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這個詞的來源是什麼?

閃電大刀

這個名詞的來源一直是不算太清楚的——雖然定義方面很清楚:

“華夏”一詞,至少代表了自西周王朝開啟,到伴隨著“中國”的國家概念之產生,以及國家與民族走向統一和穩固,“華夏”代表了中國最早的民族概念之成型。

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

但是,我們不免得要問一下:為什麼一定要用“華夏”這個名字呢?

★用“夏”字,好理解,因為我國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叫夏朝,而代殷的周朝又自稱自己是“諸夏”,但是“華”又是怎麼一回事?
★在夏商以前,我國曆史上並沒有一個朝代叫“華朝”。
而所謂的黃帝母親/曾祖母“華胥氏”,也只是在《國語》《世本》《列子》等書裡一筆帶過,而且還帶有神話色彩。因此,我們無法從一個氏族部落,一下子聯想到一個國家名字的定義,這點確實是挺尷尬的。

所以,搞清楚“華”字的起源,是對“華夏”之理解的極端重要一環。

一、華,本義為何也?

我國的文字,具有完整的系統性的,目前只有殷商的甲骨文,因此,探尋字詞的本義,我們第一手還是從甲骨文去研究比較好,然而,很遺憾的是:目前甲骨文裡是否有“華”字,還存在爭議。就算有,其本義似乎也不好定義:

按照甲骨文辭典的解釋,“華”字的本義只是指一棵樹上盛開的花朵,就是“美麗”,或“好看”的意思。

那麼,“華夏”=美麗的夏國嗎?

這個,還需要更多方面的論證。

二、華與夏的後世詮釋

雖然甲骨文沒法傳遞足夠的信息給我們去了解“華夏”的本義,但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曾經與殷商人一起生活了幾百年的周人,他們的後世詮釋,是理應獲得認同的。因為,沒有比他們更加了解殷商人與殷商文化以殷商文字的人。

所以,周人對“華夏”的詮釋,我們不能輕易否定。來看看吧:

《尚書·堯典》:“蠻夷猾夏(蠻夷侵佔中國)”。
《尚書·康誥》:“肇造我區夏(創造了我華夏)”

《尚書·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注:有夏,即華夏)”
《尚書·立政》:“乃評我有夏,式商受命(華夏繼續商祚,此處強調周的正統性)”

從以上的周人自稱來看,周人完全把自己當成是夏人、夏國,這個結論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華”了?

《左傳·襄公十四年》:“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 。 
《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這句話是有代表性的,因為說這句話的人「駒支」,是「姜戎族」的首領,犬戎的一支,自稱「四嶽」之後:

犬戎族的首領稱中原諸國為“華”,說明“華”與“夏”的意思一樣,在那個時代,就是中國/中原/西周及其諸侯國,還有民族的總代稱。
這裡也充分的說明了,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有清晰的國家/民族概念的,不是模糊的,也就是史書上說的“華夷之辯”、“夷夏之防”是真實存在的。

也所以,“華”字與“夏”字義同,當無疑問。

三、華與夏的諸多定義,到底哪一個最準確?

★ 華字

《尚書·顧命》:“牖間南向,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幾”。
黼純,fǔ chún,指用白黑絹製成花紋,作邊緣的裝飾。
又《爾雅·釋器》注:
“‘緣謂之純。’知黼純是白黑雜繒緣之,蓋以白繒黑繒錯雜彩以緣之。”
而“仍幾”,則是指案几,桌子一類。

很明顯,“華”的確就是彩色、華麗、美麗的意思——華玉就是美玉,同“華服”、“華章”。

也就是說:

中國有禮儀之大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的解釋:

是完全正確的。
“華夏”=美麗的夏國/夏族/夏人。
華,指華服、漢服。夏,指中國,指大國。

四、考古發現印證“華夏”是民族的共同認同概念

《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

“臣邦人不安其主長而欲去夏者,勿許。何謂「夏」?欲去秦屬是謂夏

”。

譯:臣屬於秦之少數民族的人,對其主長不滿而想去夏的,(法律上)不予准許。,那麼,什麼叫“去夏”?答:想離開秦的屬境,稱為去夏。

「真」臣邦君公有罪,致耐罪以上,令贖。何謂「真」?臣邦父母產子及產它邦而是謂「真」。何謂「夏子」?臣邦父、秦母謂也。

譯:「真」臣邦君公有罪,應判處耐刑以上,可使贖罪。
那麼,什麼叫「真」呢?
答:臣屬於秦的少數民放之父母生子,以及出生在其他國的,稱為「真」。
那麼,什麼叫「夏子」呢?
答:父為臣屬於秦的少數民族,母親是秦人,其子稱為夏子。

