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建築中的復古思潮是指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流行著的古典復興、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它們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新興的資產階級有政治上的需要,他們之所以要利用過去的歷史樣式,是企圖從古代建築遺產中尋求思想上的共鳴。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法國啟蒙運動

一、古典復興建築思潮

古典復興是資本主義初期最先出現在文化上的一種思潮,在建築史上是指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盛行的古典建築形式。這種思潮曾受到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都具有一個共同的核心,那便是資產階級的人性論,"自由"、"平等"、"博愛"又是人性論的主要內容,是為資產階級專政服務的口號。正是由於對民主、共和的嚮往,喚起了人們對古希臘、古羅馬的禮讚,這也就是資本主義初期古典復興建築思潮的社會基礎。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18世紀古典復興建築的流行,固然主要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另一方面則因為考古發掘進展的影響。它使人們認識到古典建築的藝術質量遠遠超過了巴洛克與洛可可,這也是古典再現的條件。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巴黎萬神廟

古典復興建築在各國的發展,雖然有共同之處,但多少也有些不同。大體上在

法國是以羅馬式樣為主,例如巴黎萬神廟,而在英國、德國則希臘式樣較多。採用古典形式的建築主要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此外,法國在拿破崙時代還有一些完全是

紀念性的建築,如星形廣場上的凱旋門、馬德倫教堂等建築都是羅馬帝國建築式樣。在這類建築中,它們追求外觀上的雄偉、壯麗,內部則常常吸取東方的各種裝飾或洛可可的手法,因此形成所謂的"帝國式"風格。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美國在獨立以前,建築造型都是採用歐洲式樣。獨立戰爭時期,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地制度的同時,曾力圖擺脫“殖民時期風格”,由於他們沒有悠久的建築傳統,也只能用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去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所以古典復興建築在美國曾盛極一時,尤其是

以羅馬復興為主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1793~1867年建的美國國會大廈是羅馬古典建築復興的重要實例。它仿照了巴黎萬神廟的造型,極力表現雄偉的紀念性。國會大廈外部全是用灰白色石塊砌築,上部圓頂是用鑄鐵構件建造的,這樣可以減少一些圓頂的側推力,在鑄鐵圓頂的外部刷上一層白漆,遠遠望去,和下部石牆面很協調。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在圓頂的下部開有一圈小窗,既能採光和減輕重力,又能在造型上產生虛實的對比,避免了沉重的感覺。在圓頂的上部還加上一個圓形的亭子和華盛頓的青銅雕像,使這座古典建築成為華盛頓市的制高點,也成為華盛頓重要的標誌性建築。美國國會大廈雖然是採用羅馬古典復興的建築風格,但是由於在大圓頂下的兩層圓廳是用壁柱和柱廊環繞,兩翼上層外觀也都採用柱廊形式

,因此給人的感覺是既莊嚴偉大,又親切開敞,能表達一定的民主思想。在國會大廈的內部圓形大廳中,還佈置有許多歷屆著名美國總統的雕像以作紀念,也烘托了大廈的中心氣氛。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大廈的底層外部是仿照巴黎盧佛爾宮東立面的做法,處理成一個基座承託著上部的柱廊,顯得整座建築穩重堅實。美國國會大廈在軸線上

與華盛頓紀念塔遙相呼應,更增加了國會大廈前景的雄偉景觀。大廈周圍美麗的景色,又融建築美與自然美於一體。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上)古典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