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最吃香的職業

36氪36Kr官方帳號當人工智能站上時代的風口時,AI從業者的高薪傳聞不絕於耳。這一行業真實的薪資水平到底如何?智聯招聘最新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近七成AI人才的薪資水平在月薪1萬元以上,約有1%的人才月薪在5萬元以上。


未來五年最吃香的職業​一份名為《2017人工智能就業市場供需與發展研究報告》稱,AI人才需求和供給均集中於一線城市。今年以來AI人才需求呈現了爆發式的增長,由於AI技術門檻高且難以通過短時間的學習掌握,企業在追逐人才時常處於被動的狀態,《報告》預計,今後該行業薪資將繼續上漲。40% 集中於1萬-1.5萬2017年,AI人才需求呈現爆發式的增長。隨著人工智能在實踐上的不斷突破,越來越多的創業型公司也加入到AI相關業務的創業大潮中,這一發展窗口催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根據智聯全站大數據,2017年第三季度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相較2016年第一季度增長了179%,是 2016 年第一季度人才需求量的近3倍。

未來五年最吃香的職業​在人工智能人才呈現巨大缺口的市場狀況下,這類企業給予人才的薪酬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智聯招聘2017年秋季在線數據顯示,全國 37個主要城市的平均薪酬為7599元/月。而在AI行業中,企業在招聘時給出的薪酬預算中,有33.7%集中於10001-15000元/月區間;27.7% 集中於8001-10000元/月區間;26.7% 集中於15001-25000元/區間,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也表明,高薪是企業面臨人才供給壓力時給出的最為直觀的吸引條件。從該行業從業者的實際薪酬來看,擁有AI技能的人才現階段薪酬區間主要集中於10001-15000元/月,佔比40%;8001-10000 元/月區間佔比34%;15001~25000元/月區間佔比20%。《報告》稱,雖然他們已屬於高薪人群,但與企業給出的薪酬預算來看,依然有上升空間,15001-25000 元/月區間、25001-35000元/月區間的招聘缺口最大,這體現了AI崗位尤其是中高端崗位,企業一時用高薪也難招到合適的人才,也從側面表明具備擁有 AI 技能的存量人才薪酬持續看漲。智聯招聘CEO郭盛表示,近兩年來,高科技、共享經濟等熱門行業的工資漲幅非常快,AI、大數據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國內給出的工資甚至會高過硅谷。人才壟斷在AI行業中也非常明顯。

未來五年最吃香的職業​雖然AI 企業中創業公司數量較多,但人才數量的絕對值遠低於頭部大企業。存量的AI人才主要集中於華為、聯想、IBM 以及 BAT 等行業巨頭,其中華為的存量人才佔比最高,為 30%。從地域來看,人工智能的人才需求崗位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熱門一線城市,北京佔據絕對需求,佔總需求量的30%。AI人才在城市分佈與需求端上基本匹配,但在供需狀態上各有不同,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人才供給佔比多於需求佔比,廣州、杭州的人才供給少於需求佔比,人才緊缺的程度更高。程式化、重複性崗位將被取代人工智能時代的飛速到來,讓職場人士陷入了被機器人“搶飯碗”的恐懼之中。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認為,人工智能不僅為經濟帶來深遠影響,也在推動著就業生態發生變化。

人力資本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速度超出想象,金融機構已經首當其衝,成千上萬的交易人員被人工智能取代。《報告》稱,程式化、重複性的崗位下降趨勢已經開始顯現。人工智能正在逐漸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尤其是那些程式化、重複性、依靠反覆操作實現的熟練工種。其中,投資銀行業務、校對/錄入兩個典型職位,連續三個季度出現大幅同比負增長。郭盛認為,人工智能雖然取代了一些崗位,但新的崗位也在不斷湧現,人工智能帶給就業的衝擊並非是勞動職位的減少而是勞動方法的改變,它讓就業時間、就業空間變得更加彈性和靈活。具體說來,即兼職在中國出現了爆發式增長,2016年Q3同比增幅為230%,今年還在保持高速的增長,勞資關係中正式的組織架構正在被兼職所替代。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表示,新經濟帶來的新就業形態已經與傳統的就業有了根本不同。比如,傳統就業要求具備工資、固定場所、社會保障、勞動合同等要素,新就業形態則可能只具備一兩個要素。而且,新就業比傳統就業更有效,有些新就業的工資水平是傳統就業的兩倍左右,且需求非常旺盛。《報告》引用了國際知名研究機構的預測稱,AI 對人類就業的威脅逐漸樂觀,人工智能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知名諮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指出,在 2019 年之前,人工智能造成的失業將多於其創造的工作機會。但 從2020 年開始,人工智能創造的就業數量將會超過其造成的失業數量,人工智能會在“殺死”180 萬個工作機會的同時,製造 230 萬個新的工作機會。埃森哲則預測,到 2035 年,人工智能能使 12 個發達經濟體的年度經濟增長率提高一倍,有潛力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率上升 1.6 個百分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