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文/吸金少女

在廣州,地鐵裡,逛街時的街鋪上,或者和老廣們無意中聊起電視劇,最近都沒法避開TVB的《深宮計》。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而在內地的電視劇討論圈中,“港劇北上”早已經不再是新鮮事了。

TVB盛況不再,對比當年的《宮心計》的播出情況,這部打著《宮心計2》的《深宮計》就算有了騰訊視頻的投資,播出的還是如此“低調”。

只是在廣東人心中留有念想,不僅讓人不禁唏噓。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最近這部《深宮計》劇情走向之快,讓我有些無法適從。

一開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手,三分鐘就平定了韋氏之亂。還沒等我們反應過來的時候剛剛還是盟友的兩姑侄兩就已經翻臉,奠定了這個劇的基調:宮廷權謀。

這是將第一部《宮心計》的宮鬥節奏擴散到朝堂之上,要知道歷史上的太平公主一心想效仿自己的母親武則天,獨攬朝堂大權;李隆基則是年輕的臨淄王,雄心壯志,渴望君臨天下創造大唐榮耀。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更加萬萬沒想到的是看似善解人意的太子妃王蓁,本來與任三恕情投意合,但是卻為了嫁給李隆基害死自己親妹妹:當年母親替她定下親事想保她日後生活無憂,無奈後母從中作梗想讓妹妹代替她嫁過去,因此她就在妹妹的羹湯中下藥,而被下藥毀容的妹妹不僅沒法與她搶奪親事,更是接受不了現實自殺身亡。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不難看出,TVB在這部劇中還是用心良苦,監製梅小青在此劇上花費不少心血。但是《深宮計》確實更像一面鏡子,照出TVB現如今的窘況和種種存在問題。

照道理來說,宮廷女人劇算是TVB一個醒目的類別。

早在1975年汪明荃第一次擔任主演就出演了《清宮殘夢》,雖然只有短短5集,講述的是珍妃和光緒皇帝的悲劇故事,但也有很多皇后與慈禧太后聯合打壓珍妃的劇情。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2000年莊偉健就監製了江華和向海嵐主演的《楊貴妃》,開啟了宮廷女人劇在千禧年的開篇。

只是這部《楊貴妃》也還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宮鬥”,忠奸也都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在這個“七月七日長生殿”的故事裡,也有不少宮鬥劇情:比如皇后打壓楊貴妃,武惠妃對楊貴妃表面拉攏,暗地裡加害,挑撥梅妃恩怨,喂藥流產等等。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2002年張乾文的《無頭東宮》,更是赤裸裸地醜女換美女的頭,在後宮爭寵。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金枝欲孽,TVB宮鬥劇巔峰

直到出現了戚其義和周旭明的這部《金枝欲孽》,才真正意義上形成經典劇種。

無疑《金枝欲孽》是宮鬥劇的佼佼者,更是宮鬥劇的鼻祖。再此之前,我對TVB的印象一直以來都商戰劇、豪門恩怨、刑偵破案以及武俠劇。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2004年的《金枝欲孽》的出現,刷新了我對TVB的新印象,“求爽不求深,明爭少暗鬥”,一向以來是TVB劇集的手段之一,眼花繚亂的招數必先唬住觀眾,然後再有思考其他空間。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金枝欲孽》的迷人之處是不僅把劇集的情節寫的引人入勝,更是將人性寫的徹底。

每個人都明白後宮是一個戰場,每個後宮的女人都有自己的規劃,沒有絕對的惡,也沒有絕對的好,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可奈何和所需要守護的!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如妃,16歲進宮,在宮中一路謀算人心,晉級成為後宮中繼皇后的高位,在皇宮囂張跋扈,為保皇上對自己的寵愛,不惜利用去世一天的小格格。這一切都是在保住自己的孩子額健康長大,那就要保住自己的地位,更是保護自己身後家族的榮光。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玉瑩本是湖廣總督之庶女,自幼在家中備受父親其他妻妾的欺負和姐妹們的排擠。為了母親不再受辱而進宮,希望爭得皇上的寵愛,在宮中站穩腳跟,母親能夠在家中地位有所提高,有一個盡享榮華富貴的晚年。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爾淳是徐公公收養後,訓練培養出來的秀女,為了報恩才入宮選妃爭寵,在義父徐公公年邁之時,保住他的性命,完成“大業”。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唯獨安茜,原本是皇宮裡最聰明睿智的宮女姑姑,生存在皇宮多年處事成熟而不失善良,厭惡皇宮中的鬥爭,也洞悉一切,甘當一個疏離的旁觀者。