★《睡虎地秦簡》是出土於湖北雲夢縣的秦墓竹簡,其主人名叫「喜」,是一名秦國的地方官員,負責法律方面的職務。

這批竹簡是他的工作「日誌」,也有少部分是他的個人「日記」。記載中反映了他曾經服過秦的兵役,所在地方叫「洞庭郡」,這個郡置史書不曾有載,可能是始皇在定鼎天下設「三十六郡」後又增設的。

值得留意的是:這片地方,自先秦時代起,到整個400餘年的兩年,都是史書上所說的「武陵蠻」的聚居地(推測為蚩尤的族人,“三苗”之後)。

「喜」的日誌中反映出了秦帝國對「夏」的認同,及在當地的民族政策與少數民族思潮:

1、“去夏”=離開秦境,說明秦人自認為「夏」——華夏即中國,毫無疑問。

2、在「洞庭郡」的少數民族想離開秦國,說明秦國在當地似乎不得人心。

3、秦人為了統治及融合少數民族,採取了通婚政策,允許少數民族男性娶秦女以組成家庭而入籍華夏。

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與證明,“華夏”的來源是清清楚楚的,就是“美麗的華夏/夏國”之義,這顯然是出於周武王伐紂,又周公以《周禮》而大治天下以鹹服,從而產生的民族自信,以及融合猜匯而形成的文化理念。


無風即風

這個問題是民族起源問題,也即產生其他問題的根本問題,所以無論是說什麼或是怎麼說都是可以的,反正是不可證明的,所以這個問題沒有對和錯,只要合理的都是對的,根據“華夏"這兩個字理解,"華"指華美的服裝,"夏"指廣大的國家,我理解,在炎帝和黃帝那個矇昧初開的時代,人象野獸一樣生活,基本是赤體披髮,以食野果蟲蛤為生,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後來隊人,氏發明了火,可以吃熟食,這對人種進化是極為重要的,一者食物中的細菌和病毒被燒死了,人吃下去是安全的,二者食物易嚼易消化,這是文明最重要的一步,二一個是織布技術的發明,據說是黃帝的妻子姜嫘氏發明了織布,從此這族人就穿上了衣服以御嚴寒,在赤體時代,不要說漫長的嚴冬,就是春秋兩季,有時也非常寒冷,那麼那時人是如何抵禦寒冷的呢?我認為主要還是靠身體硬抗,人也好,動物也好,都是個適應器,只要吃飽肚子,還是能抵抗嚴寒的,皮膚會適應寒冷的溫度,動物不穿衣服不也能活嗎?但這一來必導致壽命大大縮短,上古時候,人的壽命未必比一匹馬的壽命長很多,至於後來又學會蓋房子,用火取暖,又發明了織布,人類在通往文明的道路上離動物越來越遠,所以"華夏"之意,為"穿衣服的大國家",是周朝人對炎黃聯合部落的稱謂,而在周朝以前,並沒有"華夏"一說,此說最早見於《周書、尚書、武成》中所謂"華夏蠻貉,罔不率俾",意為華夏國對那些四周落後民族,他們是極為尊崇的,因為那時他們還在赤體時代,華夏國是周人稱謂,當時人自稱"夏"國,即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的一個統一的類似於現在國家的聯合體,這個聯合體是炎黃建立的,他們夲來是兩個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善於種糧食,吃喝不愁,但黃帝部落強大,歷史上頭一次入主中原發生了,黃帝部落從陝西入侵到炎部落,雙方合併,黃帝善戰,又統一了東邊的蚩尤部落,又征服了南方的九黎族,形成一個大聯盟,不過在堯舜時代,水災頻繁,河流不暢,洪水滔滔,堯舜帶領部民,到處遷徙,從陝西到河南,從山西到河北,到處躲避洪水,後來大禹治水,掘通黃河,理順汾洛謂水,洪水不復為害,立下大功,有了威權,中原各部族,無不聽命,大禹實在是第一個把權力傳給兒子的大王,是家天下的開始,啟只是個承接者,他把他的天下叫"夏",意為"廣大",都是穿衣服的種群,與四周部落明顯不同,故被周人稱為“華夏",至於“中華"一詞,最早見於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建國綱領中,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話,此中華已非華夏之意,是指當時所有的中國人,包括各歷史時期被漢化的少數民族,但主體還是當年的華夏族。


