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大頂山——石阡縣連片山區腹地扶貧紀實

貴州省銅仁市大頂山,坐落於銅仁市石阡縣、江口縣,黔東南州岑鞏縣交界處,最高海拔1561.10米,山大溝深,梁高坡陡,自然條件分佈不均勻。居住在這裡的群眾靠山吃飯,生活清貧而艱苦。越是條件惡劣的地方,越需要有改天換地的決心,才能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縈繞在大頂山周邊的石固、青陽、五德等鄉鎮的駐村工作隊,在艱苦山樑上插遍紅旗,帶領“大頂山民”走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爛溝飛歌:扶貧路上情書潺潺

“孩子媽,記得戀愛時,曾炫耀我是情書高手,在脫貧攻堅路上,寫情書好像有些奢侈……” 高個頭,黑皮膚,說話長掛一抿微笑,聲音粗狂又略帶幾分溫柔。王小波在爛溝村“閉關”幾個月後,終於鼓起勇氣,寄予妻子一封情書。

情满大顶山——石阡县连片山区腹地扶贫纪实

“我要回鄉去,但你是我最珍愛的人!”2008年,王小波同相戀4年的張霞面臨著與大學畢業生同樣的抉擇,分手還是結婚。“我的家鄉還很落後,我學業有成後還是想回去……”臨畢業沒多久,王小波忐忑地把這封情書交給張霞,他以為,這會是兩人之間的最後一封情書。沒過多久,王小波收到了一張卡片,卡片上書寫著“你去哪,我就去哪?”落款正是張霞。這個來自山東的柔弱女孩,這一刻給予王小波莫大的勇氣,這後沒多久,王小波攜著張霞的手,回到了五德鎮。歷經幾個崗位,王小波成為五德鎮人民政府的一員。王小波自告奮勇,前往駐村,這一去,就是四年,畢業時的情書,成為4年來少有的隻言片語。

“這裡的人像你一樣,是我的家人。”扶貧就像打仗,時常調換衝鋒部隊,是常有的事情。2017年,王小波作為駐村工作隊員,被選派到爛溝村。這個全縣1/29的深度貧困村,是被大頂山泉沖刷出來的一道不寬不窄的山溝子,“山民”生活之艱,“山溝”條件之苦,讓王小波實在吃 一驚。“艱苦不可怕,出路在腳下!”初到村裡,王小波又給張霞寫了一封情書“每天走進貧困群眾家中,都讓我有很大的衝動讓他們的日子過好……每天摸情況、講政策、解糾紛,用對你的態度對他們,他們也很喜歡我。”寄出情書時隔王小波進入爛溝村15天,這段時間裡,王小波已經成為44戶貧困戶的親人,深得他們喜愛。

情满大顶山——石阡县连片山区腹地扶贫纪实

“賺錢養好家,發展集體經濟養好爛溝人。”一次外出學習後,王小波又給張霞寫了一封情書“家裡有你在,花費多少我放心,村裡有我在,拿什麼來花費卻很揪心。”沒有主導產業,只憑包穀穀子是過不上好日子的。2017年,該村組建起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王小波知道,這是讓爛溝人有錢花費的好機會。夜晚闖入百姓家,勸說支持集體經濟發展。依託大頂山的水,大鯢養殖的基礎,縣裡技術的支撐,全村發展生態養殖中華鱘10000尾、七星魚10000尾、鯉魚5000尾、大鯢200尾、草魚10000尾,當年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150人是我發動參加的,今年都有了分紅。”收筆之處,張霞看到了紙上溢出的丈夫的自豪。

“你來我走,但我堅信我們能夠在更美好的日子裡廝守。”從山東到五德,王小波看著妻子追隨自己,自己又鑽進山溝子裡,年幼的兒子陪伴妻子在家過活,這是他的情書裡寄予最多的內疚。頁頁A4紙傳遞,莫如傾訴歉意。“為了我們的家,為了孩子和我,你從遙遠來,用理解和包容為我們家默默付出!家裡老小都靠你支持。而我,在爛溝爬坡上坎,有時候連電話信號都沒有,想問候一句都沒機會.....”每每手書過後,王小波總能收到標記“老婆”的短信:家中一切均好,勿念。這樣的短信,王小波保存了不下60條,每一條短信,總是在村裡燈下遲遲響起……

情满大顶山——石阡县连片山区腹地扶贫纪实

手記:眾志成城,脫貧攻堅。在脫貧路上,不乏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鬥的英雄,難能可貴的,更是在這一群無名英雄背後的默默支持的家人。這是一種家風的體現,大局的責任。向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致敬,更要向您們的家人致敬!

