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我看《小團圓》

李娟:我看《小團圓》

李娟:我看《小團圓》

李娟:我看《小團圓》

我看《小團圓》

李娟:我看《小團圓》

我用一週的時間讀完了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這是她唯一一本自傳體的小說。我有她大部分的作品,這一本當然要珍藏。《小團圓》的封底設計很喜氣,大紅的底色,鋪滿鳳凰和牡丹,象徵人世間的喜慶團圓。

一個人的氣質與她文字的氣質相吻合的,並不多見。在大家中,我以為,張愛玲算一個,沈從文算一個,錢鍾書算一個。利劍般的文字,閃著寒光,一顆心被愛所傷,鬱郁難言。最後都留在文字裡,開出隱忍,靜寂,淡然的花朵來。

李娟:我看《小團圓》

她的小說風骨猶存,一貫的語氣和脈絡,熟悉的文風。猶如一位飽含滄桑的老人,雖然老了,火氣漸消,但眼睛竟然還有凜然的寒光,讓人不免多看幾眼。她有一支寫短篇的妙筆,一出手就字字珠璣,散落一地,讓人應接不暇。這部長篇除了開頭瑣碎了些,其他的都好,但是並不影響我對她的喜愛。

她若是還活著,該到了做外婆的年紀。我們這一代人是被她的文字喂大的,讀著那些文字,就彷彿站在大雨地裡看天,忘了撐傘,讓文字的甘霖將我覆蓋。她寫道:“那痛苦就像火車一樣轟隆隆一天到晚開著,日夜之間沒有一點空隙。一醒過來它就在枕邊,是隻手錶,走了一夜。在馬路上偶然聽見店家播送的京戲,唱鬚生的中州音非常像之雍,她立刻眼睛裡汪著眼淚”。這是小說中年輕的盛九莉思念她的戀人邵之雍。相思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只有深深愛過的人,只有曾經望穿秋水的人,才寫得出讓人心痛的文字,那些文字是從含淚的心中流出的。愛原是一朵青蓮,它的心是清苦的。

李娟:我看《小團圓》

這部小說,再現了她的生活。有她的親人:姑姑,母親,弟弟,戀人。也有她其他小說的影子比如:《傾城之戀》,《私語》,《燼餘錄》——然而這本小說更接近她的生活。她撩開生活溫情脈脈的面紗,刺到人性最冷酷的一面。可是,生活的真相往往比小說的結局更殘酷。生活的真相,是大冬天裡口裡含著的一塊冰,寒冷透徹心肺。

人生是什麼?像大雪天走路,積雪皚皚,看不見道路。天地間混沌一片,深一腳淺一腳踏著積雪向前走,不知道會踩到什麼,遇見什麼就是什麼吧,只有承受。她筆下盛九莉的戀人邵之雍,就是胡蘭成。讀過胡蘭城的《今生今世》的讀者,不能不佩服他的才情。然而,他做人的小掩蓋了他的才華。才華於他,其實真是一種悲哀。邵之雍有著舊文人的儒雅,清高,還有一些情趣和才情,但不缺少貪慾,賣弄,輕浮之氣,也最不缺少對於年輕女子的熱愛。他 厚顏地說,我喜歡女人,除了老的。他期望妻妾成群的“三美團圓”,那是他的理想。他人生的任何境遇,不論風流倜儻還是落魄潦倒之時,都缺不了各色女子與他琴瑟和鳴。喜歡女人是他一生的“嗜好”和“情趣”。濫情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讓她那樣潔淨的花朵蒙上塵埃,我替她覺得不值。

李娟:我看《小團圓》

在她晚年時沒有將《小團圓》拿出來發表,是對的,少了聽閒言的苦惱。如今,是非恩怨憑人去說。她走了十幾年,再讀她的作品,猶如站在廊前觀雨,看文字的雨滴一滴滴落下,化作顆顆晶瑩的珍珠。我在她的文字裡看見她的一生。她喜歡杜甫的詩句:悵惘三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無言的悲歡,流淌在光陰裡。想起弘一法師去世前留下的四個字:悲欣交集。誰的一生不是這樣呢?人生的喜悅團圓有嗎?它不在文字裡,不在塵世裡,只在夢裡。

有人說,張愛玲的文字受《紅樓夢》的影響最大。她是站在前人的肩頭上觸摸到了月亮。我說,作家是一隻春蠶,將吃進去的桑葉,一點點吐出來,結成蠶繭。繭子越結越大,越來越潔白如雪,她也就將一生耗盡了。所謂寫作,是她用自己吐出的絲,織就的一件件雲裳,也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和光陰。

她的文字沉浸在流年裡,被她一顆顆拾起,串成一條珠鏈。讀者一顆顆揣摩著,迷戀著,捨不得放手。我也是。

本文刊2009年第8期《海燕都市美文》,我看《小團圓》收錄在李娟散文集《決不辜負春天》一書中。

李娟:我看《小團圓》

李娟,陝西長安人,現居漢水之畔,讀書,寫作,一位把文字養在心裡的作家。《讀者》簽約作家。中高考熱點作家。著有散文集《品嚐時光的味道》《光陰素描》《決不辜負春天》等。曾獲“第五屆冰心散文獎”及“首屆孫犁文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