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踐行綠色發展 共築美麗中國

中國建設報

從奧運賽事場館建設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設計、再到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作為科技型中央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挑起了“中國設計、國際標準”的大梁。

自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以來,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不斷探索科研院所體制改革,現已發展成為擁有10家二級企業的集團化公司,其中“中國”字頭企業5家、境外企業1家。主營業務範圍涵蓋城鄉規劃、建築工程、市政工程三大板塊,已成為目前惟一能夠覆蓋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全部專業門類的科技型企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建築業的綠色發展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抓手。在第47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中國建設報·中國房地產》專訪了中國建設科技集團旗下多家業務公司相關負責人,探尋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和行業領軍企業的綠色發展之路。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踐行綠色發展 共築美麗中國

劉 恆 中國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綠色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築師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踐行綠色發展 共築美麗中國

張 欣 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建築設計三所所長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踐行綠色發展 共築美麗中國

賀 靜 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綠色建築研發中心主任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踐行綠色發展 共築美麗中國

何 群 深圳市華森建築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綠色建築設計研究中心總監、高級建築師

綠色建築是美麗中國必由之路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踐行綠色發展 共築美麗中國

《中國建設報·中國房地產》: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確定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為“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美麗中國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建築業的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與建設美麗中國之間有哪些關係?

張 欣:目前,中國建築業資源能源消耗十分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中國的資源和環境將更加嚴峻。隨著政府與民眾對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建築業傳統的設計手段與建造技術已經漸漸與之相悖。因此只有作出改變,向綠色建築發展才是尊重自然、保護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必由之路。我們認為,綠色建築,特別是綠色的建築設計、建造技術以及運行方式一定是我國建築業的發展方向,發展前景也是十分廣闊的。

對於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來說,我們始終堅持綠色建築觀,作為“綠色建築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完成了各類綠色建築的設計項目。在實踐工程中,我們始終堅持被動式設計優先與主動式設計優化的綠色建築設計理念,結合地域氣候特徵,形成綠色設計策略,實現建築節能,獲得舒適健康的建築環境。

劉 恆:綠色設計體現的是一種對人性化的關懷,給予使用者更舒適的感受和多樣化體驗。建築師要更多地關注行為,從使用、路徑、景觀、視野、交往、感官舒適度等方面去引導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綠色設計不是為了創造視覺上的綠色,也不是為了盈利。真正的綠色設計是為了優秀、適宜的設計而堅持綠色理念,創造社會價值;為了環境的共生而綠色,在日益有限的資源下去創造更本土化、人性化、自然樸實且具有科技感的作品。

以生態型城市設計為例,它改變了傳統城市規劃以道路、建築、土地功能利用等為控制性原則的規劃方式,而是以生態網絡引導城市規劃設計。通過連續的自然通廊和開放空間形成綠色生態網絡,整合區域中的功能、設施、交通、水資源和景觀,修復城市建設的生態體系,形成各種能源、水資源等能量的連續流動和生物系統的有機關聯。

綠色生態網絡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全面展開,與建築融合,產生環境效益,降低碳排放和噪聲汙染,在不同氣候地區形成獨特的氣候調節效應和最佳的通風遮陽系統,改善了微氣候,給人們提供複合化的休閒體驗,同時也激活了商業價值。

賀 靜:進入21世紀,中國成為世界上既有建築和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建築業的大發展解決了幾億人的基本居住和生活問題,促進了城鎮化進程和經濟高速發展。同時,建築的建造、使用、改造、拆解等過程也帶來大量資源環境負荷,包括消耗大量礦產資源和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產生建築垃圾。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現實情況下,研究如何有效降低建築全生命期資源環境負荷,已經刻不容緩。

建築活動是人與自然的一種相處關係,如果用分子和分母來類比,分子是建築活動提供給人和社會的服務,分母是建築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發展綠色建築可以理解為提高二者的比值,即實現人與自然間更為和諧的相處關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優美生態環境”的雙重需要。

何 群:發展綠色建築已經從一個行業的共識上升成為一個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從我們行業來講,綠色建築是當之必行的一個任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意識到,在推廣過程中,會遇到來自不同層面的困難,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推廣綠色建築的重中之重在於將綠色建築的理念逐漸注入到建築設計、施工行業從業者的頭腦中,形成一個行業共識,這也是我們整個集團追求的目標。

科技型央企的綠色發展路徑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踐行綠色發展 共築美麗中國

《中國建設報·中國房地產》:作為中央企業,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以服務國家戰略為使命,在“一帶一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推動實施進程中,充分發揮集團專業門類齊全、技術實力雄厚的綜合優勢,提供一攬子服務方案,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在發展綠色建築方面有哪些成果和經驗?