公坪築路:永不開走的麵包車

半山有云,路上有水。石固鄉公坪村位於大頂山腳深處,與該鄉主要幾條交通線路都翹首相望。王超開著麵包車,左一搖、右一擺地走,車上堆滿了農資物件,“脫貧攻堅服務車”的標籤在泥濘路上熠熠生輝。

情满大顶山——石阡县连片山区腹地扶贫纪实

2017年,石阡縣溫管局王超、張震、侯道弘、景應江四名幹部組成公坪村駐村工作隊,來到這裡。道路遠、資源散,這些現狀讓一心想幹出“大事”的他們望洋興嘆。

週五盼郎到天黑,週末送郎午飯前。由於交通不便,孩子上學放學花的時間比別的地方要多出2、3個小時,更別說生產物資運進運出。四人覺得,要搞產業,首先就得有部車,不然種子化肥進不來,生產的作物出不去,成本太大等於白忙。一合計,四人每人湊了3000塊錢,買了一輛二手面包車。

璇耕機、種子、化肥……每次回到縣城,四人都要在長長的清單上逐一劃勾,直到把麵包車後座和後備箱塞滿,才慢慢地出發。村裡種了450畝小紅高粱、180畝工業辣椒,還開闢了20畝水產養殖場,每次出公坪,麵包車都圍繞著產業選購東西。有了交通上的改善,產業發展速度比其他地方快了不少。

除了幹“大事”,這輛麵包車還作了不少“小事”。

85歲老人廖建烈,早年腳受傷帶有殘疾,獨自居家,生活不能自理。張震瞭解到後,在二手市場買了一臺電視機,顛簸拖到他家。幾天後,張震等人再次上門勸說,說服了老人,用麵包車把老人和他的傢什送到了敬老院。

甘德香家養殖有20餘隻雞、糧食有上千斤在家裡,平時農活忙,雞和雞蛋、大米等農產品都沒有時間出售,王超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用開車把甘德香家的雞蛋、大米等農產品運到石阡並賣出了好價錢。

“鹽巴、衛生紙、醬油……”五保戶姚本才肢體二級殘疾,景應江每次出門前都要把他需要的生活物品記清楚,回來時從車上一樣一樣揀出來給他。

“你的包裹到了,等下給你送過來!”每次到郵局,侯道弘都會把包裹信件一併捎回,好幾次被誤認為是“郵遞員”……

“小事”做多了,群眾就滿意了。在3萬多里程的路上,每每看見“貴D HV938”這輛車,群眾都會走過來寒暄兩句。

今年,由於身體原因,侯道弘離開了公坪村,因為工作需要,張震到了凱峽河村。臨別前,四人合計,等脫貧攻堅結束後,把麵包車留給村裡,作為集體經濟資產繼續服務。

手記:扶貧路上,沒有“大事”和“小事”的區別,有的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以情化物,群眾與幹部心中的連起的那一條細線,應該就是幹部和群眾最真實的獲得感。

坪廠巾幗:飛進山溝裡的金鳳凰

大年初過,在大家都圍爐團聚的時候,王永紅頂著嚴寒,走進坪廠村的家家戶戶。鄭紹軍的孩子有沒有享受到教育的扶貧政策,鄭紹席老人有沒有享受到醫療扶貧政策……這些事情,都是王永紅要趁著春節必須瞭解清楚的事情。

40歲的王永紅,是花管局的一名女職工,剛進村時,村民爭議不小。不但她自己感到壓力大,連駐村工作隊的同志都對她感到擔憂。

情满大顶山——石阡县连片山区腹地扶贫纪实

鄭德益是組裡的高齡貧困戶,老兩口常年疾病纏身。2月11日,鄭德益因重病醫治無效去世,家裡連下葬錢都沒有。得知情況後,王永紅及時去鄉扶貧辦、縣人壽保險公司協助辦理相關手續資料,不足一個星期,鄭德益的妻子得到了人壽保險公司1萬元幫扶資助。

