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房子真的降到二三十萬一套嗎?

整體房價平穩運行,熱點城市繼續降溫

2017年可謂是樓市調控大年,在密集出臺的限購限貸、限價限售調控政策後,一線城市及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房價終於開始慢慢降溫,過快上漲勢頭得到抑制。

十年後房子真的降到二三十萬一套嗎?

根據國家統計局24日發佈的2018年1月份全國房價數據可以看出,15個熱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繼續保持穩定,北上深同比下跌,僅廈門、濟南、武漢、廣州四城同比上漲。

十年後房子真的降到二三十萬一套嗎?

15個熱點城市無論從環比數據還是同比數據來看,漲跌幅都不是很大,整體房價趨於平穩;部分熱點城市前期調控效果仍在發酵,繼續降溫成為主基調。

調控不會松,2018年將是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的一年

2月16日新華社發表了題為《“房住不炒”讓房價漸回理性》的文章,就2018年樓市調控發文,文中表示房價控制並非這輪調控的終極目標,2018樓市將繼續從緊調控!

新華社開年發文,日光盤、地王熱等樓市高燒現象逐漸退幕,在“房住不炒”指揮棒下,房價逐漸迴歸理性。

歷時一年半的調控最直觀的效果就是我們看到的一二線房價降溫,與此同時,伴隨熱點城市的降溫,三四線樓市開始崛起。

從目前看,調控仍然沒有鬆動的跡象,房價控制並不是此輪調控的終極目標。住建部部長王蒙徽明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

十年後房子真的降到二三十萬一套嗎?

可見2018年樓市調控還將繼續,在多種精細化調控手段下,房價穩定波動將成為常態,大起大落是小概率事件。

買房並不是解決住房問題的唯一途徑,房價也不會降到人人都買得起的地步

房價上漲有其自身邏輯性,一線城市四五萬一平的均價不是憑空冒出來的,房價是一個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人均收入、物價水平等的綜合反映,也許許多人的工資都跑不贏房價上漲的速度,但如果一旦房價暴跌,人人均可買房,將會引發一系列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無論是市場自我修正還是宏觀調控的大手,都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正如住建部所言,房價控制並非此輪調控的終極目標,調控不是為了讓房價回到二三十萬一套,讓人人皆可買房。解決住房問題的手段,除了增加商品房供應,完善租賃住房也是重要手段。

事實上廣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經開始租房租賃試點工作,2018年住建部將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兩到三年租賃住房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

我個人認為,就算降到這個水平,買不起房的人還是買不起,下面聽我慢慢道來。

21世紀,我國進入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房地產異軍突起,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支柱,由房地產衍生,帶動數百種產業的發展,現在我國沒有任何一種產業,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和帶動效力。國家出臺的抑制政策,反而成為房價上漲的理由,是不是覺得有點像牛市的股票。一旦房地產泡沫破碎,對我國經濟及所有公民的影響都是災難性的。回到題主的問題,一旦泡沫破滅,連生計都是問題,房價確實是便宜了,但是你的錢也會不值錢,到那個時候還是一樣買不起房。如果大家不信,我們來看看日本房地產泡沫破碎,對國家經濟帶來了多大的影響。

1991年,日本樓市決堤,房價一瀉千里,造成歷史上最大的房地產泡沫之一。

1990年,股票市場率先崩盤。短短一兩年間,日經指數從最高的38915點跌到14309點,跌幅高達50%以上。

接著,樓市崩盤。由於土地市場與資本市場關係密切,資本市場崩盤隨即傳導到樓市。金融機構為避免損失,要求企業償還貸款,企業不得不變賣股票和不動產,大量地產拋到樓市,地價應聲而跌。房地產企業倒閉,銀行因為不良貸款率暴增而倒閉,普通國民住房轉眼之間成了負資產。

崩盤之前,難道日本政府沒有做出任何努力嗎?

其實,早在崩盤之前幾年,政府就已看到樓市和股市的狂熱,頻頻出手,可惜無濟於事。

當時日本的樓市調控措施與現在並沒有什麼兩樣。1987年,日本政府要求金融機構嚴控房地產貸款量,“房地產貸款增長速度不能超過總體貸款增長速度”;同時提高房地產稅收,持有不到兩年的土地交易被課以重稅。

然而,這些舉措對房市並沒有產生任何正面影響。土地管控措施,非但沒能遏制地價飛漲,反而因為對土地限制過多,從而導致供給不足,地價不降反升。

在貨幣市場上,日本開始大幅度收縮。在短短1年內,日本央行連續3次提高貼現利率,連續5次加息。然而,過於著急的貨幣政策,反而成為股市崩盤的導火索。

崩盤都是在最不經意的時候來臨。城市化紅利消失、人口紅利衰退、資本過度炒作、對樓市股市過度依賴、調控政策過於剛猛……所有或隱或顯的負面能量,在這一刻全面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