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的陵墓在哪?劉秀是怎麼死的?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於信也

劉秀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間,多次發佈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裁併郡縣,精簡官員。結果,裁併四百餘縣,官員十置其一。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劉秀的陵墓在哪?劉秀是怎麼死的?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於信也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陵寢墓地

漢光武帝陵位於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白鶴鄉。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的陵園,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佔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劉秀雖有著前朝血統,但他卻是一介布衣,曾經的放牛娃、莊稼漢,和他的先祖劉邦及後來的朱元璋等一樣,依靠自己的能力打下了天下,實現了滅莽復漢的“中興”偉業。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為表漢景帝劉啟。史載有個非常有名的歷史典故叫“唐姬誤會”,講的就是劉秀先祖劉發陰錯陽差富有戲劇性的誕生史,因此史上有“一場誤會延續劉漢王朝二百年”之說。

話說某一天晚上,西漢第四位皇帝、劉邦孫子景帝劉啟要去一名叫程姬的妃子那裡過夜,準備臨幸程姬。對於身處美女成群結隊的後宮、尤其是對於地位較低而與皇帝難得一見的程姬來說,那是很激動的事情。可是,“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闢,不願進”。為什麼呢?因為適逢程姬大姨媽到來,但事先有沒請假告知。為不掃景帝性致,她機智地想到一個辦法,叫來自己身邊的一個唐姓侍女,讓她代為自己上床陪侍景帝。而“上醉不知,以為程姬而幸之”。

事後漢景帝才發覺並不是程姬。上就上了吧,這是皇帝的權利!不久,發現侍女還有喜了。既然生米做成熟飯,景帝乾脆明媒正娶,把她封為唐姬。等生下兒子,於是就取名為劉發,是為景帝劉啟的第六子。“以其母微,無寵,故王卑溼貧國。” 景帝共生育14子,劉發因為生母身份卑微而被被封到了長沙這麼一個“卑溼貧國”為王。後來景帝一高興又劃了武陵、零陵、桂陽三個郡,曾經的劉打發變成了劉大發!

劉秀的陵墓在哪?劉秀是怎麼死的?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於信也

劉回的兒子叫劉欽,南頓令,一縣之主。公元3年,劉欽就死了,留下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最小的兒子就是劉秀,這時才9歲。只好一起寄養在叔叔劉良家。本來,由於是宗室子弟,可以按時領到皇糧,享受財政撥款。不想,這種待遇沒享受多長時間,王莽篡位了,天下不再水滸傳》中宋江、柴進的感覺。

劉秀來到太學,師從廬江人、中大夫許子威先生學習《今文尚書》,而且一學就是三年。順便說一下,我國的經學在兩漢時期,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分。當年秦始皇大搞“焚書坑儒”,有儒生冒著生命危險珍藏下來一些儒家書籍,採用先秦時通行的小篆字體寫的,被稱為“古文經書”。而由倖存的經師口授,由學生們採用西漢通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儒家著作,則被稱為“今文經書”。古文經學則講究名物訓詁,要求按字義講經,注重考證,經書上沒有的東西不能亂扯,反對讖緯靈異;而今文經學講究微言大義,還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引入時下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等理論,宣傳君權神授,根據當時社會政治的需要來解釋自然現象和人事變遷,很得大漢王朝君臣的歡心,所以被列為官學教材。

對於今文經學的學習要求是重在把握精神實質,“略以其意屬讀而已”,並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所以,史家說劉秀“略通大義”、“大義略舉”,並不是說他“學得不怎麼樣”、“只知道大概”,而是說他很好地把握了《今文尚書》的精神實質!對劉秀來說,這三年最重要的收穫並不是學習成績,而是開闊了眼界,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種田的日子很無奈。並且,這期間劉秀還有一個巨大的收穫,就是結識了一批對他人生有巨大意義的同學。這些對於劉秀的未來,影響巨大。

其實,權威史籍的記載和他一生努力學習工作的事實表明,他在太學的學習成績是很好的。劉秀後來成為有本事、有作為的皇帝,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不僅有很高的學歷,而且有與之相符的“學力”:他能夠學以致用!

三、隨兄參加義軍,變為一員勇將

如同當今很多大學生一樣,離開校門一刻即是失業之時。三年長安太學畢業之後,劉秀又回家接著回去種田。在他二十八歲的那年,機會終於來了!

