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麒麟舞是廣泛流行於粵東海豐縣境內的一種民間舞蹈

麒麟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汕尾市海豐縣

海豐麒麟舞是廣泛流行於粵東海豐縣境內的一種民間舞蹈,已存在200多年。

海豐麒麟舞與中國武術和當地自然環境有很深的淵源。明代名將俞大猷、戚繼光於海陸豐抗倭,即在民間傳授俞家棍和藤牌陣;清乾隆年間,落難而來的少林寺武師,也於此傳授武術而形成了圓山拳,舞麒麟於是成為練武者強身健體的重要方式,並逐漸衍變為麒麟舞表演。而海豐地處沿海,古來多臺風、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民間認為麒麟神獸能消災祛難保平安,麒麟舞也隨之興盛起來。

海豐麒麟的造型分為有須和無須兩種,對此當地有兩個說法:一與麒麟的成長有關,即麒麟第一年落地不帶須,第二年可帶黑鬚或紅須,再往後則要換白鬚;二與舞麒麟隊的武術源流相關,即拳(法)本地自創自傳的不帶須,外地傳入的則帶須。

海豐麒麟舞是廣泛流行於粵東海豐縣境內的一種民間舞蹈

海豐麒麟舞是廣泛流行於粵東海豐縣境內的一種民間舞蹈

海豐麒麟舞通常以農村的曬場、空地為表演場所。由一人舞動麒麟頭,一人牽動麒麟尾,在大鑼、大鼓、大嗩吶伴奏下,先向天朝拜三下,接著繞圓場和朝東南西北四個角落覓食,然後便在場地中間起舞,表演打滾、舐腳、洗須、咬騷等風趣動作及喜怒哀樂情緒。但不同麒麟隊的表演形式也有差異,最明顯的為有的僅是單純的舞麒麟道具,而附城鎮圓山村的青麒麟舞,卻有兩個引舞人參與:一個戴著猙獰的面具(儺戲的面殼)扮成魁星,手提仙拂,不時擾弄麒麟;一個頭戴哪吒帽,背掛寶劍,手提繡球,不時同麒麟玩耍,使麒麟因受刺激而表演得更為生猛活潑,舞蹈也因更具情節性而更為生動引人。傳統海豐麒麟舞還以名為“搬五彩”的全套武術表演作為後半部分,包括棍術、拳術、刀術、尖串和輾藤牌等,最後以舞麒麟頭鳴炮參拜的儀式結束。

海豐麒麟舞的配樂主要為古樸粗獷的吹打樂(當地又稱鑼鼓大吹),常用的曲牌有《吃四門》、《咬騷》等。鑼鼓隊位於表演場地的正方,身後標旗高揚,彩旗飄飄,嘹亮的吹打和繽紛的色彩與麒麟舞表演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海豐麒麟舞對南粵古代民間舞蹈藝術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但由於多元文化及其樣式的增多,年輕一代欣賞趣味的改變,表演日益減少,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富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伴奏音樂等正瀕臨失傳的邊緣,應加以重視並採取措施予以搶救和保護。

海豐麒麟舞已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