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這條路,這位企業家再次走上「百家講壇」

  歷時一年多,走訪了20多個城市、50個博物館,閱讀了5000多萬字的文字材料,不停地尋訪、追問、思考,最終形成10萬字講稿、6集節目。明天,浙江省絲綢文化研究會會長、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浙商》全國理事會輪值主席李建華將再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這一次的主題,是“絲綢之路話絲綢”。

走完這條路,這位企業家再次走上“百家講壇”

  6件難得一見的絲綢珍品

  幾千年的時光,浩如煙海的史料,波瀾起伏的中外交流歷程,絲綢之路的故事要怎麼講?

  在此次歷時一年多的絲綢之路探尋中,李建華一路向西,走訪了絲綢之路沿線的20多個城市,先後到訪法國吉美博物館、日本國立京都博物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陝西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法門寺博物館等絲綢之路上數十家機構。

  閱讀大量的文字資料,並與各行業的專家不斷交流之後,李建華選了6件絲綢珍品,來講述絲綢之路的故事。

  這六件珍品分別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漢“五星利東方”織錦護膊、隋朝的四天王狩獅紋錦、法門寺出土的5件蹙金繡絲製品、敦煌藏經洞絹畫、清代宮廷畫師郎世寧的絹本《百駿圖》。每一件絲綢國寶的背後不僅僅是高超的紡織技術,更是一段段震撼人心的歷史。

  事實上,當李建華一年多前提出重走古絲路的想法時,聽到了許多反對之聲,比如“太費時、太艱苦、無用功”等等。但對於這位從1980年學習絲綢專業並研習至今的學霸來說,絲綢是他傾注了一生心血的領域,梳理絲綢文化,圍繞絲綢將絲路說透更是他的責任所在。

  這次重走絲綢之路,難點重重。理科出身的李建華,這一次是真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邊尋訪,一邊潛心研習中國歷史,更要針對每件絲綢國寶,從織造技術、花紋圖案、創作背景來尋找時代和絲綢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當然,嚴酷的自然環境也是挑戰之一。李建華說,在烈日炙烤和狂風肆虐中,支撐著他的是對絲綢文化的熱愛和對絲綢文化傳播的責任。

走完這條路,這位企業家再次走上“百家講壇”

  一部波瀾壯闊的對外開放史

  自西漢張騫、東漢班超出使西域以來,中國逐漸向西開闢出一條以西安為起點,經過甘肅、新疆等地,到達西亞、中亞、地中海地區,橫貫歐亞大陸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在《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一書中,第一次將這條通道命名為“絲綢之路”。

  千百年來,絲綢之路成為覆蓋其所及之處商業貿易、宗教文化、知識技藝、藝術文化等社會交往的交通網絡,促進著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和希臘―羅馬文明的交流。

  李建華通過重走古絲路,以絲綢為載體,解析絲綢之路對絲綢織造的影響,透視絲綢之路對那個時代的商品貿易、文化交流的影響,從而窺測絲綢之路與時代發展的關係脈搏。

  在李建華看來,至美至貴至柔的絲綢,就是止息紛爭、化解矛盾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中國智慧。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產品運往世界各地,而各國的物產也經由絲路傳入中國。僅以農產品為例,胡椒、胡蘿蔔、西紅柿、葡萄、玉米等都是經由絲路傳入中國的。

  “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李建華說,“絲綢之路體現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利益共享的精神,我們不是通過絲綢之路行銷自己的產品,我們是通過絲綢之路來互利、互通、互惠,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世界各國平等往來。”

  絲路精神是一種開放、包容、共享的精神,今天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與絲路精神一脈相承。

  一條展現大國實力的通路

  2000多年以來,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商人一直在走“絲綢之路”,腳步卻從不輕鬆。在艱苦的物質條件下,走一趟絲路要穿越高原、峽谷、原始森林、草原、沙漠戈壁乃至“死亡之谷”羅布泊,要經歷雪崩、泥石流、沙漠風暴、野獸襲擊、土匪搶劫等生死考驗。

  但除了物理條件上的困難,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實力。只有國力強盛、國家治理有方,絲綢之路的順暢通行才有保障,中外交流才會綿延不絕。

  李建華在節目的第五集,講到三國時期的敦煌太守倉慈的故事。當時,魏、蜀、吳三分天下,西北邊郡敦煌失去管理,成了法外之地,豪強惡霸橫行,來往的商人飽受敲詐勒索,不得不中止貿易,繁榮的絲綢之路一度車馬冷落。曹魏統一北方後,公元231年,倉慈臨危受命,任敦煌太守。他上任後一改前任姑息退讓的作風,迅速採取了幾項有力措施:減免賦稅,恢復發展農業生產;抑制和打擊豪強,伸張正義;撫慰各方商旅,許諾一定保護他們的利益。遠避的商人們看到社會秩序的好轉,又重新回來了。敦煌恢復了往日的繁榮,絲綢之路再次暢通,比以往更加祥和。倉慈逝世後,敦煌百姓和西域各國商人紛紛舉哀。

  “國家強,絲路才會通;絲路通,國家會更強。”今天的絲路是有形的路,更是無形的路,體現著中國的大國自信和國家實力。李建華說,只有開放才能強大,這是此次重走絲綢之路、講述絲綢故事時,最深刻的體會之一。

  【新聞+】

  萬事利的“新絲綢之路”

  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

  作為絲綢這一古老行業的繼承者和開拓者,萬事利集團走出了新時代的“絲綢之路”。

  2013年,萬事利收購了老牌的法國百年絲綢企業MARC ROZIER,一改中國絲綢企業只能為國外高端品牌做代工的局面;2014年,萬事利聘請前愛馬仕紡織板塊CEO巴黎特擔任MARC ROZIER的CEO;2015年,萬事利組建了自己的跨國設計團隊。

  要實現“中國絲綢法國造”,其實並不容易。李建華透露,合作早期,萬事利在歐洲曾經經歷過短暫的“水土不服”,也交過學費。但在不斷地溝通、交流、學習、融合之後,萬事利與MARC ROZIER在文化、理念上達成一致,對方開始認同中國的管理方式;兩家企業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環節的交互實現了“取長補短”;巴黎特為萬事利所做的品牌戰略規劃,打開的是萬事利面向世界的多重通路。

  “互學互鑑是萬事利能夠走到今天的原因。”李建華說,這正是絲路精神的體現。

  “絲綢之路是一條艱辛的路,但惟有艱辛才有價值。”李建華說,“我最大的體會就是不要害怕困難。做企業,遇到困難是正常的,要創新,難免會遇到挫折和打擊,但就像千百年前人們走絲綢之路一樣,信心、勇氣、希望,前所未有的開創精神,讓人不斷地戰勝各種挑戰,一旦走過去,就是海闊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