新莽末年,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劉玄為帝,即為更始帝,複用“漢”的旗號。本來有機會當皇帝的劉縯,因為新市軍、平林軍將領們認為劉縯治軍嚴明而不得自由,最終劉縯被劉玄封為大司徒,劉秀則被封為太常偏將軍。

南陽一帶的情況使王莽極其震驚,急調集結43萬大軍(號稱百萬)由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聯合率領前往鎮壓,並首先在昆陽城北與守城的劉秀相遇。而當時昆陽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劉秀安排好守城部將後,自己帶領另外12人騎馬乘夜闖出城南門,召集在外的軍隊並全部將集合起來救援昆陽,又親率千餘步騎兵當先鋒火速回援。

此時守城的部將王風已抵擋不住而要求向王邑、王尋投降,只是因為王邑、王尋定要攻陷屠城而沒有答應。劉秀率軍殺到,以一敵百,殺敵千人,士氣大振。接著,劉秀又率3000敢死隊,從城西直衝敵軍的中軍地帶。由於王邑、王尋輕敵,結果只派一萬餘人迎戰,結果大敗,王邑被殺。劉秀軍隊合力夾攻,王莽軍隊慌忙潰逃,伏屍百里,近幾千人逃回了洛陽。昆陽一戰,讓劉秀聲名遠播、功高震主,也正式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鐘。

而此時的新市軍、平林軍將領們看到劉縯、劉秀兄弟威名日益壯大,於是勸更始帝劉玄殺死了劉縯及其部下。而劉秀怕自己遭到不測,光養晦、隱忍負重,趕緊跑到宛城向劉玄假意請罪。而劉玄見劉秀並沒有反對他的意思,有些慚愧,而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此時的劉秀,在宛城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

四、天下重歸一統,終為一代帝王

更始元年(23年)九月,劉玄的軍隊相繼拿下長安與洛陽,王莽死於混戰中,新朝滅亡。劉玄先是命劉秀前往洛陽修整宮府,後派他代表朝廷到河北一帶宣示朝廷旨意。期間還粉碎了一起假冒漢成帝之子另立朝廷的反叛事件。更始帝派使節到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並命令劉秀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與有功將領應詔去長安。劉秀對這種削勢奪權的意圖自然明瞭而拒絕,自此兩人的裂痕開始明朗。更始二年(24年)秋天,劉秀調集各郡兵力,對周邊各地農民起義軍各個擊破並進行了收編。就在赤眉軍迅猛進兵長安之時,劉秀佈置重兵伺機奪取關中,窺視洛陽。建武元年(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東漢或後漢。當年十月,定都洛陽。但此時的中國依然處於群雄割據、戰火紛亂之中。

劉秀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間,多次發佈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裁併郡縣,精簡官員。結果,裁併四百餘縣,官員十置其一。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劉秀統一中國後,厭武事,不言軍旅。

劉秀以文治國,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他還親自到太學講論經學,對於東漢一朝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劉秀在政治上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提高皇權。他繼續削弱相權,把決策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為核心的“臺閣”手中。他加強了對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監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監督地方行政系統。他精簡官僚機構,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支出,間接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在歷史上是十分成功的一次,為後世提供了一個好的範例。

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

名人介紹

劉秀的陵墓在哪?劉秀是怎麼死的?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於信也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開封蘭考縣),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漢室宗親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

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亦稱建武盛世。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

劉秀死後,其子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後人多稱呼為光武帝。劉秀是歷史上的一位頗有作為的開明君主,面對斷壁殘垣、江山破碎的社會狀況,他勤於國政,改革開拓,終於使東漢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廢墟中恢復和發展。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原文翻譯及賞析

車駕至臨溜自勞軍,群臣大會。帝謂弇曰: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

而韓信襲擊已降,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於信也。又田橫烹酈生,及田橫降,高帝詔衛尉,不聽為仇。

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步來歸命,吾當詔大司徒釋其怨。又事尤相類也。

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光武帝來到臨淄,親自慰勞軍隊,群臣在這裡隆重地聚會。光武帝對耿弇說:從前韓信因攻破歷下而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揚名。

歷下和祝阿都是齊國的西界,你與韓信的功績也足以相比。但韓信襲擊的是已經降伏的對手,而將軍卻獨力戰勝強大的敵人,這個功績的取得,確實要比韓信難。

再說田橫烹殺了酈生,等到田橫投降,漢高帝下詔告誡衛尉酈商,不許他與田橫結仇。張步也曾殺過伏隆,如果張步前來歸降,我也要下詔給司徒伏湛,要他消除仇怨。

這兩件事又更加相似了。將軍從前在南陽時,就提出了這項重要的計策,我原以為迂遠疏闊,很難實現,現在看來,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註釋

1、臨淄:縣者。原春秋戰國時齊國的都城,在今山東淄博西北。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曾隨劉秀起兵,後拜建威大將軍,封好畤侯。在掃平齊地割據勢力張步的戰爭中,立有大功。

