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總督與巡撫,到底誰的權大?

清朝例設總督8人,巡撫15人。

於是問題就來了:作為地方要員的總督和巡撫,到底誰說了算呢?

一般人想當然地會認為總督比巡撫大,總督肯定是管著巡撫的。

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

1、總督和巡撫,完全是平級

總督與巡撫其實是完全平行的兩個官職,並沒有上級與下屬之分,也就是說,總督是不能直接給巡撫下命令的。

當然,如果總督有欽差命令,那是另當別論了。

譬如,在剿長毛的非常時期,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慈禧在聖旨裡特地加了一句“節制五省軍政”,這個總督就很厲害了。

即使如此,江西巡撫沈葆楨還是不肯給曾國藩面子的,軍餉說不供應就不供應了。曾國藩拿他也是沒有辦法的。

當然,沈葆楨是官二代,舅舅兼岳父是林則徐,底氣足點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吧。

正常情況下,總督與巡撫在行政級別上完全是平級,但在官品上,總督還是略高於巡撫的。

總督一般為正二品官,如果加尚書銜,就是從一品。

而巡撫一般為從二品官,多數會兼兵部侍郎銜,就是正二品。

但官品只是個政治待遇,與實權沒什麼直接聯繫。

大清的總督與巡撫,到底誰的權大?

2、督撫同城,怎麼破?

在大清的8個總督中,有4個地方還是督撫同城,這樣一來,兩名封疆大吏相處起來,就更復雜了。

這4個地方分別是:閩浙總督與福建巡撫同駐福州,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同駐廣州,湖廣總督和湖北巡撫同駐武漢,雲貴總督和雲南巡撫同駐昆明。

督撫同城,到底誰說了算,就看這兩個人的具體情況了。

從朝廷的本意來看,同設督撫,本意就是為了地方官員相互節制,防止地方大員一人坐大,不好控制。

所以,一地督撫斗的越厲害,朝廷越容易控制。

相反,如果督撫相處的好,朝廷反而有些害怕,會想辦法趕緊調動。

尤其是到了晚清,幾名重臣頻繁在各地的督撫位子上調來調去。

譬如李鴻章,從江蘇巡撫到直隸總督,再到兩廣總督……

再譬如張之洞,從山西巡撫到兩廣總督,再到湖廣總督……

朝廷的馭術很簡單:地方要員就必須不停地騰挪,不能讓你在一個地兒待的太久,待的太久了,混成老資格,就不太好控制了。

大清的總督與巡撫,到底誰的權大?

督撫同城,有鬧的很兇的,譬如張之洞做湖廣總督時,就不把巡撫放在眼裡,有次在任命一個知縣時,張之洞要用張三、巡撫要用李四。

負責發佈官員任職命令的布政使陳寶箴不知道該聽誰的,他也很有性格,乾脆就發了這樣一個任命書:

——奉總督命,任張三為知縣。奉巡撫命,任李四為知縣。

至於誰去當,愛誰誰去,他也不管了。

陳寶箴如果你不知道,他的孫子大家肯定知道,叫陳寅恪。

督撫兩人一看這個情況,都覺得很難堪,最後張三李四全不用,讓布政使自己去安排個人了。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問了,布政使難道就不怕總督和巡撫嗎?

你還甭說,布政使還真不怕督撫。布政使也是從二品官,不但與巡撫是平級,而且他是皇上專門派到地方監督地方政務和財務的。

從這個角度看,不是布政使怕督撫,而是督撫怕布政使才對,因為他可以直接給皇上打小報告。

從大清官員發展軌跡來看,能出任布政使的,下一站一般都是巡撫、總督。

大清的總督與巡撫,到底誰的權大?

也有督撫雖同城,但相處的很愉快的。

譬如,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撫時,與湖廣總督官文相處的就非常好,堪稱官場楷模。

胡林翼一開始很討厭官文,因為官文屁事不做,天天就知道賣官撈銀子。

胡林翼參他的摺子都寫好了,但有幕僚指點他說:

——巡撫參總督,只會兩敗其傷,一點好處都沒有。就算你真把他趕走了,換一個人來,就肯定合你意,比他強嗎?

胡林翼一想是這個理兒,立刻換了思路,把自己老婆給官文的媽當了乾女兒,有戰功把官文名字寫前面,給官文很多銀子花,官文從此安心享受,徹底放權給胡林翼。

大清的總督與巡撫,到底誰的權大?

胡林翼真是深諳官場相處之道的,可惜這麼簡單的道理,好多人不明白。

同城相鬥,最後雙雙落敗,徒留世人笑話,官場這樣的事,多了去了。

所以當官走仕途的,一定要多讀讀歷史,歷史是最好的導師。

要知道毛澤東他老人家的床頭,都是放著一套《資治通鑑》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