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 还是怀念沅陵碱水粽

在家的时候,每年端午节都是要包粽子的。

那时候包粽子的材料,都是很容易找到并且可以全部自给自足的:糯米是自己家种的,而叶子(我们喊撩叶子)漫山遍野都是,再砍几把棕树叶子,就是包粽子的绳子,大锅大灶还有柴火,差不多就准备就绪了。

母亲总是在端午节前夕,就早早去山上摘好叶子和棕树叶。泡好十来斤糯米,把叶子两面洗干净,再去掉棕树叶扇面上的骨杆,放在火苗上稍微烤一下,棕叶子就卷曲成了一根根柔韧的绳子。然后把叶子和棕叶子一起在锅里蒸煮一下,让叶子上的翠绿色变成了深褐色,母亲说这样的叶子不会脆,棕绳也有韧劲,不容易断。

加碱水的糯米泡好了,叶子棕绳也准备妥当,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母亲总习惯坐在她那把陪嫁时候的木椅子,再在面前放一把同样的木椅子,在椅子靠背的地方,绑上一整把棕绳,然后用个小凳子将一盆子的糯米放在右手边,盆子里放上一支筷子和一把调羹。

拿两片叶子,将大小和正反面搭配好,然后两手一旋,叶子就成了一个漏斗形状,用调羹给漏斗里面添加糯米,随后用筷子捣实后再加上糯米,然后用叶子的顶角封盖,一手压住,一手用粽绳捆绑,几个翻转拉紧,一只标准的尖角碱水粽子就包好了。记得最初的时候,母亲总要找在粽子尖角处末端加包一根叫水灯草的东西,像一个吊坠很是漂亮。

记得最初的时候,母亲总要在粽子尖角末端加包一根叫水灯草(也叫灯芯草)的东西,是一根细长的草根,末端有数个微小的果子,像尖角下一个吊坠一样很是漂亮。有水灯草的粽子,也算是最有特点也最纯粹、原始的家乡印记吧。

在广东 还是怀念沅陵碱水粽

在广东 还是怀念沅陵碱水粽

母亲的手飞快,椅子靠背的粽子也就越包越多,一把棕绳差不多可以包二三十个粽子,提起叶柄,一串漂亮的粽子煞是喜人。一般包了两三串粽子后,就用大锅大灶加大火煮熟,就大功告成。

剥开粽叶,拿掉水灯草,黄绿色的尖角碱水粽子就一览无遗了,我总喜欢用一双筷子把粽子叉起,用那尖角蘸上白砂糖,咬一口粽香无限、美味无比。

而更兴奋的是,带上粽子去看龙舟比赛,嗓子喊哑了,鞭炮放完了,人也饿晕了,这时候再吃上几个粽子,又精神百倍去呐喊助威,那是我们沅陵人的精神图腾。

长大后便开始了四处漂泊,离家越远,回家也就越难,端午节回家就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就再难吃到粽子了,只是在端午前后那几天,总是在回味那曾经的碱水味道。

蜗居在都市的某个角落,多年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庭,不曾想,又能吃到老婆包的粽子了。老婆是广西人,端午节广西的风俗也是包粽子,不过他们包的是碱水肉粽,老婆手脚麻利又爱做各种美食。

原材料还是一样的,不过都是从超市里买回来。糯米、叶子、粽叶子、绿豆、红枣等。当然不可缺少的是五花肉,将五花肉腌制以后,和绿豆红枣等众多物料一起包入糯米之中,因为料多,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叶子及更多的绳子,肉粽的块头也都比较大,几乎是一个粗粗的圆筒状,每个起码有半斤左右,吃一个粽子都相当于吃顿饭了。

出门在外,想重温一边吃粽子一边看龙舟的梦境是不可能了,好在今年正是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吃粽子看世界杯,这,又是另一种享受吧。

在广东 还是怀念沅陵碱水粽

时代在变,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粽子作为曾经的节日大餐,到现在已经成了一种日常美食,随时随地出现在路边的早餐摊或者超市的冰柜里,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方式一步步远去,有水灯草的粽子再难看见,原生态的美食更是越来越少。

而不管是原汁原味的家乡碱水尖角粽子,还是物料多样口感丰富的圆筒肉粽,都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爱的传递和继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