她的夢想就是能夠早日回到家鄉與奶奶團聚,這個夢想無情地被皇后粉碎了,奶奶被害死,她爭寵的唯一目的就是報仇。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這部劇中無論是女主還是女配,都很坦然地面對:我們就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目的,為了爭當人上人才進宮的。

這點和後來受《金枝欲孽》影響的大多後宮劇不同,最大一點是沒有一個“瑪麗蘇”的女主是一路開掛打怪,而是揭露宮廷險惡又批判。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這點的立意和之前寫的《少年天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什麼經典你們都敢翻拍,好大膽子啊!)

只是它更為不同的是,它的重點更是在刻畫人性,這個舞臺可以是紫禁城,也可以是職場,寫盡了人與人的相處和爭鬥。而只是因為背景是紫禁城,只能做困獸之鬥,又作繭自縛,呈現出了這場爭鬥的殘忍性。

離開紫禁城,離開這個四面給紅牆圍住的鬼地方,在裡面只有冤魂以及仇恨,沒有的,正正就是自己。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當年《金枝欲孽》大火,一度被香港OL奉為“職場求生寶典”,因為她們在這部劇中看到了生存不易,代入自己的處境。

魯迅在論《紅樓夢》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史。”

換言之,劇集看到的表現形式是後宮嬪妃爭寵,而主題關鍵是【世俗謀生】。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很多最開始沒有看過《金枝欲孽》的小仙女們,肯定會提議《甄嬛傳》,不可否認《甄嬛傳》經過鄭曉龍的改編,立意已經是比原著高出幾個檔次,但是如果真的和《金枝欲孽》相比較,還是略遜一籌。

安茜的那句“紫禁城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如妃的話升級主題,點出紫禁城本就是“本宮”的家更是“我”的墳墓。

本宮沒有你說的那麼偉大,本宮也想出去看看紫荊城外的生活,本宮不選擇出去不是不願意,只是沒這個本事,本宮十六歲那年進宮,這十幾年來,只學會了一個求生的技能,就是謀算人心以及爭鬥竟逐。你們以為我到了外面,有可能平平安安的過日子嗎?這裡就是本宮的家,也是我鈕祜祿如鑰的墳墓。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這句話中“本宮”和“我”的區別,紫禁城高高在上的皇妃也不該是一個活生生的女人,原來很早以前從入宮的時候可能都忘了,包括她們自己。

從今以後,依舊是如妃和皇后鬥,走馬觀花的還是那些嬪妃。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第一集一出場就賜死陳妃,飛揚跋扈的如妃,到最後一集,她站在紫禁城城牆之上,恍惚瞬間成為當年那個剛剛入宮的如玥。

不愛宮牆柳,只被前緣誤。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要走慶幸是你心中有愛,要留只怪我心中仍然有恨。如今就只好靠你,去償我們這個海闊天空的心願。珍重!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這是對宮廷中的鬥爭捅破式的批判,最後著眼於人性的迴歸,讓人回味至今。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在商業上,2004年在香港可謂是TVB《金枝欲孽》年,香港全城為之轟動,更是帶動珠三角區域以及內地各地的TVB迷。

在文學和藝術成就上,它的立意較之以往的TVB劇高遠更多,即便是妃子們鬥得你死我活,最後大難臨頭,人性仍然會覺醒,甚至放下彼此的嫌隙互相救助。

大家最終反應過來,原來你我都是奴隸,哪怕是“萬鳳之凰”也只是掙脫不了牢籠的“金絲雀”,奴隸和奴隸之間為爭搶主子偶爾的施捨打的頭破血流,才算真正的被愛。

所以最終的覺醒和互相救助,是她們做出的最大的反抗。比起更多的“後宮瑪麗蘇”光環劇,“靠著男人打怪升級得天下”要光彩動人得多。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金枝欲孽》的編劇周旭明和導演戚其義從構思劇情開始,就是從報紙和新聞中取材,從社會需求和市場口味入手。