2、車駕:即車,皇帝外出時乘用,因代指皇帝。這裡指漢光武帝劉秀。

3、韓信破歷下:漢高帝三年,韓信襲擊歷下軍,佔領齊國首都臨淄。

4、祝阿:地名,故地在今山東長清縣。光武帝建武五年春,張步屯軍祝阿,耿弇率兵討伐,大破張步。後兩軍又戰於臨淄,時光武帝車駕親自勞軍,事在建武五年冬。

5、西界:歷下,祝阿都是古時齊,魯的分界,在齊國的西部。

6、襲擊已降:韓信襲破歷下之前,劉邦已派酈食其到齊,遊說齊王。齊王同意與漢和好,並撤除了對漢的防禦。韓信趁其不備襲擊齊軍,並攻滅齊國。

7、勍敵:勁敵。實力強大的敵人。

8、田橫烹酈生:當韓信襲歷下時,田橫以為酈生出賣了自己,便將酈生烹殺。

9、衛尉:官名。即酈商,酈食其的弟弟,劉邦即位後封信成侯。劉邦曾警告酈商不得報仇。

10、張步等二句:光武帝派光祿大夫伏隆拜張步為東海太守,劉永也遣使立張步為齊王。張步接受劉永的封號,殺了伏隆。大司徒,伏隆的父親伏湛。

11、將軍二句:耿弇在南陽跟從劉秀,曾自請北收上谷兵(王莽時、耿父為上谷太守)、平定漁陽的彭寵,涿郡的張豐、向東消滅張步、平定齊地。劉秀同意了他的策略。

劉秀的陵墓在哪?劉秀是怎麼死的?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於信也

【作品鑑賞】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韓信這位蓋世英雄作襯托,突出了耿弇的不同凡響

這篇百餘字的談話精闢短小,特色鮮明。作者用事實說話,恰當地運用史實和現實相聯繫,評人論事,闡明觀點。 第一句至第三句是文章的第一層,寫光武帝對耿弇削平割據的戰略構想並不以為然,但當戰爭開始後耿弇在戰鬥中節節勝利,使光武帝為之振奮。尤其是當耿弇拿下臨淄以後,光武帝深受震動,破例親臨前線勞軍。他對耿軍事上的才能和勝利極為讚賞,可他並不是滔滔不絕空發議論,而是用簡練生動的事實來說明問題。如:過去用兵如神的韓信,是破歷下開創了漢家基業的。而今,耿弇卻以攻取祝阿而大顯神威,可以說是和韓信功足相方了。過去,韓信平定青州,是襲擊已降,借他人之力取勝,而現在耿弇卻憑藉自己的才智,獨拔勍敵,這就高出韓信一籌了。所以說其功乃難於信也。這些事實表明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這些勝利的取得,恰恰表明了耿弇是個有志者,是個非同一般的英雄。

作者以歷史和現實來評人論事,既省卻了大段的空泛議論,又達到了表彰鼓勵耿弇的目的,使人心悅誠服。作者以事實為依據,採用對比、襯托的方法,突出了耿弇智勇雙全、功勳卓著。首先,作者用今昔對比,說明韓信開基和耿弇發跡皆在戰略要地齊之西界。耿弇取得的重大勝利無疑對穩定東漢局勢有重大意義,其功勞是足以和韓信相媲美的。歷史上,漢家基業的創立,是靠韓信這樣一批功臣實現的,而現今的中興,也是由於有耿弇一樣的驍將而成功的。光武帝是感到由衷欣慰的。接著,作者又進一步用襯托的方法,突出表彰耿弇的功勞大大超過了韓信,因為韓信雖然勇冠三軍、所向披靡,但他平定齊國時是襲擊已降,攻擊的是放下武器的敵人,這算不了什麼。而耿弇平定割據勢力,卻獨拔勍敵,靠自己的智勇戰勝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所以其功乃難於信也,是不容置疑的。作者以韓信這位蓋世英雄作襯托,突出了耿弇的不同凡響。這種讚譽無疑會更加激勵人們的鬥志,也達到了光武帝勞軍的目的。

劉秀的陵墓在哪?劉秀是怎麼死的?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於信也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光武帝將耿弇的功業與西漢名將韓信相比,並且認為耿弇攻取祝阿比韓信攻破歷下更難

第四句至第五句為第二層,作者用同類比較的方法,指明歷史上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對田橫投降後詔衛慰不聽為仇,而現在對張步也將採取寬大為懷的政策,詔大司徒釋其怨。這一比較,一方面交待了對敵政策,瓦解分化了敵人,同時也隱含著作者炫耀自己是明君賢主的心理。對比和襯托的運用,使文章更加生動感人。 文章層次清楚,結構嚴謹,文字簡短,語言生動。這段談話一共六句三層。前三句為一層,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彰耿弇的功績,簡練闡述他不僅和韓信功足相方,而且其功乃難於信。中間兩句為一層,作者用同類比較的方法回顧歷史,聯繫現今,交待對張步的政策,以分化瓦解敵人。

最後一句為一層,盛讚耿弇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結束談話。這三層緊密相聯,環環相扣,不蔓不枝,觀點鮮明。這段談話,語言也異常簡潔, 凝鍊, 如對歷史事件, 寥寥數筆精煉概括, 既不鋪張展開, 也不妄加評論, 省卻大量篇幅, 作到言簡意賅。尤其是有志者事竟成一句, 有畫龍點睛之妙, 因此, 至今還是激勵人們克服困難的習慣用語。 本文只有百餘字,但能恰當地引用歷史事實闡明自己的觀點。光武帝首先將耿弇的功業與西漢名將韓信相比,並且認為耿弇攻取祝阿比韓信攻破歷下更難,所以更值得稱頌,這大大地肯定了耿弇的戰功。接著又引證史實,表明只要張步投降,他願意赦免其罪過。這就進一步瓦解了敵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