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逸楓:房價上漲的鍋該由任志強背嗎?

文/謝逸楓

中國房價漲跌的秘密都是遵循著供求關係的市場規律,即供給多,價格跌。供給少,價格漲。決定最基本的供求關係要素土地、信貸、利率、房子的供應是國家、地方控制、審批。整個房地產市場,最後的主導者是國家、地方,以政策的宏觀名義,一直控制著房地產市場的走向。因此,政府才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銀行及房產商和購房者只是參與方而已。

謝逸楓:房價上漲的鍋該由任志強背嗎?

房價上漲的鍋誰來背?國家?地方?銀行?房企?購房者?任志強嗎?過去16年中國房價上漲的根源,歸根結底在於“兩權一制”的土地制度,控制著土地供應與土地價格。而土地招拍掛制度則是控制土地與價格的核武器,分稅制成為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收入的關鍵,也是土地供應減少、地價上漲的幫兇,土地換基礎設施與賣地收入還地方債務就是證明。

因此,房價上漲的秘密在於國家、地方對土地供應與地價控制,直接決定著供需關係,信貸與利率則成影響供需關係的間接關係。當房價跌時,停止土地供應,地價上漲,激需求。房價上漲時,抑制需求,供應則保持不變,地價上漲。

房價上漲的秘密,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土地供應與地價數據。按照過去十一年房企土地開發面積看,房企待開發土地面積一直保持著高位水平,即使是2008年房地產市場低迷,房企建房熱情不高,這個數據都是過去少年最高的,達到48161.07萬平方米。隨著2009年房地產市場復甦,待開發土地面積開始下降,房企購置土地面積的上升,待開發面積則相應的增加了。

謝逸楓:房價上漲的鍋該由任志強背嗎?

而購置土地面積最高點出現在2011年,當時是44327.44萬平方米,之後一直呈下降趨勢,尤其是2013年開始,下降幅度較大。到2015年和2017年,房地產企業購置土地面積只有最高峰時期的50%,2016年只有22025.25萬平方米,2017年25508萬平方米,僅僅增長一點。

與以上兩個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房企土地購置費用11年一直在增長,2007年為4873.25億元,2016年已經上漲到18778.68億元,整整翻了3.85倍。即使調控嚴厲,到2017年房企土地購置費用達到13644億元,說明買地的支出平穩增長。因此,地價上漲了,房價肯定要漲。因為麵粉價格高於麵包價格,麵包價格自然要上漲。

土地財政的本質,導致地方依靠賣地獲取利潤,這一方面拉動地方投資或者說GDP增長,另一方面依靠地產商來打造公共市政配套。本以為地方要主動革自己的命,主動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地方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棋局是這樣的:減少土地供應-通過各種手段去庫存(棚戶區改造、人才計劃等)—房價上漲—以更高的價格賣地。

謝逸楓:房價上漲的鍋該由任志強背嗎?

結果就是上圖顯示的那樣,供地減少了但是土地購置費直線上升。土地少了,開放商為了賺錢,要不漲價,要不在單位面積土地上蓋更多的房子,所以出現了以下奇怪的現象。這是11年商品住宅房屋竣工面積,在房地產開發企業購置土地面積從2011年大幅下降的這幾年,房屋竣工面積卻在一路上漲,到2017年又增加了。

所以,現在很多城市樓盤房子越蓋越高,密度越來越大,只有這樣,才能在土地越來越少的情況下蓋越來越多的房子。為什麼對土地財政如此上癮,而且近幾年把這個制度運用得如此爐火純青?主要還是跟地方債務惡化有關,目前的財政赤字不斷上漲。一旦房價暴跌,發生債務違約,後果不堪設想。

現在,為了防止房價大漲,用“限價”的方式降房價,結果大家也看到了,萬人搶房,搖號買房,購房成為少數人的權利。表面上看,“搖號買房”是因為新房二手房價格倒掛,買到就是賺到。本質上,事實是土地供應量減少導致房子的有效供給減少,而多地的“人才戰略”卻創造了更多的需求。

目前從房地產市場制度看,未來十年房價漲多跌少的運行規律不變,不是老謝太悲觀,是看不到希望。不管是產權制度、土地制度、財稅制度、金融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住房租賃制度、住房制度、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住房信息聯網制度,還是調控政策、人口制度、戶籍制度、城市規劃、城市化,都難以在十年之內改革完成並全面解決房地產市場的所有問題。

最主要的中國經濟依然依靠房地產拉動,地方財政依賴房地產收入,債務依靠房地產償還。儘管政府不斷的努力進行一些改革措施的實施,不過都不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因此,未來幾十年的中國房地產存在“黑天鵝”,城市化的完成與改革到一定深度時,可以改變中國樓市發展方向與趨勢的。

其一是長效機制。如果不改革,則是無法真正建立的房地產市場發展機制。長效機制是建立在住房制度、租賃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共有產權制度,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金融制度、財稅制度、不動產登記制度、住房信息聯網制度、產權制度等全面徹底改革,才有希望建立長效機制。不過,長效機制的意圖與目的,不可能為為降房價而降房價的。