周旭明很厲害地走的還是“王家衛風格”,常常以“零劇本”開拍,不單一邊寫一邊拍,而且他最終確定的故事走向可能與最初的完全不同。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所以它的主題並不在於復原封建時代女子如何通過降低自尊和培養奴性取悅男性,而是帶入現代人的思維邏輯,結合時事、家庭、婚姻,對處於高壓困境中的人性會發生怎樣的裂變進行解讀。

裡面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以至於每個女性角色都很值得一直細品和討論。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細節上也是呈現了非一般TVB劇的實景拍攝,遠赴北京故宮、頤和園、恭王府、大觀園和橫店影視城等地拍攝,給全劇增添了更多是覺得壯美感。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到如今每每看到故宮雪景,耳邊都會想起那首《詠歎調》。

因為當年足夠喜歡《金枝欲孽》,專門去圖書館查看了相關背景的故事。

在真實的歷史上,嘉慶皇帝一共二後十二個妃嬪。劇集中提到的后妃雖然和史實有所出入,還是可以看出編劇對考據的用心:劇中的皇后原型為孝和皇后鈕祜祿氏,如妃原型為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玉瑩的原型是華妃侯佳氏,爾淳原型是淳嬪董佳氏,安茜原型是安嬪蘇完尼瓜爾佳氏(在歷史上也是宮女出身),沅琪原型是恩嬪烏雅氏(原型比劇中幸運)。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劇中很多細節也耐人尋味。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甄嬛傳,“瑪麗蘇”的另類逆襲

而最PICK《金枝欲孽》的地方是,劇中完全沒有了“我是被迫進宮的其實我不想爭寵但是皇帝非要喜歡我好討厭”這種矯情白蓮花。

講真,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太喜歡《甄嬛傳》的原因。

原著作者流瀲紫也說寫這本書的時候,借鑑過《金枝欲孽》,但是她豈止是“只借鑑”了《金枝欲孽》。一本書下來給我最重要的記憶點就是隻要是個男的都喜歡甄嬛,在甄嬛的後宮之路上一路保駕護航。

幸好鄭曉龍接下了這本書,經過改編,講述這段發生在宮廷中的故事,但其實並不止著眼於宮廷這些事上。他們藉助宮廷這個歷史舞臺,解讀這段歷史,闡述這段文化,表達他們對世態人心的見識。

《甄嬛傳》我看到是甄嬛的成長史,完成了一部後宮史詩劇。更多的時候是反封建,他著眼在於甄嬛傳經歷一系列的宮廷鬥爭後失去初心開始籌謀,即便用心機和權利獲得了最終表面上的勝利,但是其實都是輸家,到最後連同她自己的人性也迷失。

在男權的社會制度下,後宮的活動是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嬪妃父兄們的升降榮辱和宮內的冷暖陰晴密切相連,牽一髮而動全身。

由此,也使我們多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氣象風雲。

除此之外,還能感受到內地製作的精美和考究,這也是和大多TVB宮廷女人戲不同的地方,這也是她之所以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原因。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小說是架空的,但故事背景、歷史情況、服飾考據等都是仔細研究過的,就連清宮禮儀也專門找來了中央戲劇學院碩士生導師的張曉龍,他是專門研究過相關課題,並且教授形體課程中也會講到古代禮儀。

劇中的的飲食、服飾、醫藥、器物、禮儀、官制等方面都比較考究,在清代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物身上的禮儀和規矩都展示的很到位,這也是足以見證創作團隊的用心。

張曉龍擔任了該劇的禮儀指導,還在劇中扮演了溫太醫。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宮心計,“聖母白蓮花”在TVB的完勝

看完前兩部堪稱經典的宮廷女人戲,作為“聖母白蓮花”的代表劉三好就出場了,只是我並不太推崇連名字都那麼“宮鬥”的《宮心計》。

講真,在封建社會的後宮中,如果是劉三好這樣的性格,這樣好管閒事的作風,真的是骨灰都可以填坑了。

不可否認,【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是優良美德。但是真的在宮廷中保持優良美德,僅憑藉金手指就平步青雲,似乎有違常理。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並不是說《宮心計》中存好心做好事的做法錯誤,而是在吃人的封建社會後宮中,根本就不存在“我是美麗善良的小仙女,因為心地善良男主男二都喜歡我,跟我作對的女炮灰女二愚蠢又罪該萬死”,而此類通病在大多宮鬥劇中層出不窮。

