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力量 書寫人間大義——中國建設報人走進汶川

中國建設報

感悟生命力量 書寫人間大義——中國建設報人走進汶川

感悟生命力量 書寫人間大義——中國建設報人走進汶川

感悟生命力量 書寫人間大義——中國建設報人走進汶川

“又見汶川白雲藍天,大地不再憂傷,山河流淌春光;又見汶川白雲藍天,放飛美麗的夢想,走進新家園……”勤勞勇敢的汶川兒女通過歌聲告訴世界,震後十年,他們從悲壯走向豪邁,經歷了涅槃重生。十年,置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發展歷程中,不是一個太長的刻度。十年涅槃,汶川在廢墟上生長與奮進,回憶是永恆的力量。

災難是一面鏡子。汶川地震之後,政府動員越來越高效,民間參與渠道越來越多元,持續表現出一種認真、一種道義、一種秩序井然,這就是汶川抗震和災後重建創造出的成功模式。

近日,“'5·12'汶川特大地震十週年回望與前行:聯結生命,帶勁生活”學術交流活動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阿壩師範學院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建設報·中國房地產、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築夢高科和愛德基金會聯合舉辦,由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和阿壩師範學院承辦。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阿壩師範學院的學生和有關人員共同走進汶川,以生命傳播理念、用行動踐行責任,在回望中感受生命的韌勁和生機,共繪前行的畫卷與可能。

在回望歷史中發問生命

開幕式上,阿壩師範學院校長向武闡釋了本次活動的初衷。阿壩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吳昊介紹了學校震後搬遷、異地重建的歷史和發展現狀,並表示希望與各方協力合作,實現“把學校建設成合格的本科院校”的美好願景。

阿壩師範學院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高校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解決“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根本問題的最高體現和旗幟標杆。阿壩師範學院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為全州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日前阿壩師範學院舉辦的座談會上,阿壩州副州長、州公安局局長劉波濤表示。

築夢高科總經理孫軍表示,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人類頑強的生命力和大自然的癒合力。

此外,吳昊、向武代表學校接受了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建設報·中國房地產與中南置地的圖書捐贈。

中南置地媒介副總監曾倩文對“一釐米的溫暖”圖書公益行進行了解讀,即“賣出一套房子,捐出一本書”。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表示,應以一本好書打開一扇“大門”,願“盡我們的一份努力來共建共享”。

在“聯結生命,帶勁生活”的主旨發言中,師曾志從十年前的汶川調研說起,發問在媒介無處不在的新時代生命該如何發展、該選擇怎樣的生命。

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徐平從《史記》記載的“大禹興於西羌”歷史典故中闡釋了四川人的地域品性,並介紹了汶川十年重建成果。與此同時,身為汶川人的徐平結合個人經歷,呼籲對生命的思考應與個人、國家、民族結合起來,並強調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命題。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遊志斌表示,“災難是最好的老師”,救援工作是對個體、國家能力的驗證。他從汶川地震的救災經歷中深刻體會到,“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機會”。“生命工作者”不僅要做好災害資料的保存和整理,還要在實踐中把災害倫理和生命傳播結合起來,讓救援工作更高效、更具科學性。

“沒有人自願犯錯誤”。師曾志認為,理性的洞察力實際上來自於科學的理解與清晰的表達,生命傳播者應主動體悟互聯網和“能時代”的內涵,並將個體“對生命的理解、語言的表達,與內心深處的情感連接起來”。

感悟生命力量 書寫人間大義——中國建設報人走進汶川

共建更加美好的人民家園

在中國建設報社戰略合作部負責人田子超主持的“共建更加美好的人民家園”互動環節中,與會專家圍繞“共建共治共享,促進社會有機團結;踐行社會責任,增強人民安全感;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好家園”的主題,探討如何共建更加美好的人民家園。

向武展示了新時代“幸福汶川”的建設成果和阿壩地區的文化優勢,介紹了當地發展的主要問題,包括資金不足、交通硬件設施薄弱等,熱切希望專業人士指導產業發展和文化建設。

首開集團黨委副書記李曉莉在發言中表示,大自然再造和恢復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中華民族奮鬥不息的民族精神指引下,中國人民再造、重塑的能力也是不可比擬的。

在後期建設中,汶川需要更多外部支持,需要將公共基礎工作放在最前沿,以當地百姓為中心開展工作,協調各方力量齊心協力推動重建工作開展。汶川縣委副書記郭祥興表示,汶川期待能夠繼續聯合政企研學媒等各界力量集思廣益推進鄉村振興,切實提高當地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挖掘鄉村文化中極具價值的文化資源,建設更美好的人居環境,真正讓農村居民獲得自豪感和幸福感。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陳濤從對生存意義的追問談起,強調生命觀的重要性。他認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有不同的生命觀。現代個體化的生命觀讓人們在面對個人遭遇時極易陷入消極態度,但如果將生命放置於群體之中、放置到民族和國家之中,當生命與生命之間有了更多聯結時,人就更能夠積極地面對挑戰。

此外,敦和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助理熊敏華、四川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陳鋒、北京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包路芳、愛德基金會副秘書長凌春香分別闡述了對“踐行社會責任,增強人民安全感”、“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好家園”等議題的思考。

“面對災難,我們或許無法做出準確的預測,但利用更加先進的抗震技術可以保證建築物的安全性,利用高效率的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可以保證救援活動的有序進行。這也恰恰是築夢高科的精神內涵。”孫軍在總結髮言中表示,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企業應努力做貢獻。目前,築夢高科推出的鳳凰優選項目就是以讓農民真正共享發展果實為宗旨和目的。該項目從農戶手上直接收購有機無汙染的農產品並向市場供應,以減少中間流通環節。

活動還在映秀鎮漩口中學和震中石遺址舉行了哀思儀式。映秀鎮漩口中學是震後惟一保存較為完整的遺址。震中石是地震期間從地層深處迸出的石頭,是十年前那場災難的“見證者”。靜默與哀思讓活動參與者在真實的場景中追尋生命的足跡、表達對逝者的緬懷、感受生命的堅韌和張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