劉 恆: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一直把綠色設計作為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綠色建築設計研究院作為集團綠色設計的主力軍,這些年的發展首先是植根於集團倡導的本土化的綠色理念,然後是迴歸本元的綠色設計體系和生態型的建築設計價值觀,關注生態型城市設計的研究、綠色低碳與建築的整合設計,推崇綠色發展觀、綠色生長觀、綠色人本觀與綠色科技觀的結合,致力於改變靠技術堆砌和評星應試的綠色建築發展現狀,以設計實踐引導綠色發展。此外,綠色建築設計研究院力求打造設計諮詢一體化的全生命週期服務模式,踐行建築師負責制的EPC全過程諮詢,系統性地解決了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問題。

張 欣:集團倡導的中國綠色建築2.0時代已全面開啟,一是要實現建築業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能源,降低環境負荷,實現“五節一環保”。二是創造建築的先天綠色基因,注重提高建築品質,建造以人為本的建築。三是使綠色建築更加符合經濟和市場需求,激發內生動力,實現綠色建築的投資可回收。

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作為集團下屬子企業,是我國大量建築標準和規範非常重要的編制單位,在綠色建築領域也主編或參編了眾多重要規範和標準的編制。在此基礎上,我們基於被動式技術的綠色建築設計、建築能效監控、BIM運維以及建築節能等領域串聯成獨具特色的綠色建築服務策略,取得了眾多的成果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舉一個住宅區項目案例,我們給它取名為“種在草地上的房子”。該項目位於江蘇南通,屬於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光照充足、溼熱多雨。設計之初,我們通過對當地氣候的分析,認為建築需要充分考慮通風隔熱和遮陽,建築體量設計應更輕薄、通透,需要增加一些半室外的灰空間。我們運用Ecotect綠色節能模擬技術,在方案設計初期通過6項被動式技術措施對建築舒適度的影響進行分析,選擇出適宜的被動式技術應用在項目中。設計團隊採用綠色建築精細化設計方法,規劃總圖最終方案經過對場地風環境和模擬優化,實現了住區場地內舒適度的提升,有效減少了建築周邊的渦流和風影區。在戶型設計方面,根據模擬分析,不斷調整佈局,增加建築南北兩側夏季風壓差,優化戶型設計,最終各戶型室內均達到良好的夏季通風效果。

賀 靜:我國建築業資源環境負荷的構成和重點與歐美國家不同,決定了綠色建築發展的邏輯和路徑也應區別於歐美國家。

一方面,歐美國家已經進入建築維護時代,新建建築量遠小於中國,其建築業資源環境負荷以建築運行過程為主。而中國正處於城鎮化發展階段,以大量新建、改造建設為主,建築建造過程和運行過程的負荷比重相當。因此,解決中國建築業資源環境負荷問題,應同等重視建築的建造過程和運行過程。不能簡單照搬歐美標準和技術,而應釐清問題、對症下藥,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論和方法。

另一方面,中國建築運行過程的單位能耗和排放普遍低於歐美國家。這是我們長期以來堅持自然通風、天然採光等綠色行為方式的優勢體現,在目前建築用能總量已接近上限的情況下,應進一步發揮和提升已有優勢,研究中國特色綠色思維和方法,引導更加親近自然、尊重自然的綠色生活方式。

何 群:中國建設科技集團是設計服務行業的大型央企,也必然擔負著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職責。從綠色建築提出以來,我們一直堅持建築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探索。無論是從集團層面還是從下屬公司的層面,都將綠色建築的發展確定為戰略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

我們深刻意識到綠色建築知識、理念普及的重要性,努力在建築設計從業人員中構建和推廣綠色建築知識和理念。至今,我們可以非常自豪地說,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已經形成了一系列非常完備的、針對綠色建築設計設定的流程管理方法,從項目初期方案到最終的項目落地,能夠全面把控整個綠色建築的設計質量和完成情況。

研判綠色建築未來發展之路

《中國建設報·中國房地產》:近年來,不少房企打出綠色地產的口號,但發展路徑不一,有的繼續走傳統建築路線,把住房產品與節能科技相結合;有的顛覆傳統建築方式,引進被動式建築等新的節能建築形式。你認為未來發展綠色建築的趨勢是什麼?發展綠色建築要重點解決哪些問題?

