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應當反思


中國足球應當反思​世界盃如火如荼的進行,很遺憾,中國球迷、中國製造紛紛光臨了世界盃球場,唯獨中國足球隊又沒有光臨。為什麼加個“又”字呢?不多解釋,這個“又”字包含了中國球迷太多的心酸。為什麼呢?為什麼呢?各位看官,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只要存在應試教育,中國永遠不會成為足球強國。孩子們根本沒有時間踢球,即便是小學生,週末都有寫不完的作業,更何況很多家長還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反觀日韓等國,很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加入足球俱樂部,利用節假日訓練、比賽,有很強的足球氣氛。日本的高中聯賽就有很高的水平,很多職業球員都是在高中聯賽中選拔出來,中國的高中生基本戰鬥在題海里,每天休息6小時的狀態,怎麼有精力踢球?中國的孩子揹負家長太多的期望,望子成龍,死拼高考,中國從來不缺少“梅西”、“C羅”這樣的天才,只不過他們沒有機會踢球,天賦被作業、題海、考試吞噬了!雖然我國也有很多的專業足球學校,但費用太高,不適合全民參與,沒有全民參與就沒有肥沃的足球土壤。足球進校園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不過是句口號而已。

第二,中國的土地資源太稀缺,人均綠地面積僅僅10平方米。中國地大物博,但人口眾多,出現了擁擠的城市,幾乎找不到空閒的綠地,沒有綠地怎麼踢球?日本同樣是人口擁擠,但他們的人均綠地面積達到了4000平方米,這是多麼大的差距啊!一個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7140平方米,中國人均10平方米的綠地,怎麼能滿足需要?再說了,這麼大的面積用來搞房地產開發,既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又能喚起開發商的投資熱情,建足球場哪來的利潤?

第三,足球管理體制問題。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中國足協的領導是打乒乓球出身,這是何等充滿諷刺意味的笑話啊!儘管足球的管辦分離已經提上日程,但如何管理足球,我們還有很多功課需要做。官辦分離後,如何組建管理機構,是選舉產生還是指定?在管理上怎麼與國際接軌?重點還是如何發展青訓,讓球員走向歐洲。


中國足球應當反思​第四,中國的職業球員登陸歐洲五大聯賽的人員太少。目前來看,中國在歐洲踢球的國字號球員就是張玉寧一人,並且踢不上比賽,連進18人名單都很困難。反觀日本,本屆世界盃的參賽球員23人中有15人來自歐洲五大聯賽,難怪他們能踢贏哥倫比亞這樣的世界強隊。中超球員的身價虛高,是中國球員出國留洋的最大障礙,比如武磊,德國轉會市場給出的身價是120萬歐元,如果出國踢球,上港俱樂部得到轉會費就在120萬歐元上下,但如果賣給中超俱樂部,武磊能買到1500萬歐元。再說了,踢球不就是為了掙錢嗎?在中國踢球就能領到大把鈔票,去歐洲踢球未必能多掙錢。中國有很多留洋成功的先例,比如:楊晨、謝暉、范志毅、孫繼海、鄭智、邵佳一等,他們能在歐洲聯賽站穩腳跟,說明中國人是有能力立足歐洲的,只是嘗試走出去的人太少。蒿俊閔、張稀哲也曾短暫登陸德甲,但並沒有堅持下去,屬於留洋不成功的案例,話又說回來,只有不斷的嘗試才能走向成功。


中國足球應當反思​ “足球要從娃娃抓起”這句口號喊了近四十年了,當年的娃娃已經年近五十,中國足球還是在黑暗中摸索,找到前進的方向很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