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天爐戰法?

第一軍情

薛嶽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字就叫做《天爐戰》,序言上寫著:

他(指薛嶽)的戰略戰術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為鬼神所驚泣,人事所難測,無以名之,故曰《天爐戰》。

按照這序言的說法,薛嶽簡直是古往今來第一戰神,他創造的天爐已經是窮宇宙之奧秘,簡直是驚天地泣鬼神。


這個說法還是太誇張了,薛嶽的天爐戰法要是有那麼厲害的還話,那麼解放戰爭還有得打麼?

實際上,整個長沙會戰期間,按照明面上公佈的數據,國軍投入兵力120萬人次,日軍投入兵力40萬人次,最終國軍以10萬人的傷亡殲滅了日軍11萬人。

所以說,天爐戰法並沒有傳說中那麼誇張。

但不管怎麼說,薛嶽能創造這個戰績,已經是很了不起了。想想在淞滬會在中,國軍投入80萬人,結果被日軍20萬擊潰。


那麼天爐戰法究竟是個什麼樣的?

網上比較常見的解釋是這樣子的:

天爐戰法,是一種“後退決戰”的戰術。“天爐”是將兵力在作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的圍殲之。

好吧,這個解釋其實我也看不懂,水平太低了。不過大概猜測一下,所謂的天爐戰法應該是一種運動戰和陣地戰相結合的戰法。

運動戰是要四處遊擊,陣地戰擺好陣勢和敵人硬拼。而天爐戰法則是主動放棄大城市,把優勢兵力提前在各種旮旯裡落好位,然後對深入的敵軍進行圍殲。

天爐戰法能成功,有三個比較關鍵的因素:

其一,湖南的地形。湖南並不是平原地區,地勢起伏不斷,這就給薛嶽的埋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淞滬平原一帶是無法實施天爐戰法的。


其二,誘敵部隊。天爐戰法要成功,必須要把敵人引誘到埋伏點,這就需要有誘敵深入的部隊。誘敵部隊往往是九死一生!

其三,日軍的心態。到了長沙會戰時期,日軍的心態已經變得急躁了。當時的日軍可以說是三線作戰(中國戰場,東南亞戰場,太平洋戰場),壓力非常之大,所以希望能夠儘快解決戰鬥,因此比較冒進,才會被薛嶽圍殲。



天爐戰法確實了不起,但也不是說的那麼神奇。薛嶽的天爐戰法能取得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將功成萬骨枯,真正需要我們銘記的,是每一個在抗日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中華兒女!


小鎮月明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轉折的關鍵一年,蘇美英三國將德國打的節節敗退,軸心國陣營即將陷入滅亡的結局。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從1944年開始,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都發起了全面反攻。1939年9月到1941年9月,中國軍隊進行了兩次長沙會戰,在戰略上有效支援了盟國作戰,打斷了軸心國之間的戰略配合。1941年12月底日軍對湘北發動了攻勢,並揚言說要在長沙過1942年的元旦。

時任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嶽總結了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一個新的戰術——天爐戰法。按照薛嶽的解釋,天爐戰法就是根據敵人的變化而採取“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手段,逐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最後在決戰地帶,採用優勢兵力一舉實施反包圍反圍殲,將敵人徹底殲滅掉。該戰法因為如同在爐子中鍊鐵,又好像慢慢煉丹一樣所以得了個天爐戰的名字。


第一軍情

在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薛嶽領導中國軍隊和日軍在長沙進行了四次會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前三次,都是以中國軍隊獲勝結束戰鬥。尤其是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使用獨創的“天爐戰法”,我軍以17萬兵力迎戰12萬日軍。最終,日軍傷亡56000餘人,被俘虜139人,傷亡慘重;中國軍隊傷亡28000餘人。

薛嶽打仗動腦子,別人打仗只動腿。薛嶽發現日軍作戰特點是:依靠機動和裝備優勢,集結兵力進攻一點,進而打破我軍防線。這個戰法,有一個缺點,就是“孤軍深入”。薛嶽正是抓住日軍這個弱點,一舉重創日軍。