劉 恆:綠色設計是貫穿全生命週期的設計系統,從整個區域的生態策劃到城市系統的完善,再到構件材料生產、單體建造,直至運營、維護以及最終的整體生態修復平衡,經歷這樣一個全生命週期的流轉之後,整個綠色設計才算真正完成。

綠色設計的最終目標是要做到輸入和輸出的平衡,針對的是整個區域的發展。要考慮整個能量和物質的循環平衡,保證水、土壤、固廢、能源、交通、景觀、建築等資源的整體均衡和生態循環體系的平衡。綠色建築的設計應是建築師主導的全過程諮詢與設計,從定位、策劃、設計、建造、運營乃至回收的全生命週期的設計,應該推行真正意義的建築全程負責制。

建築源於城市,融入環境,師法自然,再現傳統文化的意境。因此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共生與生長的思想,強調城市環境發展的一體化與生命力,追求與自然的緊密貼合以及複合化的多樣發展,創造因地制宜、有機生長的立體化生態綠色體系。

綠色建築要體現綠色人本觀對人的關懷,給予使用者更舒適的感受和多樣化體驗。關注綠色行為,從使用、路徑、景觀、視野、交往、感官舒適度等方面去引導人們更加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推廣BIM設計,建構高效生態的建造方式。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以及可循環回收的建築,實現建築精裝一體化設計,100%項目達到綠色施工要求。推廣綠色建築運營技術應用,降低建築全壽命週期內的整體資源消耗。充分發揮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大數據分析等在綠色運營中的作用,提升物業管理的整體水平。

此外,要深度發掘與創造資源循環利用,包括雨水、植物與垃圾、廢棄材料的循環利用等。大力推廣可再生及可再利用材料的使用,推行綠色建築材料的准入機制研究及其使用,達到資源的節約並降低建築裝飾性汙染。對既有建築進行綠色化拆除及建築垃圾高效利用與再造,以微介入的方式提升既有建築的有效利用。

張 欣:綠色建築的發展趨勢不是追求一種建築的風格式樣,而是在建設實踐中實現綠色思想的融入與發展。這不僅涉及技術,更重要的是人們價值觀念、生活態度的根本改變。綠色建築設計的核心是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而不是依賴於綠色技術的簡單堆砌、疊加,更不能將綠色建築設計引向為了“評星”、“評級”而進行的偽綠色設計。同時,任何工程項目都具有獨特性、多樣性,設計時需要經過綜合評判和研究,選擇適合的綠色技術和設計方法,而不能單純依賴《綠色建築評價技術細則》進行簡單相加,忽視簡化設計本身的意義。

“傳統建築+節能科技”的綠建解決方式必定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解決方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能耗高汙染的問題,節能技術並不能很好地適配於每一棟建築。綠色建築的發展趨勢應當從建築的根本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於被動式技術的綠色建築設計便是一個更好的解決方式,再加上相應主動式技術做輔助,我們認為,這是一條較為科學和有效的綠色建築發展之路。

以提高人們的舒適和健康為最終目的,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築能耗,這是當前綠色建築最核心的問題,同時也是建築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建築師需要衝在前面,在進行規劃設計、方案設計時從綠色建築的角度分析得出相對最佳的方案,結構、給排水、暖通空調、電氣與智能化、室內設計、景觀、經濟等各專業也要同時介入,全面參與綠色建築設計策劃和技術可行性分析。

賀 靜:綠色建築發展的一個重點,是提高建築全生命期各階段的資源利用水平和效率,積極促進建築業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為此,我們聯合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等單位,開展了宏觀和微觀層面的數據研究,嘗試建立我國建築業建築活動與資源環境負荷之間的量化關係,包括對近年來我國建築業廣義資源環境負荷的宏觀數據統計以及針對單棟建築進行全生命期資源環境負荷數據預測等。通過數據統計和分析,去發現目前建築建造和使用方式中的資源環境“痛點”問題,為標準編制、技術研發等提供基礎準備。同時,以科研及標準編制工作為平臺,積極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以前沿科學為新動能支撐建築業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

何 群:推廣綠色建築不能只是炒概念,更不能以犧牲使用或居住的舒適度為代價來進行。發展綠色建築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包括政策、市場和行業三個層面。

在政策層面上,要解決“真與假”的問題。在強制性的綠色建築推廣的政策要求下,可以看到很多房企在開發過程中會出現節省成本、應付檢查等一系列消極行為,對綠色建築的發展形成不良影響。

在市場層面上,要解決“有與無”的問題。使用者或者居住者是否真正對建築的綠色性能有感是市場推廣層面的核心問題,只有消費者認可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推廣。我們現有很多的綠色建築並不關注使用者,而片面關心建築所採用的技術,所以推廣起來步履艱難。

在行業層面上,要解決“斷與連”的問題。綠色建築現在仍然存在“各管一段”的情況,分段式的建築建造過程等現象的存在,使得在建築設計、施工、運維的全生命週期裡形成信息與工作的斷層,這對綠色建築最終的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