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1952年,為了加速我國工業建設步伐,加快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擺脫工業落後的局面,中央指示要學習前蘇聯培養高等科技工作人員的經驗。聘請前蘇聯專家到國內大學任教,幫助建設新專業,培養研究生。當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被國家定為重點大學,聘請了五十幾位前蘇聯專家執教,其中,莫斯科鮑曼工學院教授恩•恩•普羅霍洛夫是焊接專家(見圖1)。他到校後就對焊接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因此,中國焊接學科的創建應該歸功於恩•恩•普羅霍洛夫博士,可以說他是中國焊接學科的創建人。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1 恩•恩•普羅霍洛夫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普羅霍洛夫博士是1952年蘇聯派往哈爾濱工業大學五十幾位專家中唯一的教授、博士,其他都是副教授、副博士。(當時在蘇聯要獲得博士學位是很難的,首先要通過高校的學歷教育獲得副博士學位,然後經工作在學術上取得重大成果以後,才能申請博士學位評審。副博士學位正確翻譯應為“候補博士”。由於蘇聯的副博士與我國及英美的博士學位水平相當,現在又將副博士翻譯成博士。此外,過去在蘇聯只有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才可以提升為正教授,說明蘇聯當時的博士學位和教授的獲得比現在嚴格得多。)

普羅霍洛夫博士給六位自願學習焊接專業的研究生每人指定了一個研究課題,除此之外,要求每人完成一門課程的備課任務,具體安排是:田錫唐——焊接結構、陳定華——焊接原理、周振豐——氣焊與切割、徐子才——電弧焊、潘際鑾——接觸焊、駱鼎昌——車間設計。研究生在進行課題研究的同時,根據蘇聯教材進行備課。當時哈爾濱工業大學領導目標很明確:創辦焊接專業,開創焊接事業。圖2是195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教學大樓,焊接專業就是在這個樓裡誕生的。圖3所示辦公樓是1953年建造的機械樓,建成後焊接專業遷至此樓學習辦公。哈爾濱工業大學是我國焊接專業的發源地,是焊接學者的搖籃,是我們中國焊接事業的起點。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2 1950年哈工大校址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3 1953年哈工大機械樓

第一批焊接人才的培養

1952年9月,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教研室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焊接教研室,潘際鑾擔任教研室代理主任(當時潘際鑾是研究生,1953年調回清華大學任教)。1953年田錫唐老師擔任焊接教研室主任(見圖4)。田老師上任後馬上研究焊接專業的教學計劃,籌備實驗室建設。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4 田錫唐1953年任教研室主任

1953年7月普羅霍洛夫離開哈爾濱工業大學後,又聘請了兩位前蘇聯專家幫助我們建設焊接專業,一位是莫斯科航空工藝學院的斯卡昆副博士、副教授,另一位是烏克蘭基輔工學院的卡布欽科副博士、副教授。圖5為田錫唐老師與兩位蘇聯專家研究教學計劃和實驗室建設。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5 田錫唐(中)與斯卡昆(左)、卡布欽柯(右)

我國焊接專業首批畢業的大學生有四屆:

(1)1952年9月,為儘快培養焊接專業的大學生,哈爾濱工業大學從該年入學的新生中抽調一個小班到焊接專業兩年制專科班學習。1954年7月,19位同學大專班(兩年制)畢業,都分配到工礦企業從事焊接技術工作。

(2)1954年六年制本科生畢業3人,也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從1952年四年級的學生中抽調3個人學習焊接,他們是徐濱士、崔維達、翟海寰。他們是我國第一批六年制焊接專業本科畢業的學生。

(3)195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又從1953年四年級的學生中抽調兩位學習焊接專業,六年制畢業,他們是姜以宏、何啟藩,姜以宏後任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4)大批的培養是在1956年7月,60人六年制本科畢業,王其隆、張修智、黃文哲是這班的學生。

陸續從已有的本科專業中抽調學生學焊接,並專門請兩位蘇聯專家幫助建設這個專業,從中不難看出,哈爾濱工業大學有非常大的決心創辦焊接專業,而且希望儘快培養焊接專業人才。

195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立焊接教研室以後,開始招收第二批研究生,他們是孫子健、付守默、李樹槐、佘建、邱鳳翔、何偉儒、陳伯蠡、那學忠、張文鉞、高廣安、唐慕堯、彭日輝。後來陸續又由清華大學等單位派送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向蘇聯專家學習焊接,包括陳丙森、蘇毅、張人豪、張連弟、李榮恩、鄧金生、周浩森、俞尚知、包芳涵、章瑞溥、羅志昌、莊鴻壽、陳忠孝、賀耀華、王錟。這些人的培養由蘇聯專家親自上課(見圖6),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們很多焊接的前輩在裡面,如俞尚知、彭日輝等。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6 基輔工業大學M•H•卡布欽科副教授為學生上課