第三次長沙會戰時,薛嶽將“天爐”設置為三層:第一層,在關王橋、陳家橋、三江口、大荊街及青龍橋一帶,由第20軍防守;第三層,在汩羅江南岸--長沙城一帶,由第37軍防守;第三層也就是“爐底”就是長沙城,由李玉堂的精銳第10軍防守。

這個“天爐戰法”的關鍵點是:第一,前兩層守軍要順勢而敗,向側後方撤退,給日軍讓出通路,讓日軍突破進去。第二,“爐底”是關鍵,絕對不能讓日軍突破,必須嚴防死守。第三,退至兩側的軍隊,和在兩側待命的部隊,要一起合圍這些“孤軍深入”的日軍。

第三次長沙會戰開始,日軍以三個師團兵力(日軍第40、第6、第3師團)進攻我軍防線,依次突破我軍設置的兩層防線,也就是天爐戰法的前兩層。我軍20軍和37軍,轉向側後,讓日軍進攻到長沙城下。在長沙城下,日軍遭到了李玉堂部的頑強抵抗。此時,我軍在兩側的部隊“側翼合圍”,順勢向日軍側後合圍。

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唯畿在長沙城下久戰無功,下達了全線撤退命令。一路丟下大量日軍屍體,“飢餓慘敗之敵,傷亡過半,潰不成軍”,“泅水潰逃,厥狀至慘”。

此戰,大大提高了我軍威望。此戰以後兩年內,日軍被薛嶽打怕了,再也沒有向第九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

此戰後,美國立即宣佈將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貸款。同時,同盟國也決定任命蔣中正為盟軍“中印緬戰區”最高統帥。羅斯福總統還通過駐華美軍司令官、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授予薛嶽一枚美國勳章。另外,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後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動向中國提出,廢除與中國曆屆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歸還上海、廈門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

不過,天爐戰法就這一次獲得了成功。第四次長沙會戰時,日軍調集8個師團又1個旅團的強大兵力,共計36萬人。在敵軍如此優勢兵力下,薛嶽手下只有30萬人,無法展現“天爐戰法”,長沙失守。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賈誼《鵩鳥賦》: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所謂天爐戰法,正是來自“天地為爐,造化為工”八個字。這是抗戰時期薛嶽將軍在長沙會戰中阻擊日軍所採用的戰法,並取得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成績。殲滅日軍十萬人以上,薛將軍靠此戰成為無可爭議的抗戰中殲日最多的將領。

因戰績太過驚人,是役被英國報紙評價為同盟軍一段時期內對邪惡軸心國的最大輝煌。薛將軍也因此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及羅斯福總統頒發的獨立勳章。



簡單的說說天爐戰法的特點:

首先最大的特質就是敢戰、能戰的勇氣!

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河山傾覆大半之時,不像別的軍隊一觸即潰、棄城而逃,而是堅決一戰,寧願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血性!

其次才是對地形環境的最大利用,即所謂“天爐”的戰法。

至於什麼是天爐,網上的說法太過籠統,說是將一個個作戰單位分佈在網狀埋伏點上,採用誘擊、伏擊、側擊、尾擊等多種方式有效傷敵。

相信大家讀完和我一樣蒙圈,這和誘敵深入包餃子有什麼區別呢?怕是誇大戰績吧!

然而事實卻是,薛嶽將軍的戰績真的是實打實的,長沙會戰的意義不但是守住了國土,更在於遏止住了日軍的南進,遏止住了其妄圖打穿中國,與南亞戰場會師的瘋狂計劃。

天爐戰法聽起來是如此高大上,其實就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將地形及地理優勢利用到極致,在每一寸每一釐土地上與日軍進行拉鋸作戰。

將大部隊時而分散時而合軍,貫之以縱深穿插、潛入敵後卻又倏而敵前、倏而敵側的迂迴戰法,在前則斷其首,在後則擊其尾,在側即啃其身,使日軍疲於奔命、防不勝防。

當然也會夾之以誘敵深入、伏擊作戰,總之用盡手段,但求殲敵。

我總無端覺得薛嶽先生縱然不知王陽明為何人,但也堪稱是心學大家,看他的天爐手段,何其神似王陽明破寧王及贛中剿匪!都是不擇手段卻無一不是霹靂手段,務求殲敵為上。

殲敵之有生力量越多,戰爭結束的時間就越早提前,人民就越早從水深火熱解脫,這便是最大的行善積德,也是最大的問心無愧!

