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槍短炮」,應對「川普式」衝擊

程凱

什麼樣的衝擊影響最大?答案是沒有想到的衝擊,因為想不到,所以就可能準備得不充分,比如中美貿易爭端中,特朗普的反覆無常。

這種看起來非理性的反覆無常,讓瑞穗證劵中國的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發出了這樣的一番感慨:特朗普的不可測性讓善於理性分析的經濟學者們屢屢感到沮喪,讓奉行多邊主義的各國首腦、國際組織領袖倍感頭疼,甚至連特朗普同僚也往往因其出其不意而經常深感不安。

我覺得沈建光作為一個經濟學家,這樣的描述的確是準確到位,但是,反過來也指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經濟學分析的理性是不是過於自信了,以至於當理論和現實不符合的時候,反而去埋怨是現實太不理性呢?

我能想到的一種答案是,現實世界就是不理性的,因為這是人的世界,如果人難免非理性,經濟學分析和預測也就失去了基礎,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去預測呢?這裡也有一種答案,那就是儘量地減少預測。

剛一開始我們不是提到了“想不到”這件事情嗎,其實,我們可以不要想太多,到底風險是什麼?風險有多大?風險又會在什麼時候發生?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是自身的抵禦風險的能力。未雨綢繆,這句老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當然,很多人並沒有理解其中的“不需要預測什麼時候下雨”的意思來。

其實,為了應對不可預測的最大的風險衝擊,中國經濟早已經啟動了最大的強身健體的舉措,那就是去槓桿,減少債務壓力,因為中外各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歷史都已經證明了,最大的經濟危機,都是出自於債務危機,不用說太遠了,就10年前發生於美國衝擊到全球經濟的危機,一開始就被叫做房債危機,而2015年,中國資本市場上的大跌,也被認定為是槓桿炒股的危機。

所以,去槓桿,減少債務,就是中國經濟為了防止今後的難以預測的衝擊所做的最大的也是最為必要的準備,是長遠之計。不過,即使是長遠之計,也並不意味著不需要調整節奏,長遠之計,也需要和一時之需相結合,以應對短時期內突發的次級衝擊。換句話說,長槍短炮都要用上。

6月27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8年第二季度的例會在京召開,會議提出了一些備受關注的新說法,比如,在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的同時,還要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再比如,在去槓桿提法不變的情況下,提出了“把握好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穩定市場預期,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而在此之前,剛剛公佈的定向降准將會釋放資金7000億,之前4月降準置換MLF後釋放資金4000億,而1月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還釋放資金4500億,央行可謂用心良苦,既要保證貨幣不能過於寬鬆影響了去槓桿的大局,同時還要小心翼翼地想辦法,緩解實體經濟的短期融資困難,抵抗經濟下行的壓力。

長期措施和短期舉措的結合,才能有靈活性,才能實事求是,很多投行的經濟學家其實在6月定向降準之前就預測到了降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例如,瑞銀中國的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在一篇報告中就預測,如果貿易戰或其他外部衝擊大幅拖累中國出口,政府就可能會微調放鬆國內政策、包括目前的信貸偏緊措施,以提振內需。

除了馬上被證實了的降準,汪濤還預測了其他可能採取的措施,包括,未來幾個月對PPP和基建支出的約束有所放鬆,資管新規的實施細節可能微調,從而確保信貸穩定增長。如果這些又被汪濤預測對了,那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