都是生活日用品,品種只有三四十種,雖客流量不大,但能為村民做點事他挺開心。“下步希望能儘快辦下菸草證,這樣就能賣煙,進出商店的人會更多。”張小龍說,“周圍的人都願意幫助我,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坐著輪椅也能致富脫貧!”

村主任張站民說:“自從開始養雞和開商店後,張小龍像換了個人,開朗了許多,也願意和周圍的人交流,更願意幫助周邊村民。張小龍對電器比較瞭解,若有村民手電筒、手機壞了,他都會免費維修,大家對他讚不絕口,都說他很有才華。”

對下一步如何幫張小龍實現脫貧目標,張站民表示,現在村裡建了大棚有合作社,張小龍已入股,今年年底能拿到分紅,此外,合作社計劃要開個網店售賣農產品,想讓張小龍兼職負責日常維護和管理,不出遠門就能再有一份穩定收入。

本文轉自網絡,只為宣傳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