這也是為什麼《宮心計》中的姚金玲比女主更讓人覺得真實,連同“本宮打你就打你,難道還要看日子?”這樣的金句都如此帶感。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不得不承認,在江河日下的TVB,憑藉《宮心計》進行了最後的挽尊,以大結局收視50點的成績再創輝煌。

這點只能說明商業上的成功,許是更貼合忙碌的香港人對純淨的人性終勝利的嚮往,並不能說明《宮心計》作為宮鬥劇是優秀的作品。

《宮心計》在豆瓣評分6.7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對比《金枝欲孽》在豆瓣的高評分8.8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這充分地說明了香港觀眾和內地觀眾的口味不同,就像當年的《皆大歡喜》在香港就備受歡迎,其實在內地的收視人群很窄。

在內地大爆的《甄嬛傳》,到了香港也只能水土不服,遭遇爆冷。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反而“巔峰瑪麗蘇”的《武媚娘傳奇》在TVB收視破30點(香港觀眾是有多喜歡“瑪麗蘇”啊,可能現實生活壓力太大,只能在電視劇和小說中找尋YY的快感)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在香港爆冷的《甄嬛傳》在豆瓣是8.9的好成績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到底什麼才是“大女主戲”

現在常聽的詞是“大女主戲”,而在我心目中真正的“大女主戲”並不是如何依靠生命中的男人們“金手指”一路高走,走上人生巔峰。在宮鬥劇中的結局正如《金枝欲孽》所說,“根本沒有人會贏。”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在資本運作下的劇集,敘述線動不動幾十集,甚至巔峰九十集,《金枝欲孽》30集,故事起始在清代嘉慶15年,到皇宮發生天理教動亂。

榮衰雖短短一年,卻漫長的得彷彿過完了一生。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現在集齊了兩屆視後,一個回巢的馬浚偉,一個多年媳婦熬成婆的馬國明,一群平均年齡在40+歲的演員,有了《宮心計》在前,對這部《深宮記》並沒有很多期待。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首播收視25點,外加跨平臺收視近30點,《深宮計》終於創下今年以來的港劇最高收視。讓人不得不關注到這部劇。

TVB大多宮廷劇,都是“好人好到零瑕疵,壞人則壞到骨子裡”,梅小青則是以輕喜劇而聞名,《金牌冰人》、《錦繡良緣》、《公主嫁到》等都是多為這樣家長裡短的女人戲。

宮廷女人戲讓我覺得最不錯的應該是馬浚偉和蔡少芬的《洛神》,雖然郭女王和甄宓的宮鬥篇幅不多。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現代戲代表作則是《法證先鋒2/3/4》、《當旺爸爸》、《絕世好爸》、《娛樂插班生》等等,都是以輕鬆劇情著稱。

這次在《深宮記》中的人物多面性和複雜程度比第一部《宮心計》好很多了,比如頭號反派太平公主,她表面上貪戀權力,為了一己私慾不顧社稷江山,但是她私下是對前駙馬情深義重。還有善於心計的太子妃,並不是看上去如表面一樣的善良美好,而是為了權勢不惜毀自己親妹妹的容貌,引得親妹妹自殺。

14年過去了,一個能跟《金枝欲孽》斗的都沒有

確實沒有《宮心計》的人物那麼單薄,只是這部中每個人物的心性和心計還是可以讓觀眾看一眼就瞭然於胸,人物缺乏細節動作描寫,宮鬥中完全靠一張嘴,咬文嚼字又四字成語,完全難以引發代入感。

這已經是TVB監製梅小青盡的最大努力,儘可能地貼合內地觀眾的口味。

只是一部宮廷女人劇不能如此不顧歷史背景地大雜燴,真的不太想看到《深宮“法證先鋒”》的誕生。作為宮廷女人戲最基本的素質,不是應該多拿出一些智商,好好宮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