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做了這樣部署,在不到五天時間,後金消滅明軍近5萬人!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明朝與後金的發生戰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後金和明朝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這場戰役是明清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也是以少勝多典型的案例。

努爾哈赤做了這樣部署,在不到五天時間,後金消滅明軍近5萬人!

在這場決戰中,明朝投入的兵力是11萬大軍,而努爾哈赤手中的兵力只有4.5萬,可以說是兵力懸殊。

既然明軍和清軍的兵力有如此大的差距,那明軍為什麼會在短短的五天之內,損失慘重呢?這確實值得深思。

明軍的失利,大體有一下幾點所致。

第一點: 情報不保密,讓努爾哈赤首先得知的明軍的進軍路線、兵力部署;

第二點:就是作為最高的統帥楊鎬無力約束下屬,更主要的是明軍四大將領之間有罅隙。

第三點:戰線太長,信息不通,導致不能協同作戰。

當明軍集結11萬大軍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逼,意欲會師於後金的都城。

努爾哈赤做了這樣部署,在不到五天時間,後金消滅明軍近5萬人!

面對這種以卵擊石的局面,努爾哈赤並不驚慌,當范文程瞭解了整個局勢以後,信心百倍的提出了一條作戰的方針“管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

就是因為范文程看破了明軍的內部矛盾,為後金提供了各個擊破的有力的條件。

在明朝大員的眼裡,後金是不足懼的,他們認為“數路齊搗,旬日畢事耳”。原定於1619年農曆二月二十一出兵遼東,但是天公不作美,連日普降大雪,出兵日期被迫推遲,但是內閣首輔方從哲卻一再推遲楊鎬出兵。

方從哲一再的催促,其實是有原因的,他擔心明軍的部署已經完畢,如果戰況被拖延,那麼龐大的軍費給本已千瘡百孔的國家經濟帶來的雪上加霜,現在要做的就是速戰速決。

但楊鎬卻有他的擔心,畢竟他是久經沙場,他清楚的知道天氣不利會給作戰帶來什麼樣可怕的後果,而且糧草遲遲未到。

就在明軍文武各執一詞的時候,努爾哈赤卻讓他的手下扮作漢人充當間諜,深入明軍的腹地,把楊鎬的作戰意圖,作戰路線、兵力部署等各方面瞭如指掌。這樣,明軍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被動。

再加上明軍的四路大軍的將領之間早有罅隙,作為最高統帥的楊鎬卻無力約束,兼之明軍戰線鋪開足有600裡,相互之間信息溝通不暢,這對於分路配合作戰來說,是最為不利的。

努爾哈赤做了這樣部署,在不到五天時間,後金消滅明軍近5萬人!

明軍的西南路軍由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率領,努爾哈赤僅用了500多人,就擋住了來自西南的佯攻;

西路軍有杜松率領,大約4.5萬人正好遇上努爾哈赤的主力部隊,頃刻間便灰飛煙滅,杜松也不幸中箭身亡。

努爾哈赤滅亡了西路軍,率主力北上,在薩爾滸山(今遼寧撫順東),直接面對馬林的北路軍,又形成單一方面的屠殺,馬林逃脫。

而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東南路軍統帥劉綎卻不知道其他兩路軍都已經戰敗了,扔按照計劃北上,恰恰陷入了後金軍的包圍圈,激戰後,劉綎命喪遼東。

努爾哈赤做了這樣部署,在不到五天時間,後金消滅明軍近5萬人!

當楊鎬得知杜、馬兩路相繼慘敗以後,急忙命令李如柏和劉綎後撤,而劉綎還沒有接到命令,便已經全軍覆沒

而李如柏呢?在匆忙後撤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僅用了20名哨騎便將李如柏軍攪得大亂,明軍自相踐踏,傷亡慘重。

這次大戰從三月二日正式打響,到三月五日宣告結束。在不到五天的時間裡明軍方面45800多名士卒戰死,劉綎、杜松等310多文武官吏魂歸西天,而後金,僅僅付出了2000多人的傷亡代價。

努爾哈赤做了這樣部署,在不到五天時間,後金消滅明軍近5萬人!

這場戰役是明清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也是以少勝多典型的案例。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