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不在海水裡長:瞄準沿海灘涂和內陸鹽鹼地

最高畝產620.95公斤!這是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首批試種的“海水稻”產量。“海水稻”是長在海水裡的嗎?它的口感如何?誰在照料這些“海水稻寶寶”?“海水稻”其實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據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處處長王克響介紹,耐鹽鹼水稻可以在海邊灘塗生長,是在“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裡”,但“海水稻”生長的地方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

“海水稻”不在海水里长:瞄准沿海滩涂和内陆盐碱地

雖然“海水稻”暫時還不能生長在海水裡,但我國有大量的海灘和內陸鹽鹼地,這裡將是“海水稻”的用武之地。據瞭解,我國目前有3500多萬畝沿海灘塗、15億畝內陸鹽鹼地。王克響說,海水的含鹽度為3.3%—3.5%,目前中心培育的“海水稻”用0.3%—0.6%調製海水灌溉,隨著“海水稻”研究的繼續推進,期待能夠用更鹹更鹼的水灌溉。

“海水稻”吃起來味道如何?“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不鹹,其次有很多品種的口感也很好。”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育種工程師鄒丹丹說,他們試種很多種“海水稻”材料(未審定成為正式品種前稱之為材料),有的耐鹽鹼性好,有的口感好,有的抗蟲害好,研究試驗的目的就是通過雜交等手段集取各家之長,優中選優,最終選擇培育出優質的“海水稻”品種。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白泥地實驗基地有12塊試驗田,與普通稻田裡整齊劃一的苗勢不同,這裡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稻穗已壓彎了穗枝,而有的卻枯萎發黃,稻粒稀疏。據介紹,這裡試種了1000多個材料,其中有312種為耐鹽鹼的“海水稻”材料。

“每一種的種植面積只有約2平方米,因此長勢也不一樣。”正在試驗田裡查看“海水稻”長勢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科研管理處育種工程師楊紅燕說。

“無論颳風下雨,每天都會來這裡看苗情、測鹽分,記錄它們成長的點點滴滴。”楊紅燕說,雖然天天風吹日曬,但卻有滿滿的成就感。“這些水稻材料都很珍貴,我們天天就像照顧小寶寶一樣照顧它們,看著它們長大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