偉哉,薛將軍!欽哉,薛將軍!


薛嶽生於1896年,逝於1998年,高壽103歲壽終。因在抗日戰爭中的傑出表現,向有戰神之稱。其守土安民、浴血奮戰之舉,值得我們終身銘記。

他的一生是榮耀的一生,百歲高齡是上天對他的補償報答。有人竟妄圖將另一位同樣百歲高齡的少帥與其相比,豈非螢火比與皓月之光乎?



王事情

薛嶽的戰略戰術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為鬼神所驚泣,人事所難測,無以名之,故曰《天爐戰》。

可見長沙保衛戰對當時軍心之鼓舞,扭轉了武漢會戰以來的相持,也策應了珍珠港事件後美國介入的國際局勢。1941年之後,長沙成為中日拉鋸地帶,爭奪不斷,一些地方多易其手。國軍多部陳兵近30萬,日軍出動30個聯隊共12萬人。

在與日軍爭奪過程中,薛嶽在嶽麓山臨時指揮所,根據當時長沙、岳陽、瀏陽河等地的地形特徵和交通線路,發明了一種後退決戰、梯次阻擊、分步包圍、聚而殲之的戰術,第9戰區迅速部署,構築防禦工事。具體來說,就是將兵力在作戰地帶,交錯布成網狀的據點,互相救援和配合也便利,大致分為左中右三支,形成有梯度的多線防守帶,重點防禦,來回牽制。

同時,派出小隊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騷擾日軍,從而規避鋒芒。或聚重兵消滅來範之敵,或幾路配合交火,分段消耗日軍的兵力與士氣。國軍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帶來極大的兵力損耗和戰略遲滯。在作戰目標分散的背景下,慢慢疲乏下來,指揮官阿南惟幾繼而求一決戰。集聚各個兵種,試圖突破推進困難的現狀。

薛嶽漸漸地把日軍大部隊“拖”到長沙熔爐地帶,匯聚精銳,達到圍殲的目標。天爐之名,無疑乃一比喻,就是最終重兵彙集,形成包圍優勢,士氣旺盛,一舉消滅敵軍之意。

(被俘虜的日軍)

蔣介石在黃山得知勝利消息,說:此次長沙會戰,實為七七事變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天爐戰法是國軍協同周密,指揮得當的代表戰役之一,也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讚譽。

這裡是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立足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傳播媒體。

歷史傳訊社

天爐戰法”用通俗的說法就是“後退決戰”,拉長敵方的戰線與供給線,利用自身優勢兵力與地形,實現主客異形,取得作戰勝利

1、被動挨打到把握主動的探索

自抗戰以來,國的陣地戰特別注重一線弧形防禦,在一處被突破後,全線退卻;側翼被包抄,全線潰退。淞滬會戰、南口作戰、太原作戰的失敗都是如此,完全沒法把握戰場主動性,急需新的作戰戰術。

薛嶽前後,參加淞滬、蘭封、武漢會戰,總結經驗摸索新的戰術。即不能與銳氣正勝日軍在前沿硬拼,要把他們引入作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就制定了“戰區決誘敵深入於長沙附近地區,將其包圍殲滅之。”在贛北、鄂南作戰後,日軍向湘北進攻。經過10多天作戰,日軍限於給養、側翼威脅,撤退。國軍反擊,恢復戰前狀態。

2、天爐戰法的形成

兩年後的第二次長沙會戰,薛嶽計劃在“汨羅江兩岸與日軍決戰、反擊而殲滅日軍”。是比較主動的行為,打的很吃力,日軍甚至打到株洲。如果不是六戰區強攻異常,長沙都有可能陷落。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都是走湘江東岸)