1955年以後,清華大學又聘請斯卡昆專家到校任教兩年(見圖7),指導創辦焊接專業和建設焊接實驗室,原清華大學在哈工大學習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以及原在哈工大學習的部分研究生隨之到清華大學學習工作。1958年清華大學五年制焊接專業本科56人畢業。同時天津大學、北航等院校也建立焊接專業,陸續培養出焊接專業畢業生。北航聘請了莫斯科航空工藝學院的焊接冶金專家阿洛夫任教。上面所說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都是我們國家焊接事業的開創人。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7 周振豐協助斯卡昆專家指導研究生

第一次全國焊接專業會議的召開

機械工業部對焊接技術的發展非常重視。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開辦焊接專業後,1955年6月,在焊接學會成立之前,機械工業部就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焊接專業會議”,有48個單位、85人參加了會議。收到報告及論文17篇,出版了專集(見圖8)。當時,第一機械工業部技術司就非常重視焊接專業,從第一機械工業部技術司所作的報告“當前焊接工作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中(見圖9),可以看出當時我們國家對焊接技術的發展已採取的重大措施。會議確定了今後焊接技術發展的方向,會議做出的重要決議中談到:機械工業的發展對焊接工作已經提出日益增長的要求。一兩年來焊接的應用已由修補零件和製造不重要的結構轉入製造若干重要的和大型的產品。目前新產品中,船舶、機車、車輛、鍋爐、容器以及冶煉設備、化工機械、重型機械等,焊接的比重急劇增加,焊接已經成為製造這些產品的一種主要的工藝方法。但是焊接工作的基礎原來很差,技術力量薄弱,準備工序缺乏嚴格的控制,焊接工藝也缺乏事先的分析,焊接規範一般沒有仔細選擇,更加檢驗、試驗不嚴,焊接質量難以保證。在新產品增多,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矛盾就暴露得更為突出。因此,必須努力學習與推廣蘇聯先進經驗,掌握新技術,改變焊接生產中技術水平落後的現狀,才能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8 第一次全國焊接專業會議專集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9 第一機械工業部技術司所作的報告

會議表明了第一機械工業部發展我國焊接技術的決心,對推動我國焊接事業的發展具有極大作用。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

中國焊接考察團赴蘇聯考察

1959年,中國與蘇聯談判的技術合作中,按照中蘇科學技術合作計劃第122項第754項規定:中蘇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第八屆87001號決議,中國派考察團到蘇聯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考察。蘇聯對考察團非常熱情,幾乎沒有任何保密,考察團參觀了前蘇聯有關重要的學校、工廠和科研機構,蘇聯專家將焊接技術全盤的給代表團作了交底。這次考察反映了我國對焊接技術的重視。回國後考察團寫了“中國赴蘇聯焊接考察報告”(見圖10),將蘇聯當時的焊接技術水平做了詳細的報道,並在全國加以推廣,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焊接技術的發展。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10 中國赴蘇聯焊接考察報告

編寫出版焊接教材

文革期間教學基本停頓,1978年文革以後重新再版編寫教材。第一次重要的會議是1978年6月在黃山召開的“高等院校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教材編審會”(見圖11)。照片中可以看到田錫唐、陳定華、徐子才、周振豐、徐碧宇、孫魯、陳伯蠡、何方殿、吳志強、張文鉞、鄭宜庭、畢惠琴、鄒僖、黃石生、姜煥中、王其隆、曾樂、沈世瑤以及高力生等老師都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對我國焊接教學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0~1981年期間先後出版了《焊接結構》、《金屬熔焊原理及工藝》(上、下冊)、《焊接方法及設備》(1至4冊)、《焊接電源》、《焊接檢驗》、《焊接冶金》、《電弧焊》等全套教材。機械工業出版社為教材的出版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11 全國高等學校焊接教材編審會合影(1978年,黃山)

成立焊接學會

1950~196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焊接人才,機械工業部為焊接技術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國焊接事業已有相當牢固的基礎。1962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認為焊接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便決定成立焊接學會,由時任第一機械工業部技術司工藝處長許紹高同志(見圖12,1981~1986年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秘書長)具體操作。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12 許紹高同志

1962年9月17日,第一屆全國焊接年會在哈爾濱召開。在這次會議的文件中這樣寫到,“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屆焊接年會。年會中提交的論文133篇,有17個省市自治區和8個工業系統的生產、科研和教學部門120多位代表參加。”文件中還談到,“第一屆焊接年會的召開,大大地鼓舞了我國焊接技術界的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各地焊接專業學術活動的開展。”這次會議是我國在全國範圍內正式開展焊接學術活動的開始。

