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沐浴焚香、品茗賞花,

飲茶在中國文化中算是雅事一樁

可你知道嗎?

早些年最流行的飲茶風尚

竟是與各種調味品的大雜燴組合

光看配料就是妥妥的黑暗料理啊

唐陸羽《茶經·五之煮》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本著積極求知、有槽同吐的精神

今天甄寶就和大家分享下

“中國人的喝茶簡史”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01

最早的茶是提神藥?

關於吃茶的鼻祖眾說紛紜

神農氏炎帝

相傳上古時期

炎帝在嘗百草時就偶然發現了茶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於是他將其記錄在了自己的小本本

《神農本草經》中: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這裡的“荼(tú)”說的正是茶,

自從發現它有清熱解毒、提神醒腦的功效,

先秦的人們就直接生吃咀嚼茶葉,

以此來解除一天的疲乏

02

茶是怎麼成為飲品的?

光幹嚼茶葉多不得勁兒

話說,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不再生吃茶葉的呢?

這裡就不得不說到煮茶了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將茶作為飲品,先秦以前就已有案例

人們將茶樹枝條和芽葉一併放在水中燒煮

然後飲掉煮成稀粥狀的茶湯

這就是最早的煮茶方式

也叫做——粥茶法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此時的煮茶大概就和煮菜湯差不多,

茶葉也沒有進行過加工

都是新鮮的原葉

因此被叫做“吃茶”

03

加點料,成就了煮茶的升級版

茶畢竟苦澀了點,總有人吃不慣

西漢時,有人腦洞大開,

尋思著要不加點鹽?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還有姜蒜、橘皮、茱萸、薄荷等,

反正陸地上能找到的調料都用上一遍

……

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掩蓋茶湯的苦澀

可實際上不就是一碗

“加了調料的菜湯”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唐人宮樂圖》中,桌上擺放的茶湯

總之,粥茶法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初唐

唐以後,幹茶煮飲才是王道

04

一團茶末劃開的新時代

晉代包攬了中國茶史上的兩個第一

中國第一篇完整記載

茶葉從種植到品飲的文章《荈(chuǎn)賦》

以及,第一次研製出末茶法

也就是將茶葉碾成粉末熬煮的飲用方式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茶碾子法門寺地宮出土

“惟茲初成,沫成華浮,

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茶葉磨粉煮出來的茶湯碧綠可人

顯然是很受人們的喜愛

到了唐代已廣為流行

從此,飲茶告別了“粥茶法”的時代

但加調料的方式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說起來,末茶法也是“抹茶”的原型

昔日來大唐遊學的日本青年

將其傳回日本併發揚光大

我們現在吃的“抹茶”便是這麼來的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05

煎茶和點茶,又是怎麼一回事?

除了末茶法,

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

還記載了一種非常流行的烹茶方法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

鍋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

騰波鼓浪,為三沸”

這種方法便是“煎茶法”

這裡的茶葉主要用餅茶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而點茶法最早見載於

晚唐蘇廙的茶書《十六湯品》

這時候不再是直接在鍋裡煮茶

而是將茶團研碎成茶末放在茶盞中

先用茶筅(xiǎn)的竹製工具調成糊狀

再將煮沸的水注入茶盞中

待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後

取沸水衝點就可食用了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茶筅,外形和今天的打蛋器神似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茶團

這一整套點茶流程

雖然看起來不算複雜

但茶葉形態、用水、手法等

點茶的手藝處處都有講究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茶具

也就是這個時代

出現了兩位喝茶講究的人物

一個“茶仙”盧仝(tong),一個“茶聖”陸羽

所謂陸羽著經,盧仝作歌

一向被稱為中國茶文化史上的兩件大事

從此,飲茶之風開始盛行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元 趙原《陸羽烹茶圖》局部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明 丁雲鵬 《盧仝煮茶圖》局部

06

鬥茶高手在宋朝

到了宋代,點茶法成為了時尚

無論是市井平民,還是官員貴族

都對鬥茶十分熱衷

我們從那時候的畫作中

可以看出幾分端倪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北宋宋徽宗《文會圖》

沒錯,不愛江山愛藝術的宋徽宗

就是它的頭號迷弟

說起來,鬥茶的風靡有多半是他的“助攻”

由於皇帝愛茶,這一時期還創制出了

有“茶中王者”之稱的龍團勝雪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南宋 趙松年《鬥茶圖》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元 趙孟頫《鬥茶圖》(局部)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元 佚名《鬥茶圖》

鬥茶裡的門道一本書都說不完

總的來講,

一斗湯色,二斗湯花

湯色以純白為最佳

表明茶質佳火候恰到好處

湯花是湯麵上的泡沫

一比色澤及均勻程度

二比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時間,晚出為勝

光這湯花還玩出了花樣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分茶”

你看,像不像卡布奇諾上的拉花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誰家新燕啄春泥

許多點茶高手用茶筅擊拂茶麵的泡沫

就可幻化出各種生動的圖案

像是飛禽走獸、山川草木等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細雨魚兒出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一嘯山河動, 雄風撼九州

07

我們最熟悉的散茶是怎麼來的?

到了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節儉,否定了“點茶法”

他親自下詔令:

“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

此後改煮茶為泡茶

還不用加調料,總算嚐到了茶的清香

而飲茶也正式進入到了“散茶法”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明 文徵明《品茶圖》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明 唐寅《事茗圖》

這是飲茶史上的又一大革新

同時由於發酵工藝的發明

喝了幾千年綠茶的中國人

也開始喝上了黑茶、紅茶、青茶……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說起來,現在的喝茶方式是越來越簡單了,但人們對茶葉、茶具卻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見雅這麼一回事,不會因方式簡化而改變,它其實就在中國人的骨子裡。

而千年不衰的飲茶史,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人們從茶裡品出了愉悅、品出了文化,這大概也是它為什麼無可替代的原因吧!


東方美學 | 藝術品鑑 | 知識分享 | 博物閒讀

歡迎各位愛物之人,

前來交流~

大蒜、花椒、橘皮、薄荷……古人的茶湯為什麼如此重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