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爲何成爲一個中立國家?

梅宜明

二戰之後,奧地利實際上是一個戰敗國。



它也曾經被四大國(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佔領過十年,包括其首都維也納也跟柏林一樣被四大國所佔領。直到1945年,奧地利才重新獲得了主權,成為獨立國家。


為了避免與德國一樣分裂,更為了獲得完全的獨立,奧地利政府同意禁止法西斯和法西斯的所有標誌,也同意永遠不會加入或者併入德國,更重要的是,奧地利從此必須成為一個永久的中立國。也在此後,各大國才開始撤出奧地利,特別是蘇聯(共產主義陣營老大)也撤走了所有的軍隊,降低了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對峙的可能。因為所有國家都怕奧地利投向不同陣營,也怕奧地利與德國再次結合成為戰爭之亂源,所以讓奧地利仿效瑞士中立之例子,那麼便成為各方能夠接受的一個共識。

如此,1955年,奧地利與各方簽訂了中立宣言,而不是加入北約。其實,當年對於德國的未來,也有人提出相似的提議,但是由於英美等國怕減少德國抵抗蘇聯共產主義的能力,因此沒有讓德國成為中立國,而是編入了北約麾下。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奧地利特別小,一方面其他國家沒有將其視為一個可以與德國相提並論的侵略國,根據1943年的莫斯科條約,盟軍各國將奧地利視為納粹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勢力太小,若干國家如蘇聯等未將其視為一種威脅,而只是將其視為一個談判砝碼而已。因此,奧地利的中立實際上對各方都是有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