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房子真的降到二三十万一套吗?

整体房价平稳运行,热点城市继续降温

2017年可谓是楼市调控大年,在密集出台的限购限贷、限价限售调控政策后,一线城市及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房价终于开始慢慢降温,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抑制。

十年后房子真的降到二三十万一套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24日发布的2018年1月份全国房价数据可以看出,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北上深同比下跌,仅厦门、济南、武汉、广州四城同比上涨。

十年后房子真的降到二三十万一套吗?

15个热点城市无论从环比数据还是同比数据来看,涨跌幅都不是很大,整体房价趋于平稳;部分热点城市前期调控效果仍在发酵,继续降温成为主基调。

调控不会松,2018年将是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的一年

2月16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房住不炒”让房价渐回理性》的文章,就2018年楼市调控发文,文中表示房价控制并非这轮调控的终极目标,2018楼市将继续从紧调控!

新华社开年发文,日光盘、地王热等楼市高烧现象逐渐退幕,在“房住不炒”指挥棒下,房价逐渐回归理性。

历时一年半的调控最直观的效果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二线房价降温,与此同时,伴随热点城市的降温,三四线楼市开始崛起。

从目前看,调控仍然没有松动的迹象,房价控制并不是此轮调控的终极目标。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明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十年后房子真的降到二三十万一套吗?

可见2018年楼市调控还将继续,在多种精细化调控手段下,房价稳定波动将成为常态,大起大落是小概率事件。

买房并不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唯一途径,房价也不会降到人人都买得起的地步

房价上涨有其自身逻辑性,一线城市四五万一平的均价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房价是一个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人均收入、物价水平等的综合反映,也许许多人的工资都跑不赢房价上涨的速度,但如果一旦房价暴跌,人人均可买房,将会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无论是市场自我修正还是宏观调控的大手,都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正如住建部所言,房价控制并非此轮调控的终极目标,调控不是为了让房价回到二三十万一套,让人人皆可买房。解决住房问题的手段,除了增加商品房供应,完善租赁住房也是重要手段。

事实上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始租房租赁试点工作,2018年住建部将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到三年租赁住房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

我个人认为,就算降到这个水平,买不起房的人还是买不起,下面听我慢慢道来。

21世纪,我国进入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房地产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支柱,由房地产衍生,带动数百种产业的发展,现在我国没有任何一种产业,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带动效力。国家出台的抑制政策,反而成为房价上涨的理由,是不是觉得有点像牛市的股票。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碎,对我国经济及所有公民的影响都是灾难性的。回到题主的问题,一旦泡沫破灭,连生计都是问题,房价确实是便宜了,但是你的钱也会不值钱,到那个时候还是一样买不起房。如果大家不信,我们来看看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碎,对国家经济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1991年,日本楼市决堤,房价一泻千里,造成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一。

1990年,股票市场率先崩盘。短短一两年间,日经指数从最高的38915点跌到14309点,跌幅高达50%以上。

接着,楼市崩盘。由于土地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资本市场崩盘随即传导到楼市。金融机构为避免损失,要求企业偿还贷款,企业不得不变卖股票和不动产,大量地产抛到楼市,地价应声而跌。房地产企业倒闭,银行因为不良贷款率暴增而倒闭,普通国民住房转眼之间成了负资产。

崩盘之前,难道日本政府没有做出任何努力吗?

其实,早在崩盘之前几年,政府就已看到楼市和股市的狂热,频频出手,可惜无济于事。

当时日本的楼市调控措施与现在并没有什么两样。1987年,日本政府要求金融机构严控房地产贷款量,“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总体贷款增长速度”;同时提高房地产税收,持有不到两年的土地交易被课以重税。

然而,这些举措对房市并没有产生任何正面影响。土地管控措施,非但没能遏制地价飞涨,反而因为对土地限制过多,从而导致供给不足,地价不降反升。

在货币市场上,日本开始大幅度收缩。在短短1年内,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连续5次加息。然而,过于着急的货币政策,反而成为股市崩盘的导火索。

崩盘都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来临。城市化红利消失、人口红利衰退、资本过度炒作、对楼市股市过度依赖、调控政策过于刚猛……所有或隐或显的负面能量,在这一刻全面爆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