縹緲孤鴻影45

首先,和夏商周的夏朝沒有關係,夏是周朝的自稱,也自稱為諸夏,而稱周邊少數民族為四夷。

其次,華與夏是一個意思,叫中華、中夏都行,有時候也說華夏。而不是華是一個意思,夏是一個意思。

最後,華夏在古代是指中原克己守禮,尊崇周禮的族群,而在近現代是對中國多民族的統稱,中華民族。

請關注本人頭條文章,五代十國和宋朝的歷史小文,謝謝。


穆若雍熙

我們自稱中國,也稱作是炎黃子孫,同事也稱作華夏,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不絕的文明古國,對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目前最早出現華夏二字並稱的,是《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偽孔傳將其解釋為“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在先秦時代,華夏僅為周王朝的代稱,同時凡遵周禮、守義之諸侯國人,也稱為華人、夏人,通稱為諸華、諸夏,不遵守周禮、不尊重周天子、非周“王母弟甥舅”的諸侯國則被視為“蠻夷戎狄”,縱使是周王族的吳國,不守周禮[11]及稱王的舉動,一樣被視為“蠻夷戎狄”。

比如作為軒轅黃帝后裔的郯國,時而被視為“中國”,時而被視為“四夷”;同是軒轅黃帝后裔的莒國、邾國,被魯國視為“蠻夷”,而同是周王族後裔的晉國被魯國視為“兄弟”。

先秦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裔”作為四方,相對而言。與四夷對稱,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華、夏同義反復,華即是夏。 在漢族誕生之後,“華夏”便成為了漢族的代名詞。


昭烈名臣

關於華夏由來,上古就有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蚩尤原來是炎帝的大臣,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他想獨霸天下,於是聯合苗氏把炎帝從南方趕到了逐鹿,自稱南方大帝。炎帝帶著,部落超倉慌而逃,向黃帝求援,黃帝下令重整軍隊,與蚩尤進行對壘。蚩尤對抗炎黃兩個部落,但是依然威勢不減。經過多次戰爭,據說黃帝利用太極圖推演戰事,然後打敗了蚩尤部落。炎黃部落和蚩尤部落最後合起來,尊黃帝為共主,華夏部落形成了。


另一個傳說就是關於夏禹治水成功,被推選為首領。以大禹為代表的夏后氏獨領風騷,盛極一時的部落,加上夏后氏以華山作為自己的活動中心,所以他們又被稱為華夏族,而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所以華夏的民族,因此而來。

關於華夏的說法一直爭論不休,華夏是民族的別稱,他們認為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旁,所以得名華夏。這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多元化的民族,慢慢的發展成了今天的中華民族。還有就是華是華山和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華族,夏是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的夏后氏為夏族。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所以華夏族由此而來。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發祥於陝甘涇渭流域的周人,自稱華,也自稱有夏,合稱華夏。華夏是周人周地的指代。華,源自玫瑰花,“華山玫瑰燕山龍”,華山是仰韶文化的發源地。華山之周的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上已繪有玫瑰花,所以華山之華源自這些陶器上的玫瑰花圖案。周人生活在華山之周,所以自稱華。夏在什麼地方,一直爭論紛紜。《史記》“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什麼是夏聲?夏聲就是夏地人的方言樂歌,這裡的夏就是涇渭流域。范文瀾在其《中國通史簡編》中指出“中國西部地區稱為夏,夏有雅正大等義,宗周(長安)詩篇稱雅詩,秦風詩篇稱夏聲,夏聲就是雅詩。東方齊魯衛等大國諸侯都在從西方(陝西)遷來,所以稱東夏,東西合稱諸夏”。華夏即中國,《說文》夏,中國之人也。朱駿聲:“就全地而言,中國在西北一小隅。”從《史記》到歷代先賢的論述中,華夏都指的是陝甘涇渭流域!范文瀾還講到,周人尚赤,赤就是華,凡尊周禮尚赤的人和族,就是華人華族。綜上所述,華夏一詞最初的指代就是陝甘涇渭流域!

