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觉得真相大白时,一切才刚开始

当你觉得真相大白时,一切才刚开始

当你觉得真相大白时,一切才刚开始

一个彻底粉碎的结局,一个“昭然若揭”的弥天大谎,众目睽睽之下你该如何逃脱,你想好了吗?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么做?

当你觉得真相大白时,一切才刚开始

推理小说最主要的元素,最吸引读者的就是凶手的作案手法和人选的意外性,到底是谁造成了这场死亡和怎么造成的永远都是阅读过程中最吊人胃口的核心关键。至于动机大多是锦上添花的效果,或为了钱财,或为了名利,或者为了情仇又或者纯粹的心理变态仇视社会等,左不过就是这几类。

这本由肯尼思·菲林所著的悬疑小说《杀局》,这本小说的英文名是“The Big Clock”,意为“大钟”,大钟滴答滴答地不停地走着,象征着时间不停地转动流逝,命运的齿轮不断地向前。肯尼思·菲林似乎想要表达无可逃避的命运和注定已知的结局。

书中的主人公乔治又两条完全相反的人生道路的走向,那么他到底选择了不可避免的死亡之路还是可以逃避的命运之路呢?

当你觉得真相大白时,一切才刚开始

当你觉得真相大白时,一切才刚开始

一部优秀的悬疑推理小说,悬案的动机需要表达的隐晦又符合情理,出人意料却还能让人可以猜想得到,比例不能过大,所以“为什么”这个因素十分重要,也很考验作者的个人能力。

书中说:“你知道这是一个怎么的世界,你一直都是它的一部分。”

当你觉得真相大白时,一切才刚开始

乔治·斯特劳德在出版集团工作,一天晚上,斯特劳德与自己的老板——出版界大亨厄尔·贾诺斯——的情妇保琳·德洛斯在酒会上认识,事情由此开始。

之后的某一天晚上斯特劳德送保琳回家时,恰逢贾诺斯出差回来,斯特劳德将保琳送到拐角后便离开。第二天保琳被发现死在公寓里,老板贾诺斯派自己最得力的员工斯特劳德追查事发前送保琳回公寓的人。

直接叙述一直以来都是推理小说惯用的伎俩和手法,因为第一人称的视角容易使读者产生代入感从而有更多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在接受着作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读者一步一步陷进作者排列的陷阱迷局,引人入彀。

自阿加莎·克里斯蒂颠覆华生模式之后,直接叙述与第一人称就告别了百分之百忠实、安全系数不容置疑的时代,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新本格推理潮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叙述性诡计的外延一再扩充,已渐渐将第一人称视角推到了“绝对不可信任”的另一极点。

而这是一部基于爱情的悬疑小说,不难猜测的是这是一本有意揭开重重迷雾背后的隐藏真相的悬疑推理小说,巨大的转折是让人始料未及的,当我们觉得真相大白的时候,一切才是真正的刚刚开始,剥蚕抽丝之后是事情真相大白还是让人轰然炸裂。

当你觉得真相大白时,一切才刚开始

当你觉得真相大白时,一切才刚开始

肯尼思•菲林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党派评论》主编。1902年出生在伊利诺伊州的橡树园,在美国诗歌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首席诗人”。除此外,他的小说更富盛名。《杀局》(e Big Clock)是他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他还著有《思想匕首》(1941年)、《克拉克•吉福德的身体》(1942年)、《慷慨的心》(1954年)等小说。

肯尼思·菲林的情节设计就像鼓一样绷得紧紧的,他一直在巧妙地保持着它的紧绷,直到最后一页。这种“易碎”的风格不仅支撑了人物的态度,还支撑了心理追逐的场景,乔治努力躲避追捕者,悬念保留到最后。

戛然而止的结束,似完未完的结局和隐藏着真相背后的无尽的疑问与空旷的空白,光明与黑暗相互交错,让人怅然若失。这种仿佛被割裂,被刺穿的痛苦感和被看透以致于无处藏身的无助感都在结局时喷涌而出。

暗流涌动,平静的叙述下蕴含则不安和焦虑,才是最真实的悬疑推理小说。

当你觉得真相大白时,一切才刚开始

虽然出版于1946年,但它经受住了时间的淘洗,现在读来依然让人欲罢不能。曲折和最后的反转情节给人以阅读的快感。一个男人成为一桩谋杀案的目击者,却被要求去追查这个目击者,而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出他是那个凶手,这样的情节设置堪称天才。

灰色的人生、善恶的摇摆、人性的拷问:一件谋杀案,打开了每个人心中的秘密。

我们很少有时间认认真真地审视自己,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这本肯尼思·菲的《杀局》正好给你提供了机会,而且它让你看到的,甚至比你能想象的还要深刻,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