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紅樓夢》,才是真正的經典之作

87版《红楼梦》,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

傳媒大眼導讀

重溫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我們仍然能因之潸然涕下,在30年風捲雲舒的時代激流之中,該劇逐步被建構為經典。

據悉,新版電影《紅樓夢》於今年5月底正式開機,力求打破《紅樓夢》作為庭院故事的格局,通過虛實結合的自然大場景,來再現紅樓盛世。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廣泛熱議。許多觀眾表示,這部耗資巨大的電影,能否超越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呢?

87版《红楼梦》,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

1987年,電視劇《紅樓夢》在央視首播,收視率高達70%,可謂萬人空巷、盛況空前。隨後,掀起了一股“紅學”熱潮。迄今為止,該劇已在各大電視臺重播千餘次,塑造的諸多熒幕形象深入人心。

猶記得上大學之時,有老先生在講臺上慷慨激昂地指出電視劇《紅樓夢》的紕漏,批判大眾化的審美趣味。瑕不掩瑜。今天,重溫該劇,我們仍然能因之潸然涕下、為之搖盪性情。

在30年風捲雲舒的時代激流之中,1987年版《紅樓夢》逐步被建構為經典,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竊以為,它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影視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至少有幾點成功之處。

87版《红楼梦》,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

在主創團隊上廣納賢才、求教方家。

劇作生產耗時五年,演員集訓三年。大多數演員並非專業出身,通過推薦或自薦的方式來到劇組,為了打造一部好劇,共同學習、訓練、生活了三年。拍攝完成之後,他們各奔前程,只有很少人還留在影視圈。

為了確保內容品質,該劇還組成了顧問委員會,主任王崑崙,副主任王朝聞,成員包括朱家溍、沈從文、啟功、周汝昌、楊乃濟、曹禺、蔣和森、戴臨風等。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學家、文學家、劇作家、翻譯家等。

在創作理念上忠於原著。

將《紅樓夢》這部恢弘鉅作搬上銀幕,難度可想而知。80年代的中國,掀起了“美學熱”“文學熱”,各種西方理論紛至沓來。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在歐美已是風起雲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電視劇《紅樓夢》並未採取戲說的方式或者解構的姿態,而是忠誠地再現文學經典中的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忠於原著並非影視劇改編的絕佳路徑,但一定是1987年版《紅樓夢》的制勝法寶。劇中,黛玉進府、元妃省親、群芳夜宴等段落頗受讚譽。

例如,第八集“榮國府歸省慶元宵”與小說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對應,對白照搬原著,典雅卻不晦澀。演員成梅將元妃雍容華貴的儀態、悲慼惆悵的心神,頗為形象地傳遞了出來。盈盈閃爍的淚光,更是讓人黯然神傷。

87版《红楼梦》,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

藝術製作精益求精,畫面、臺詞、音樂等均達到了較高水準。

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劇組將工匠精神發揮到了極致。演員的服裝和造型,今天看來仍非常精美。例如,髮型經過了精心設計,以對應人物形象和性格。黛玉用偏分的梳法,纖美靈動;寶釵用對稱的梳法,圓潤端莊;王熙鳳用高聳的髮髻,富貴幹練。形狀和色彩,達成了一種和諧的美感。

從臺詞上看,對白多取自小說原著,文言與白話結合,古樸和通俗兼顧。在音樂方面,作曲家王立平耗時4年半創作了13首配曲及其他背景音樂,《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歌》《聰明累》《分骨肉》等幾首歌感人至深、經久流傳,成為一代人的紅樓記憶。

亮點顯而易見。但俗話說,藝無止境。作為一部藝術作品,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也並非盡善盡美。在一片讚許聲中,它也面臨著一些質疑。

同年,《紅樓夢學刊》發表了5篇相關評論文章。文章指出, “電視連續劇《紅樓夢》與小說相比,在形似層次上難能可貴,差強人意。從神似層次考察,內蘊、意境的表現遺憾甚多”“林黛玉形象塑造的失敗,與改編者對原著詩化小說個性的忽略有直接的關係”等等。

今天,在許多觀眾心中,“87版《紅樓夢》是一部經典之作”。顯然,這更多的是從影視劇視角來評判的。改革開放初期,國外和港臺的武俠片、驚險片大行其道,產生了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的強烈訴求。

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以影視作品的形式,折射出一個時代文化藝術領域內的歷史事件,併成為歲月激流中的一部潛心之作。

87版《红楼梦》,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