產業是根,也是檢驗駐村包組幹部工作的一條硬槓槓。王永紅積極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加大產業惠民政策宣傳,以玉石高速公路“東大門”為契機,以茶葉專業合作社為依託,動員掛鉤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積極發展茶葉種植,實現農戶參與合作社盈利分紅。該組32餘戶人家都參與到產業發展中,種植茶葉150餘畝。

“我來到這裡,就想靠我的一點點努力,讓他們的生活有所改變。”沒有豪言壯語,不做任何承諾,但是王永紅堅持把每一件事情做實做細,贏得了群眾認可,都稱她為坪廠村的“金鳳凰”。

手記:英雄不問出處,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只要用心做實事,不論男女有別、不論年長年幼、不論學歷高低,都能獲得一份認同。腳踏實地為民謀幸福的人最美。

公鵝嬗變:黨建幫扶累累碩果

在公鵝坳的村委會里,第一書記宿舍裡擺了兩張床。一張是第一書記的,一張是縣編委辦主要負責人的。在村委會旁邊,第一書記還開闢了駐村幹部菜園,每到週末,縣編委辦的幹部職工都要到這裡,摘菜做飯,好不熱鬧。

公鵝坳村像村裡的長官司遺址一樣,一直在人們的視野之外。幾年前,這裡的群眾把過好日子的願望都寄託在打工和政府身上,村民不找村委會,村委會就像閒置一樣。縣編委辦幫扶後,村委會才逐漸熱鬧起來。

情满大顶山——石阡县连片山区腹地扶贫纪实

熱鬧的基本單元是人,核心是黨員,關鍵是陣地。編委辦協調資金10萬餘元,修建圍牆約100米、路面平整100平方米、規範打造會議室,規範了村級陣地,改善了辦公條件,完善了黨員管理,健全了兩委機制,以前不坐班的村委會,如今天天像趕場。

打工不是出路,關鍵要有產業。縣編委辦幫助該村科學規劃產業佈局,時常聘請農技專家進村指導,開展幹部職工農技競賽,把該村發展產業的熱情充分調動了起來。建成150畝蔬菜基地,462畝軟籽石榴,肉牛養殖,魔芋50畝,辣椒50畝,泥鰍養殖40畝。組建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入股社員298戶,發展蔬菜種植200餘畝,產出蔬菜3萬餘斤,組建肉牛養殖基地2個,養殖出欄肉牛120頭。協調在高坎子組設立了農村淘寶網和電商辦註冊了網店,協調項目資金8萬元建立了淘寶網和電商配套設施,為76戶231人脫貧目標奠定了基礎。

產業致富,基礎先行。縣編委辦幫助286戶解決人居環境改善、幫助287戶解決廣電網絡戶戶通。協調對龍塘坳至新壩二級公路修建、廣場修建、長官司修繕,幫助50餘戶困難戶完成了危房改造及“五改一維一化”。

脫貧攻堅,重在群眾。編委辦注重引導規範村級黨組織規範組織生活,慰問貧困老黨員,為貧困老黨員送去600元慰問金。組織幹部職工捐款等,協調物資或資金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在抗旱救災工作期間,積極送水解決60戶特困群眾的生活問題。組織開展6.1兒童節文娛活動,幫助5位剛考上大學貧困學生兌現“雨露計劃”,幫助12戶困難戶兌現了新農合報銷……

編委辦幫扶公鵝坳村已經3年了,一點點小事讓公鵝坳一天天變化。駐村包組幹部每人都有一戶貧困戶家中的鑰匙,隨時可以休息。貧困戶敢於把鑰匙給他們,正是因為看見生活的改變,讓他們對幫扶幹部極度信任。

手記:黨建扶貧是幫扶單位的主體責任,勤去,多思,常走,問題和方法就會浮出水面。團住村兩委的腦子,擼起幫扶幹部的袖子,接好黨建扶貧的對子,一個事情一個事情地幹、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黨建扶貧才能真正產生抹不去的價值。(羅立軍 馮海鷗 費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