在會上孟廣喆教授(見圖13)、孫魯教授經過大量的調查後做了非常重要的學術報告,題目為“國內外焊接技術發展情況和對我國今後焊接技術發展的設想”。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13 孟廣喆教授當選為理事長

在這次會議上正式成立了焊接學會。孟廣喆教授當選為理事長,潘際鑾、孫魯、斯重遙、徐子才當選為副理事長。會議出版了專輯(見圖14),刊載了提交會議的論文。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14 第一屆全國焊接年會論文集

參加國際焊接學會

1963年7月我國派代表團赴荷蘭赫爾辛基參加國際焊接學會年會,希望與國際接軌。代表團團長是姚桐斌同志(見圖15),周萬盛等四人參加。會後姚桐斌同志向國家、機械工業部和焊接學會彙報:國際焊接學會是一個學術團體,有很豐富的學術內容,建議我國正式參加國際焊接學會。報告之後,由國家和機械工業部批准,開始申請加入國際焊接學會。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15 姚桐斌

1964年,國際焊接學會正式接納我國成為國際焊接學會正式成員。並由陶亨鹹同志(見圖16)率7人代表團赴捷克布拉格參加會議。從這一年開始我們成為國際焊接學會正式成員。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16 陶亨鹹

1965年,我國派代表團第一次正式參加國際焊接會議的年會,首次向國際焊接學會提交論文有:《電渣焊在12 000t鍛造水壓機中的應用》、《電子束焊鉬接頭的脆性》、《高壓汽輪機鑄件裂紋的修理技術》。三篇論文(見圖17)在國際焊接學術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特別是在上海重機廠自己建造了大型熱處理爐,用電渣焊焊接了厚度為200mm的結構,完成12 000t鍛造水壓機全部結構的焊接工程,這在國際上也屬首例,得到國際上的一致好評。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17 首次參加國際焊接會議的3篇論文

1982年開始,我國專家先後進入國際焊接委員會執委會。在國際焊接學會的地位越來越高,越來越受到重視。擔任學會副主席和執委會成員的先後有:潘際鑾、關橋、吳林、單平、陳強。

舉辦國際焊接會議和國際合作

1982年在參加了國際焊接學會執委會以後,中國焊接學會理事會決定獨立舉辦國際焊接會議。

1984年9月6~8日,在杭州,我國首次舉辦了國際焊接會議(見圖18),來自17個國家和我國的300多名焊接學者、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了會議。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18 我國第一次舉辦國際焊接學術會議

在這之後,中國焊接學會積極開展國際活動。1983年,根據中國人民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78年10月9日的科學技術協定,以及兩國1982年10月13日簽訂的技術協議,中國焊接學會與德國焊接學會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積極開展國際合作。1983年我學會與德國焊接學會簽訂了合作協議,陶亨鹹部長主持簽字儀式,德國的蘇森海默爾總幹事和中國的潘際鑾院士分別代表兩國在協議上簽字。正是這次會議決定了與德國合作舉辦焊接技術培訓中心。

1984年開始建設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見圖19),第一任負責人是陸仁發(第一批哈爾濱工業大學培養的兩年制畢業生)。中心有長期工作的德國專家指導工作(見圖20),並按規定請國際焊接學會有關負責專家定期到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進行評審。因此,我國焊接人員的資格認證完全與國際接軌,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是國際合作成功的例子。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19 1984年開始建設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20 長期在哈爾濱工作的德國專家

1994年,在關橋院士擔任國際焊接學會副主席期間,第一次在中國舉辦了“IIW47屆年會”。IIW年會每年舉行一次,由各個成員國家申請,理事會通過確定舉辦國家。這次會議的主題為“先進技術與低成本自動化”,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的630位代表和120位外賓家屬參加了這屆年會,大會宣讀了來自17個國家的32篇論文,還有幾百篇論文在各專委會上宣讀,我國有180位代表參加本屆年會,宣讀論文57篇。這次舉辦國際焊接學會年會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焊接界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我們的焊接故事,還要從那所東北的老牌工業學校說起……

圖21 IIW47屆年會現場

結語

我國焊接事業在幾十年發展歷程中不斷壯大,有力支持了我國工業的發展。焊接界的前輩孟廣喆、姚桐斌、孫魯、斯重遙、陳定華、田錫唐、周振豐、徐子才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領導陶亨鹹、許紹高等同志,他們為開創我國焊接事業及其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特此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