此次作戰的教訓,直接促使天爐戰法戰法形成,利用湘北河道縱橫、兩側湖泊、山區等地形遲滯日軍,再守衛堅固要塞,最後利用優勢兵力向心攻擊,對疲憊敵軍決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就是如此,珍珠港事件後,日軍大舉南下,國府計劃救援香港,為牽制國軍調度,日軍再次南下。

此役阿南惟幾行軍舉步維艱,尤其是到了長沙頓兵堅城之下。

長沙城的工事從1939年就開始構築,第10軍接手後開始加緊構築,嶽麓山上的炮兵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是九戰區直轄炮兵和第10軍的炮兵部隊,由第10軍統一指揮,共約2團,除步兵炮之外還有重型山野炮4、50門。

從12月31日,第三師團到達長沙城下開始攻擊,之後第六師團、獨立混成第9旅團先後投入戰鬥,攻擊到1月3日,長沙依然未被攻下。而各路國軍已經開始反包圍,日軍倉促撤退,損失慘重。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依然走湘江東岸)

此戰為天爐戰法最佳表現。

3、長沙丟失

1944年,在豫中會戰擊敗湯恩伯後,日軍在武漢集結兵力南下,吸收前幾次作戰教訓,此役日軍不再僅從長沙北面南下,而是選擇洞庭湖等多路南下,使九戰區部隊在後退中沒法形成外線優勢,進而孤立長沙。


(日軍戰術調整,三路南下)

最後到八月份,長沙、衡陽陷落。當然此役日軍實力也空前強大,而九戰區軍隊在1943年常德會戰中傷亡慘重。

總結

天爐戰法是在抗戰屢次失敗中總結的戰法,其更能保存有生力量,取得戰場主動。兵力優勢、地方配合、要塞防禦缺一不可。是非常好的戰法。

(爐子的底就是長沙)

總之,戰爭要動員人民,才能實現真正的戰無不勝,而不僅僅就軍事而言軍事。

參考文獻:

葛先才:《長沙、常德、衡陽血戰親歷記》

楊向昆. 戰時體制下兵工企業的秩序與影響[D].西南大學,2016.

張美蘭. 薛嶽主湘與抗戰時期湖南社會(1939-1945)[D].湖南師範大學,2016.

柳鵬. 抗戰時期國民黨長江流域江防軍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2015.

胡若晨. 論抗日戰爭四次襄陽會戰[D].武漢理工大學,2014.

隆鴻昊. 抗戰時期第九戰區軍事史研究[D].首都師範大學,2014.

蘇玲鋒. 抗戰時期薛嶽軍事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4.

葉銘.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令部研究(1938-1945)[D].南京大學,2013.

陳克文. 萬家嶺戰役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13.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爐子的特點就是:底部硬而且有火,四周也有火。“天爐戰法”就是就是誘敵深入,層層抵抗加入了“安排精幹小部隊深入敵後,阻擊、側擊、尾擊敵軍,遲滯、消耗、疲勞敵軍”,等敵人已經成為強弩之末以後再集中優勢兵力予以打擊。

“天爐戰法”的由來:

在薛嶽和日軍的交鋒過程中發現,由於日本士兵的戰術素養比較高,而且武器裝備遠遠優於國軍,所以日軍經常就是猛衝猛打,直接將國軍陣地死開,而且國軍被擊潰後撤退的時候組織不行,一片混亂日軍就趁亂射殺。

針對日軍的作戰特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薛嶽在守長沙的時候,通過在重點地理位置設置幾道防線,然後每道防線都會有左中右三路,在敵人進攻的過程中,通過正面阻擊、側面襲擊來不斷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且左中右相互配合,敵人打中路則左路和右路襲擾;敵人打右路,則中路和左路襲擾;不斷消耗敵人的兵力和士氣;並且在襲擾、阻擊的過程中有序的撤退,把疲憊之敵引誘到埋伏之地,再以優勢兵力圍殲之。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到劉備攻打東吳的時候,東吳的陸遜的應對之策;他就是在劉備的必經之地設立層層的營寨進行抵抗,來不斷消耗劉備的士氣,等到劉備軍隊士氣低落再出擊。