其二是土地制度。如果不突破土地一權二制,房地產市場供給側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肯定是不徹底的,過去13年的調控一直是以抑制需求端的政策為主,供應端在一直處於下降,供需矛盾非常尖銳。首當其衝的口子就是要打開集體土地、工業用地,轉變成住宅用地並且大規模上市,允許買賣,還有允許租賃,並且18億畝耕地紅線突破,增加居住用地,才能解決房子、土地問題。

2017年8月,國土部、住建部發布《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確定北京、上海等13個城市進行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這意味著租購併舉的房地產政策與農村土改兩大政策的深度融合。該政策一方面將有助於增加租賃住房供應,降低租賃住房土地成本,推動租賃市場規模化發展;另一方面有助於擴展農村集體土地用途,增加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增收的渠道。

以北京為例,2017年11月北京市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利用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工作的有關意見》,計劃在2017-2021年五年內供應1000公頃集體土地用於建設租賃住房,政策出臺後的2017年完成供地203.9公頃,完成率102%,年均建設規模200萬平米和50萬套。

上海則是除了加快集體土地供應外,還向地方國企定向供應租賃房土地,2017年以來已出讓21塊租賃用地,總建築面積達144萬平米,這些地塊基本由張江高科等上海地方國企拍得。此外,在杭州、深圳等租賃房需求較大的城市,在老城改造過程中重點向租賃房供應低價土地,也為租賃住房提供了土地彈藥。

其三是存量制度。住房的土地所有權除商品房、集體外,可不可發掘小產權房、宅基地房的土地、房子,通過補繳土地出讓金、稅費,土地、房子法律性質的轉變,變成商品房或集體房。目前各大城市裡面,城市更新或者三舊改造及棚戶改造,是主要供應來源,不過地價,拆遷緩慢,供應有限。因此,小產權房轉正上市、宅基地上市應該是未來的主要供應端。

其四是產權制度。國家與集體所有的土地所有權之下,導致壟斷,是否可以允許部分的土地私有制,允許個人擁有土地所有權,打破壟斷。其五是稅收制度。對於第三套以上住房的人與公司徵收重稅,徹底的遏制投機,保護首次與改善。房產稅重稅(2城試點)、房地產稅重稅、不動產遺產稅重稅、不動產空置稅重稅。

六是戶籍制度。戶籍是影響城市化最大的攔路虎,決定著人的教育、醫療,購房資格等,不利於城市發展與城市化,並且影響到資源的分配。因此,取消戶口制度,打破城市二元制戶口制度。其七是家庭辦公、共享辦公、網上遠程線上教育、共享社區、無人駕駛的全面上市。其八是房地產金融化放開。

如CMBS、REITs等資產證券化工具將吸引社會資金參與住房租賃市場。除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資源,租賃住房企業還需要尋找其他的資金來源,資產證券化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其中CMBS(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是這種資產證券化的主要方式。

可以預見,租賃住房的資金籌集和盤活的方案將是:商業銀行向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提供貸款,待租賃物業符合前述資產證券化產品(CMBS)發行條件後,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或其他養老、保險等機構資金,盤活租賃物業資產,償還銀行貸款,形成租賃住房資金流閉環。

另外,最近一年已屢屢被提及的REITs(房地產信託基金)也是租賃住房資產證券化的重要工具。REITs關鍵要點有:通過資金的集合,為中小投資者提供投資於房地產行業的機會;專業化管理人員將募集的資金用於房地產投資組合,分散了房地產投資風險;投資人所擁有的股權可以轉讓,具有較好的變現性。

其九是商品房預售製取消,實現商品房現售制。其十是財產公開制。實現透明的收入系統聯網。不過,推進緩慢,難度巨大。其十一是穩定人民幣。防止貶值,穩定匯率,避免大量的錢進入樓市買房保增值。其十二是投資渠道的拓展。這是避免過多的錢進入樓市。

如中國沒有一個理產品能夠與房子相提並論,不在於是否房價,在於財富效應的上漲,搶房在調控期間10個城市爆發,說明房子已經貨幣化、金融化、財富效應化。回到房地產貨幣化、金融化看,銀行貸款裡頭的不良貸款率最低的是房地產。地價上漲的速度超過貨幣供應增速,加上人民幣貶值,房價漲多跌少的規律,這才是房價為什麼可以跑贏M2原因,房子成為中國最好的財富效應工具。

房子是中國最稀缺的資源,因為土地最稀缺,政策決定資源配置。中國有錢人手上至少10套房子以上,有的公司則至少幾十上百套以上。房子作為中國有錢人的最大財富,不僅可以帶來收益,還可以貸款,或者是變相,或者是金融化。並且在個人或公司出現財政或資金危機時刻,可以作為解決危機的殺手鐧。譬如北京的某公司賣套房比一年經營收入利潤過高,賣幾套房,可以拯救一個間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