周革殷命,以宗法、周禮等統治人們的思想,使全國全民族華夏化。所以原指周人周地的華夏、中國,就成為全國的指代!


至樂無如讀書

華服之美謂之華,禮儀之盛大謂之夏,所謂華夏就是華美盛大的國家。華夏民族是以上古時代黃帝、炎帝兩大部族融合部分南方蚩尤部族的百姓而逐漸形成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就叫夏朝,取禮儀盛大之意。嚴格意義上夏部族只是以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共主身份治理天下,各部族實際處於一種半獨立狀態,這些臣服於夏王朝的半獨立部族被稱之為諸夏。其後商、周兩部族相繼崛起成為天下共主,但諸夏之名被保留了下來。

秦始皇滅六國一統華夏後廢分封行郡縣,華夏民族不再是由一個個文化上想通,但政治上彼此獨立的部族構成,而以一箇中央集權的帝國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個帝國的疆域在後世屢經變動,但大體上東至於海,西極流沙,北抵長城、南達南洋,四周鄰國基本上都臣服於這個帝國。帝國以天下的中心自居,稱四方小國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所謂中華就是位於天下正中的華夏民族。由於華夏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領域長期處於領先地位,不斷有周邊民族融合入華夏民族,比如鮮卑、契丹。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漢朝之後 由於對外交往增多 包括對外擴張的戰爭 所到之處 當地人都稱為漢人(意思為漢朝來的人) 時間久了 漢朝人也自稱漢民 但是在漢朝之前 漢民的稱謂是沒有的 漢朝時 民眾交往過程中都是按照前朝來稱謂的 有的稱自己是商人 有的稱自己為周人 有的稱自己為秦人 有的稱自己為齊人 有的稱自己為夏人 等等 因為夏朝富裕而隔代久遠 所以稱為華夏(意思是繁華之夏朝)遠古人類跟現代人類一樣希望自己的祖宗很偉大 以此證明自己的血統是高貴的 久而久之 稱自己是華夏人的越來越多 以後華夏民族就成為中國人的別稱了(意思是血統純正的中國人)


親哥哥16

周朝以前並無華夏一說,“黃帝乃華夏之祖”是周朝人的追封。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說,無論中原的華夏族還是偏遠的少數民族,沒有不順從周武王的。華夏,就是華人和夏人的統稱。華,源於夷,夏,源於戎。故而,《左傳.定公十年》子曾經曰過:“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戎狄,就是“裔

",裔不謀夏,是說:你們這些戎狄別想打俺“諸夏”的主意。“夷不亂華”,就是:華夷已分,爾等落後的夷人就別再來擾亂俺先進的華夏諸國啦!戎狄被踢出夏之後成了胡,夷被踢出華之後成了蠻……所以,《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華夏條目為:公元前2100-770左右,黃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長期相處,逐漸形成華夏族。──其中的夏人、周人同源於戎狄,商人源自夷人。從周朝開始合併後成為華夏。


聽見指甲劃過黑板的聲音

一點小看法。

華就是花(花字南北朝才出現,之前都寫作華),具體來說就是玫瑰花。為什麼是玫瑰?玫瑰一詞都是玉字旁,本指一種美玉,古人以玉喻花,足見玫瑰花的尊貴。

在華山腳下許多炎帝及黃帝部落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許多陶罐,這些陶罐有個共同的特點:大部分都繪有華山野玫瑰。炎黃部都是由西部向東發展而來,華山是他們遷徙的主要通道。可以想見,當時人們來到華山腳下時,滿山遍野盛開的野玫瑰一定讓他們十分震撼,這是他們見過的最美好事物。他們將它稱為華,將它美麗的形象當作圖騰,繪在自己心愛的陶罐上。還將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稱為華——華麗、華美、華章、韶華……而且還稱自己為華人,並將眼前這座雄偉的大山稱為華山。

玫瑰在五千年前就是國花。

至於夏字,啟最早在大夏(山西汾河流域)這裡建國,以地名為國名,是為夏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