不過“天爐戰法”在薛嶽這邊能成功,主要是薛嶽指揮水平比較高,部隊訓練有素,從長沙戰役來看薛嶽所部的戰術組織能力無疑是十分出眾的,敵後作戰散而不亂,聚散自如。


你懂得zyt9573

天爐戰法是抗日戰爭時期,第三次長沙保衛戰時,戰區指揮官薛嶽將軍發明的新的戰術戰法。

其戰役中心是堅守長沙城,戰役佈置由一部堅守長沙,吸引敵軍進攻,而在此期間,在外圍利用伏擊,側擊,阻擊層層消耗敵人,當敵人對長沙城形成包圍時,再由外圍集結優勢兵力,對敵實施反包圍。


天爐戰法的關鍵是守長沙這座天爐,如果不能堅守,在外圍部隊沒有運動到位,沒有完成對敵反包圍前失守,那麼整個戰役便功簣於潰前功盡棄,所以,守長沙的部隊非常關鍵。

當時,薛嶽命令第十軍李玉堂部守長沙,做天爐的爐體。第十軍全體將士召開了誓師大會,並留下了遺書,誓與長沙共存亡。(據記載共留下1500餘份遺書)第十軍全體將士在軍長李玉堂的率領下,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殺,三個師長全部到前沿指揮戰鬥,堅守十餘天,擊退日軍無數次進攻。終於堅持到外圍部隊對敵完成了反包圍。日軍指揮官阿南威幾見勢不妙,隨下令全軍撤退。

敵軍撤退時遭到我軍的強大攻擊,第十軍乘勢追擊,對敵軍造成重大傷亡。此戰殲敵五萬餘人,我軍傷亡也高達五萬多人,在裝備劣勢的情況下,首創敵我雙方一比一的傷亡戰例。


無奈且向上

日軍向長沙進攻過四次,前兩次雙方打了一個平手,在第三次上卻吃個大虧,就是因為“天爐戰法”。

這是薛嶽將軍的首創之作,更是他的得意之作。



說白了,這種戰法是後退決戰,也就是誘敵深入,側翼殲滅,最後合圍。想象一下太上老君的丹爐,把它側傾,一個口子,這就是誘敵,往丹爐底部走,這就是深入。周邊還有丹爐璧,這就是側翼殲滅。等敵軍到達丹爐底時,側翼合圍。



之所以這樣打,是因為日軍習慣強大的孤軍深入,似一把利刃插入敵方心臟,但與後方部隊脫節,無法相互掩護。

從這裡可以看出,丹爐底的重要性,如果丹爐底破,管你什麼戰法,絲毫沒有用。

“天爐戰法”就是這麼結合日軍作戰特點和我方優勢,為日軍量身而做。



但不是像神劇裡那般,日軍腦殘,他們沉定思痛,改變戰略,也就是加強兩翼掩護,加強正面部隊,增強縱深向突擊能力。

這是第四次打長沙,又是用天爐戰法迎接敵人,無奈失敗告終。

一個死架子來打人,自作自受……


非常茴香豆

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長沙保衛戰”。戰區長官薛嶽利用長沙地區的山川地勢,使用“天爐戰法”大敗日軍,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這是抗戰爆發以來,我軍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抗日名將薛嶽,是消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當時有抗日“戰神”之稱,陸軍一級上將。曾參與圍剿紅軍,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淞滬會戰,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而天爐戰法因薛嶽保長沙,敗日軍而成名。

天爐戰法實際上是一種“後退決戰”的戰術,薛嶽根據長沙地區的山川河流,主要依賴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三道防線層層佈防邊打邊退,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聚而殲之。《天爐戰》一書的前言有這樣一段介紹:“薛嶽的戰略戰術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為鬼神所驚泣,人事所難測,無以名之,故曰《天爐戰》。”

天爐戰法造成日軍成軍以來大規模會戰的慘敗記錄,指揮長沙大捷的薛嶽被日本人稱為“長沙之虎”,日寇幾年之內不敢再向長沙發起進攻。長沙保衛戰的勝利使得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促使美國援華方案的迅速實施,迫使美英等國放棄自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取得的各種治外法權、廢除不平等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